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住一起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父親離世後,我家老母學習獨居,內向又沒主見的她特別不適應,從年輕到老,她就喜歡全家人窩在一起,房子再小都沒關係。她曾經北上跟我兄弟住過一陣子,但是老人家與年輕人作息不同、生活習慣不同,而且老人家年紀大了,總會有輕重不一的焦慮症候群,年輕人稍晚下班,老人家便開始坐立難安,眼珠子盯著大門不放,只差沒盯出一個洞來。
北上住幾個月,老母又回到彰化,她說,自己住的感覺真好。知母莫若女,她只是被不熟悉的地緣拴久了才有這種(假性)鬆弛之感,時間一久,她便又覺得寂寞,希望有人陪伴。相處四、五十年的老伴走了,小孩子長大離家發展,獨居是不得已的選擇,但是搬去跟小孩同住更不是一個好的決定,因為老人家的見識肯定無法與時俱進,不順眼之處會很多,而媳婦與女婿也不是塑膠做的(亦翻不是省油的燈),當老人家積習難改,或事事介入偶爾添油加醋,媳婦女婿的孝心就會與日遞減,最後的結局不是屋頂每天炸一回,就是得在老人與另一伴之間二選一。如果彼此都不容易站在對方立場著想,也不是特別體貼,更沒有愛烏及屋的雅量,那就保持距離(你住三樓我住五樓隔壁棟隔條街都行)你有你的生活空間,我有我的,往來客客氣氣,沒踩線就沒有爭執,老人家的尊嚴顧得上,年輕人在孝道與空間要求也能兩全。
硬是把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南轅北轍的兩種人拉在一起生活,是一件非常不人道的事,就像把一條活潑亂跳的成年狗拴在狗籠一輩子,不瘋也是等死。人與狗都需要被善待,心靈受綑也是一種受虐。
我家老母不願意搭十多小時的飛機飄洋過海,嘴上說怕打擾我,但是我知道她壓根不想來,美國對她來說簡直像外太空。我曾經在某篇文章討論過母親跟女兒同住的理由,女兒比起兒子媳婦,更懂老母親的情緒和需求。沒血緣的媳婦就算了,兒子(引申為男人)天生少根筋,沒少筋也是粗枝大葉,臉色看不懂,話不會聽,倒是老婆的臉色從不敢漏看,一個挑眉或抿嘴,耗呆男立馬變睿智夫(勿敏感勿對號入座)。雖然我家兄弟目前沒有這個問題,我仍然想方設法要把老母拐來美國與我同住,三個月、半年都好,反正她沒事幹,住哪裡都一樣。至於我家這口子會不會反感?老實說,我不期待他把我老母當成自己的老母看待,但是基於我對他這個人的理解,孝是他的中心思想,十三歲隻身來美至今四十載,在孝的人生課題上百般疏漏,只好對其他老人多盡一份心以示彌補。我也講白了,先生若是願意對岳母好,那便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百善孝為先,若是不願意,那也是正常不是?自己的老母自己來很困難嗎?
很多男人結了婚便把孝順長輩這件事推到老婆身上,成天使喚老婆替自己的父母做牛做馬,忘記自己才是喝老母奶長大的,男人這責卸得可是十分狂妄粗糙令人不敢苟同呀。
比利時.布魯日。photo by pepe wu.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0會員
    1.1K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吳柳蓓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喜歡獨處、不喜歡爭執;習慣安靜、不習慣張揚。有人說這是低調,我雖認同卻覺得有點搔不進癢處,低調這詞帶有一些刻意,不是隨性而起的行為。
    我們都害怕孤單,也不夠勇敢,更不相信自己,所以選擇一種模式安頓自己的恐懼與不安,那個模式可能是獨居(單身)、婚姻、同居、外遇、一夜情等等。
    此生若能遇見真心相待的友人,一個就好,不論開心傷心得意或失意,皆能真心誠意的為自己鼓掌拭淚,我敢肯定,這樣子的人上輩子一定有扶老人家過馬路的功德,或是給外地人奉茶指路的善行,總之就是不為名不為利的積攢著好事。
    傍晚,《少女的祈禱》在大街小巷穿梭悠揚,巷子口馬路邊,滿坑滿谷的婆婆媽媽艷婦小帥哥拎著家裡的垃圾引頸企盼。
    十八歲那年,為了證明自己長大了,厚臉皮跟老母要了一筆錢學開車,教練場待了一個月,將路邊停車、倒車入庫、S前進後退、直線前進等考試技巧操作得十分得心應手,心想,只要不出意外,我有九成九的把握拿到汽車駕照。
    十八年前我在某地方報當小記者,主跑文教,沐沐是我的搭檔,她負責開車兼拍照,我負責文字,配合幾回,兩人默契越來越好,也在那些日子滋潤了彼此的情份幾許。
    喜歡獨處、不喜歡爭執;習慣安靜、不習慣張揚。有人說這是低調,我雖認同卻覺得有點搔不進癢處,低調這詞帶有一些刻意,不是隨性而起的行為。
    我們都害怕孤單,也不夠勇敢,更不相信自己,所以選擇一種模式安頓自己的恐懼與不安,那個模式可能是獨居(單身)、婚姻、同居、外遇、一夜情等等。
    此生若能遇見真心相待的友人,一個就好,不論開心傷心得意或失意,皆能真心誠意的為自己鼓掌拭淚,我敢肯定,這樣子的人上輩子一定有扶老人家過馬路的功德,或是給外地人奉茶指路的善行,總之就是不為名不為利的積攢著好事。
    傍晚,《少女的祈禱》在大街小巷穿梭悠揚,巷子口馬路邊,滿坑滿谷的婆婆媽媽艷婦小帥哥拎著家裡的垃圾引頸企盼。
    十八歲那年,為了證明自己長大了,厚臉皮跟老母要了一筆錢學開車,教練場待了一個月,將路邊停車、倒車入庫、S前進後退、直線前進等考試技巧操作得十分得心應手,心想,只要不出意外,我有九成九的把握拿到汽車駕照。
    十八年前我在某地方報當小記者,主跑文教,沐沐是我的搭檔,她負責開車兼拍照,我負責文字,配合幾回,兩人默契越來越好,也在那些日子滋潤了彼此的情份幾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母親節前一天去婆婆家,婆婆涕泣漣漣的跟我說,她的媽媽走了,老人家獨居半夜起來上廁所,摔跤摔沒了,早上家裡人過去才發現。因為家婆嫁給家公後,就跟隨來到廣州落地生根,幾十年也很少回老家,看望自己的家人。 現在交通都很便捷,在廣州坐動車回老家..........
    Thumbnail
    這像是個情境題,看完後你能比較同理誰呢? 又該如何處理這樣的問題? A在離職後的3月,又與論及婚嫁的同居男友分手,身在異地,頓時沒了去處,家裡整天吵吵鬧鬧的母親更不是她的避風港,令她完全不想回家投靠父母,她馬上想到了爸媽的大學同窗好友邱阿姨也住在這城市,每年逢年過節都有去拜訪,小時也都喊乾爸乾媽長
    Thumbnail
    前情提要: 偏心母親獨于二叔,身為家中老大的于爸爸,不僅一人事業有成,在娶妻生子的同時。還依照父母的意願幫助老二老三創業,連同老宅新房婚事都被迫包辦。 甚至連老父後事也一力承擔,就當于爸爸一家人以為終於塵埃落定時。 于二叔,病倒了。 于媽媽為了苦惱的于爸爸,她決定要站出來幫忙。但這個決定,卻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華人與澳洲父母養老觀唸的文章,作者透過自己的經歷和觀察,分享了不同文化下對於養老觀唸的差異和思考。
    Thumbnail
    婚後是否要與公婆同住是許多新婚夫婦面臨的重要抉擇。雖然與公婆同住可能帶來一些方便,但從長遠來看,這種安排常常會導致家庭角色混淆和自主性受限,進而引發摩擦和矛盾。為了維持婚姻的和諧與家庭的幸福,婚後保持獨立的生活空間顯得尤為重要。
    Thumbnail
    母親是舊社會裡的童養媳,因故改嫁給我的外省老兵老爸之後,慢慢地從寄人籬下到開始擁有了自己的一個落腳處。一輩子困在一個小地方的人心胸不甚開闊,尤其是我母親,芝麻綠豆的事看得比天還大,不開心的事可以記上好幾年。   如同電視劇裡的情節,在童養家庭裡有許多人與事也不是好相與的。雖然改嫁給了我爸,母親
    Thumbnail
    當女性搬進婆家後,要面對的挑戰超過我們的想像。生活比想像中更加不便,甚至帶來更多的壓力。分享在婆家感受有些誇大,但卻是真實的感受。衣帽間、倉庫、廚房裡的經歷,讓我意識到家庭和個人空間的重要性。希望有相同經驗的人不會孤單,直到有一天,我們一定可以搬出去!
    Thumbnail
     我的父母是寫信認識的,所以我想他們在交往的階段,心裡大概都有著巨大的粉紅憧憬,想像浪漫;他們有城鄉差距、不同的家庭環境,媽媽回娘家都要搭上4-5小時車程,因此也只有在放長假時才能回去見家人。   兒時印象外公家只有外公和阿姨與她的小孩,長大以後知道外婆去世、阿姨單親並扶養著小孩,我很喜歡回外公家
    Thumbnail
    我有一個阿姨,從我有印象以來,我們家和她們家就住在附近,小時候我們家買房子跟她家住在隔壁棟,後來搬到另一條路上我們又跟她住在樓上樓下,我問我媽為什麼要住這麼近,我媽說這樣姐妹可以互相照應,畢竟我媽小時候,姐姐都很照顧她,現在離鄉背井出外工作,住附近外婆來也方便。後來我出社會後,阿姨有段時間住香港,就
    之前聽媽媽提過屏東有個朋友,已經八十多歲,一個人住之外,還每天走樓梯外出找朋友聊天生活著,他的一對兒女因為跟她吵遺產的紛爭,鬧到已經不再往來,今天特地拿東西過來給他,沒想到她一看到我好高興,先稱讚我帥,還問我有沒有結婚,還不斷說著想跟我擁抱,我覺得她超級熱情,雖有點嚇到我,但是我還是從駕駛座下車繞過
    Thumbnail
    母親節前一天去婆婆家,婆婆涕泣漣漣的跟我說,她的媽媽走了,老人家獨居半夜起來上廁所,摔跤摔沒了,早上家裡人過去才發現。因為家婆嫁給家公後,就跟隨來到廣州落地生根,幾十年也很少回老家,看望自己的家人。 現在交通都很便捷,在廣州坐動車回老家..........
    Thumbnail
    這像是個情境題,看完後你能比較同理誰呢? 又該如何處理這樣的問題? A在離職後的3月,又與論及婚嫁的同居男友分手,身在異地,頓時沒了去處,家裡整天吵吵鬧鬧的母親更不是她的避風港,令她完全不想回家投靠父母,她馬上想到了爸媽的大學同窗好友邱阿姨也住在這城市,每年逢年過節都有去拜訪,小時也都喊乾爸乾媽長
    Thumbnail
    前情提要: 偏心母親獨于二叔,身為家中老大的于爸爸,不僅一人事業有成,在娶妻生子的同時。還依照父母的意願幫助老二老三創業,連同老宅新房婚事都被迫包辦。 甚至連老父後事也一力承擔,就當于爸爸一家人以為終於塵埃落定時。 于二叔,病倒了。 于媽媽為了苦惱的于爸爸,她決定要站出來幫忙。但這個決定,卻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華人與澳洲父母養老觀唸的文章,作者透過自己的經歷和觀察,分享了不同文化下對於養老觀唸的差異和思考。
    Thumbnail
    婚後是否要與公婆同住是許多新婚夫婦面臨的重要抉擇。雖然與公婆同住可能帶來一些方便,但從長遠來看,這種安排常常會導致家庭角色混淆和自主性受限,進而引發摩擦和矛盾。為了維持婚姻的和諧與家庭的幸福,婚後保持獨立的生活空間顯得尤為重要。
    Thumbnail
    母親是舊社會裡的童養媳,因故改嫁給我的外省老兵老爸之後,慢慢地從寄人籬下到開始擁有了自己的一個落腳處。一輩子困在一個小地方的人心胸不甚開闊,尤其是我母親,芝麻綠豆的事看得比天還大,不開心的事可以記上好幾年。   如同電視劇裡的情節,在童養家庭裡有許多人與事也不是好相與的。雖然改嫁給了我爸,母親
    Thumbnail
    當女性搬進婆家後,要面對的挑戰超過我們的想像。生活比想像中更加不便,甚至帶來更多的壓力。分享在婆家感受有些誇大,但卻是真實的感受。衣帽間、倉庫、廚房裡的經歷,讓我意識到家庭和個人空間的重要性。希望有相同經驗的人不會孤單,直到有一天,我們一定可以搬出去!
    Thumbnail
     我的父母是寫信認識的,所以我想他們在交往的階段,心裡大概都有著巨大的粉紅憧憬,想像浪漫;他們有城鄉差距、不同的家庭環境,媽媽回娘家都要搭上4-5小時車程,因此也只有在放長假時才能回去見家人。   兒時印象外公家只有外公和阿姨與她的小孩,長大以後知道外婆去世、阿姨單親並扶養著小孩,我很喜歡回外公家
    Thumbnail
    我有一個阿姨,從我有印象以來,我們家和她們家就住在附近,小時候我們家買房子跟她家住在隔壁棟,後來搬到另一條路上我們又跟她住在樓上樓下,我問我媽為什麼要住這麼近,我媽說這樣姐妹可以互相照應,畢竟我媽小時候,姐姐都很照顧她,現在離鄉背井出外工作,住附近外婆來也方便。後來我出社會後,阿姨有段時間住香港,就
    之前聽媽媽提過屏東有個朋友,已經八十多歲,一個人住之外,還每天走樓梯外出找朋友聊天生活著,他的一對兒女因為跟她吵遺產的紛爭,鬧到已經不再往來,今天特地拿東西過來給他,沒想到她一看到我好高興,先稱讚我帥,還問我有沒有結婚,還不斷說著想跟我擁抱,我覺得她超級熱情,雖有點嚇到我,但是我還是從駕駛座下車繞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