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我下定決心為了存旅費而工作。半年前,我買下出發的機票。
然而「為什麼」不知不覺成為我魂縈夢繫的問題。在釐清頭緒以後,我要來分享,是哪些「瞬間」,使我起了念頭,並且行動?
我把此問題的答案,拆解成四個明確的理由:
1. 「興趣」:攝影、文字、旅遊
生而為人,我們都會有自己的興趣。然而對我而言,興趣是「你做這件事。但你不認為這是努力,而去做的事。」於是從小我便很明確自己對於攝影、寫作、旅遊,特別執著。基於此,我在剛畢業的那一年,翻到了以下這本書,它勾起了我對發揮自己興趣的靈感。
在這本書裡,作者高橋步以攝影與文字的方式紀錄世界旅行,他把當地的人們拍攝下來,當下的感受簡單紀錄,集結成一本似攝影集似隨筆語錄,但不知如何分類它,並且深切影響我的一本書。
看到此句的同時,我才意識到自己在閱讀此書的時候是頭皮發麻的,因為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原來攝影、文字、旅行,我的這三項興趣,可以同時進行,並且恣意揮舞,不會有客戶來限制、竄改,也不會有老闆來教你怎麼做,你他媽就是出發了再說,記得帶著紙、筆、還有相機。
2. 「體驗」真實生活,而非為錢生活
坦白說在看完《LOVE&FREE》這本書當下,我覺得像他這樣環遊世界離我好遙遠,我夢夢即可,然後繼續過我的生活。直到我越是工作,越是知道這不是我要的生活。工作賺錢,錢是萬能的,他能買到我要的自由,但如果錢只用於當下的享樂,那就會淪於工作賺錢,生活花錢享樂,然後在再繼續賺錢的惡性循環。
我不知道你甘不甘於以下兩件事:每天為別人的理想工作、每天日復一日的過著一樣生活。很明顯的,我不甘!當然也許你覺得現在做的事,就是你想做的,也或許在你的日復一日裡,能夠找到趣味的變化。那都是好事,但確實也該小心這樣的說詞是否成為安慰自己似乎還可以的理由。
我不確定是我開始受夠了這樣的life for money,才遇到我接下來要介紹的這部電影,還是我遇到了這部電影,才真的開始覺得受夠了。後來我解讀成,每個人的潛意識裡,早有一些明確的想法,但你不會發現。直到你翻開一本書或是看了一部電影,它會在你心底掀起波瀾,因為它應證了你藏在心底的想法,於是你就更相信自己了,而那個讓我更相信自己的電影(也是書),它叫《阿拉斯加之死》。
真實故事改編,主角放棄人人稱羨的前景,走向荒野的流浪傳奇
這部電影像棒子一樣狂打我,「嘿!也有人跟你一樣討厭這個fucking system,你他媽還在這裡幹嘛!」在接觸這部電影的同一個月,我同事丟了這篇文章給我。
概要一下此文章,它是一位由台灣旅人寫下遇見日本旅人的文章,這位台灣人認為怎麼有這樣的人,拋棄一切物質遊走世界幾年了,看似不富有卻成為了最富有的人。而這位台灣旅人和日本人之所以出發,都是因為看了一本書 《不去會死》。還記得我看此篇文章時間是早上,中午午休我就騎著機車在大太陽底下衝去誠品書局找這本書,卻都說賣完了,不過晚上還是被我在另一間誠品找到。我興奮地打開這本書,這是我第一次看完一本完整的環遊世界遊記,幹,好爽,原來真的可以環遊世界!於是在闔上書本以後,那股想環遊世界的念頭又再度萌生而且更為具體。
3. 「吸收」不同的思考與價值觀
其實我是相信在不變的生活環境,你也可以認識不同的人,從中學習不同的的想法。我也甚至相信在同一個人身上,他也能帶給你不同的啟發。但你不可能永遠只接觸同一個人,就能無止盡的學習世界觀或者更多的事情。
視野狹隘是生命中最大的損失,於是出發這件事,對我而言除了能認識更多的人,從他們身上汲取那些我沒有的好之外,我也希望在不同的文化中,獲得不同的地方觀點,甚至也能從各地尋找不同的宗教信仰,進而去挖掘每個信仰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我也沒有要把所有學到的都變成我的一部分,但我要善用自己擁有「選擇」的權利,來挑選一些「適合」我的人生觀。就好比一個過濾篩網,不適合的碰過即丟,適合的讓他變成自己的一部分。在每一個事件與體驗上,持續的多看世界不同的想法,並挑選出自己認同的、適合的,這是我讓生命過得更順遂以及更快樂的方法。
4. 「尋找」和自己最合得來的生活方式
「我沒錢,所以我邊畫畫邊旅行」的陳柔安,她說
我們可以不只有一種生活方式。
於是她用畫畫旅行,作為她的生活方式;
何苦去旅行的作家,在旅行的過程中,開始有人花錢請他去旅行,這也逐漸變成他的生活方式;我曾經接過一個義大利沙發客,她用接案旅行作為他的生活方式。
如果不給自己預設立場,那最適合你的生活方式是什麼?
預設立場本身就不好,但大部分的人特別喜歡為自己預設立場。除了現在的生活模式,什麼樣的生活會使你更感到真實的快樂?隱藏在山林裡生活?流浪不停留?養16個小孩?或是成為某個企業的CEO? 因此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不自覺的一直問自己的問題,我也不斷往這個目標在前進。
我想我已經嘗試當了6年的上班族,那我幹嘛不試試看,當一個不是上班族,我不覺得我的可能性就只是乖乖上班慢慢下班,也不認為當一個上班族是我接下來40年要走的人生方向,到底為何大部分的人都在這麼做,我就也得這麼做?我愛台灣但台灣是最適合我的地方嗎?如果我繞了一圈,看盡了千百種的生活方式,最後還是發現我最適合待在台灣當上班族,那至少我為自己嘗試了各種可能。
曾經有一個人跟我說:「去環遊世界,你一定會後悔。」
他說未來的我勢必要承受別人的批判與眼光。不過就這麼剛好,我就不是那種會把別人的眼光,當作寫我人生劇本的人。因此最後想用一段話來當作自己為什麼要環遊世界的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