方格精選

【影評】飛越杜鵑窩,一個藥師對電影中的精神病論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1975年上映的一部美國電影,第2部囊括五項奧斯卡至尊獎項的電影(至今共3部),世界電影藝術歷史上最經典的美國巨著之一,被稱為「影視表演的必修課」。

其劇本吸引人之處在於,如何在生活中發掘出那可愛、靈光一閃或無人察覺之微型創意?有了好的創意,接下來,便是劇情流動的美妙了。

將劇動之事濃縮於一間精神病院,其意自是:

  1. 編劇老子我就是有辦法在這個狹隘空間裡締造動感
  2. 精神病患生活中的小樂趣和激勵人心之處就是編劇老子我的創意揮毫所
  3. 精神病這題材就是吸引人,編劇老子我寫定了


raw-image

簡論精神病

身為藥師之吾等有精神青年,於觀看此片時,腦中必定自然而然地出現「多巴胺」、「血清素」、「正腎上腺素」等詞,這是每位準藥師在通往藥師之路上,會將其像練內功一樣煉至腦袋裡的基本配備。

關於精神病如思覺失調症、憂鬱症、躁鬱症諸等,莫不與上述三種人類神經傳導物質脫不了關係;思覺失調症的病因大多與心理創傷有關、有的人會痊癒、大部分發生於青少年時期;躁鬱症則與遺傳、心理創傷或壓力相關;而憂鬱症的成因更是百百種,酗酒、抽菸、壓力、婦女生產等等。

搜尋維基百科可知,我們於片中看到的電療法,始於1930年,往下拉看到「爭議」一欄,竟也提到了《飛越杜鵑窩》這片,許多衛道人士紛紛批評電療法的道德性,但諸如許多的醫療糾紛、醫學辯論,「西醫」這件事,在科技日新月異、越來越多絕頂聰明之人的研究努力下,疑難雜症自是百家爭論的焦點。

君不見愛滋病疫苗,才在2018年發表「具有突破性發展」的消息,在我們藥師狂背多巴胺是躁症主因的苦行之路同時,對於諸多如阿茲海默症、高血壓之類的發生原因仍正在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努力鑽研下,欲揭露其真正幕後黑手的前行之路上。

談及此,非得要說說我那藥理學老師對於高血壓成因的說法。

其意大致為,自古男性必須擔負打獵爭奪的腳色,自然其正腎上腺素會分泌較多,血壓亦隨之升高,這就是男性自古以來比女性更容易罹患高血壓的原因。

題外話完畢。

想請問諸位,在觀看《隔離島》片末出現的那幕時,是否對當時落後的醫學感到膽戰心驚?在《克里斯汀貝爾之黑暗時刻》之雷出現時,必定覺得這哏不太夠力但又稍微迷戀精神分裂這個題材?

那我們必定會問自己,如果我要拍片,我一定要挑選「受苦」的題材才會受侯孝賢青睞?才會在金球獎上拿個獎盃?

raw-image


迷人之處

「受苦」與「精神病」題材自古以來就是電影工業的寵兒,我們迷戀受苦,因為我們每天都在受苦---左腳鞋帶又自動鬆開了,導致我右腳一直踩到而跌倒;我們迷戀精神病,因為我們生活的高張壓力快讓我們變男女主角了。

其實最主要是因為「精神病」對我們而言太過神秘,在《飛越杜鵑窩》這片裡,長得像李奧納多狄卡皮歐的傑克尼克遜飾演一個,幾乎可給他「無名的城市英雄」封號的精神病患者,一出現的短短幾個鏡頭就可完全知道---他是個玩世不恭的混混;但接下來的發展,卻讓大家發現,他為這間精神病院帶來了亮晃晃的活力和活著的樂趣---不管是違背規定地觀看大聯盟球賽、或是一整群人偷跑去租船出海遊樂。

這些微不足道的小叛逆你說不是活著的樂趣,什麼才是?

《間諜遊戲》裡勞勃瑞福說了一句:「我遵守規定,但有時候違背規定很爽。」這其實通用於所有年齡層,人都需要偶爾叛逆一下,那是自由靈魂對於鋼鐵世界微型反抗的自我實現。

其中對精神病患的給力描寫有一段是,傑克尼克遜的迷人、桀傲不馴在一場聚會裡導致了眾人無法控制的混亂,大抵來說,精神病患通常都是感覺過於敏銳、靈魂相當脆弱,莫名其妙的眾人化學效應導致的失控,使這片在揭露精神病患狀態實況上,給足了幾近滿分的劇情推演!

raw-image



閱完此片,我有二點近心理學的觀察:

  1. 男性之間的友誼,很多時候存在著「你的某方面比我好,我想在那方面贏過你,甚至變成你」,但那並不是會帶領雙方進入謀殺社會案件,而是一種同性間互相迷戀又些微討厭的複雜微妙情感。
  2. 片末自殺的年輕男孩,自殺原因是怕護理長將其嫖妓之事告訴他母親,男性對於母親的迷戀眾所皆知,但此片放大了(應該真的存在)的男生對於母親的強烈依戀、畏懼以及那無形的生物性情感連結。


raw-image

此片有大約90%的故事都發生在這間精神病院裡,那它也大約有95%符合了我文章開頭說的編劇之意,近來有此等內功高強之片記憶中最強烈的是【刺激1995】、【地心引力】、【瘋狂麥斯憤怒道】等類。

《飛越杜鵑窩》這片除了片末自殺的男孩帶給觀眾的震撼+心痛感外,大抵維持一種些微亢奮、微型危機但又可愛樂觀的不舒服感......

不愧經典。

關於本專題 【MHU 醫遇你】

MHU是一個專注在醫療與人文的優質平台,期望能夠成為一個讓台灣醫療體系人員及學生們上來充電的網站,並從中獲得有用的專業資訊或是幫助。

如果你對我們專題有興趣的話,歡迎追蹤本專題!如果想要加入我們,可以看這篇文章!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西城的沙龍
471會員
155內容數
這是一個有關生活、投資理財、自我成長的頻道。 我會用簡單的文字分享我自己的投資心得,希望帶給讀者有價值的文章。 youtube頻道全新上線: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yWPuPQMNtCjsbsMRSqfYEg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偶然在一個影片中,說著為什麼會憂鬱,怎麼讓憂鬱好起來,有認同的部份,也有不同認同的地方,不過談論過程中的輕描淡寫,讓我感到不太愉快,因為當日常的小憂鬱,演變成長時間憂鬱時,就並非只是簡單的想太多、看不開,而是綜合生理及心理某些方面的失衡,造成的疾病
Thumbnail
偶然在一個影片中,說著為什麼會憂鬱,怎麼讓憂鬱好起來,有認同的部份,也有不同認同的地方,不過談論過程中的輕描淡寫,讓我感到不太愉快,因為當日常的小憂鬱,演變成長時間憂鬱時,就並非只是簡單的想太多、看不開,而是綜合生理及心理某些方面的失衡,造成的疾病
Thumbnail
今天要來與大家分享一本好書 < 多巴胺國度 >。 人的一生有很多方面都需要取得平衡,若失去平衡就可能迎來失序的局面。 舉凡,生活上的「工作」與「家庭」,情緒上的「快樂」與「悲傷」;財務上的「開源」與「節流」.........
Thumbnail
今天要來與大家分享一本好書 < 多巴胺國度 >。 人的一生有很多方面都需要取得平衡,若失去平衡就可能迎來失序的局面。 舉凡,生活上的「工作」與「家庭」,情緒上的「快樂」與「悲傷」;財務上的「開源」與「節流」.........
Thumbnail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電影_派特的幸福劇本(Silver Linings Playbook) 老片新看!躁鬱症也是精神科中相當常見的心理疾患,電影中描述了會出現的行為,像是晚上不睡覺,精力特別旺盛等。在醫療體系中多以藥物治療為主,電影中主角一起練習舞蹈,透過運動治療其實也是提供了很好的緩解症狀的方法。
Thumbnail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電影_派特的幸福劇本(Silver Linings Playbook) 老片新看!躁鬱症也是精神科中相當常見的心理疾患,電影中描述了會出現的行為,像是晚上不睡覺,精力特別旺盛等。在醫療體系中多以藥物治療為主,電影中主角一起練習舞蹈,透過運動治療其實也是提供了很好的緩解症狀的方法。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亞內,繼上篇『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後,這次想和大家分享『愛情藥不藥』這部電影,據說這是男女主角繼『斷背山』後時隔五年再次合作,看看這次又擦出什麼火花吧! 愛情,藥不藥,其實愛情是緩解一切傷痛的靈藥!💓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亞內,繼上篇『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後,這次想和大家分享『愛情藥不藥』這部電影,據說這是男女主角繼『斷背山』後時隔五年再次合作,看看這次又擦出什麼火花吧! 愛情,藥不藥,其實愛情是緩解一切傷痛的靈藥!💓
Thumbnail
金馬影展的電影,不會上映。有雷,電影很注重劇情轉折,有打算要看的千萬不要往下看。   《黑色童話》的導演,事隔一年又推出新作。同樣是在看似安逸的中産家庭裡,背後卻有暗藏著另人不解的忐忑不安。上次是好好的為什麼要家暴?這次是好好的為什麼要發神經質?好像也是差不多的事情,不過這次重力放在精神病,什麼事
Thumbnail
金馬影展的電影,不會上映。有雷,電影很注重劇情轉折,有打算要看的千萬不要往下看。   《黑色童話》的導演,事隔一年又推出新作。同樣是在看似安逸的中産家庭裡,背後卻有暗藏著另人不解的忐忑不安。上次是好好的為什麼要家暴?這次是好好的為什麼要發神經質?好像也是差不多的事情,不過這次重力放在精神病,什麼事
Thumbnail
病終究是苦痛的,你不會想要被藥物控制,也不該將其視為潮流,不然有病的人不願吃藥看醫生,沒病的人裝病,高高興興去找醫生拿藥,否認與不否認顛倒,好像過於荒唐了。
Thumbnail
病終究是苦痛的,你不會想要被藥物控制,也不該將其視為潮流,不然有病的人不願吃藥看醫生,沒病的人裝病,高高興興去找醫生拿藥,否認與不否認顛倒,好像過於荒唐了。
Thumbnail
「天才與瘋子只有一線之隔」的說法由來已久,盧德威格教授在《偉大的代價》一書裡指出:在成人後,這種差別就更加顯著同樣顯著,七○%的詩人,七七%的音樂表演者、小說家,五九到七七%的畫家、作曲家、非小說類作家有精神方面的症狀;但只有十八到二九%的自然科學家、政治家、建築師、商人有類似的毛病。
Thumbnail
「天才與瘋子只有一線之隔」的說法由來已久,盧德威格教授在《偉大的代價》一書裡指出:在成人後,這種差別就更加顯著同樣顯著,七○%的詩人,七七%的音樂表演者、小說家,五九到七七%的畫家、作曲家、非小說類作家有精神方面的症狀;但只有十八到二九%的自然科學家、政治家、建築師、商人有類似的毛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