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來到這個同住婆家的系列,要整理也是滿多故事可以跟大家分享的(苦笑)
分享在婆家感到沒有「我們」的方面,似乎有些小題大做,但對我來說卻是一種很真實的感受。
衣帽竿與倉庫
我們家的存在,在婆家似乎被忽略了:衣帽竿上沒有我們的痕跡,整個家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是公婆和哥嫂的臥室及倉庫。倉庫裡,大部分的空間被其他家庭成員的囤積物佔據,只有少部分(20%)是我們搬家帶來的物品。公婆的房間裡,像極了小型的衣物倉庫,裡面的衣物大多是他們多年未穿,但又捨不得丟棄的。
在下層是我們的臥室、客廳還有公用空間,在公用空間走道的右方,還有一大堆公婆的日常衣物懸掛在衣帽竿上,我們的衣物有時候被收進來,也會分類在公婆衣物竿上;而走到左方就是哥嫂一家人的衣物存放區。
我們的衣物,我總是整理後就收納在自己的房間,或許無形中迫使我們要學會斷捨離,也減少了購買新衣物的機會。有一次,我因為對這種狀況感到非常沮喪,決定做了一次大規模的整理,結果房間的空間稍微變得寬敞了一些,公婆知道後,也特意為我們清出了一些存放空間,這讓我對他們充滿了感激。
P.S 或許你會問,就厚臉皮一點也放在公用空間啊!不,我自己會怕有老鼠蟑螂出沒碰到衣服,又或是衣服被大家摸來摸去看光光,所以我才會選擇把衣服通通收進來房間。
廚房裡的烘碗機
婆家的廚房空間狹小,一次僅能容納一人烹飪,再多一個人真的顯得非常擁擠。廚房裡設有一台烘碗機,共分為四層,但只有特定的層被指定用來放置特定家庭成員的餐具。我們一般不敢在這層放置任何碗盤,除非偷偷地放或是烘乾完立刻取出。這特定的層似乎默認是屬於哥嫂一家的。後來我了解到這台烘碗機原是嫂嫁進來時帶來的,因此對此我也無話可說,唯有默默接受這一切。不過這件事讓我領悟到:使用自己的物品總是最好的,這不僅是空間的問題,更關係到心理上的自由與快樂。
還有許多的生活細節就不加以闡述(笑),畢竟一個屋簷下,三個家庭的共處,井水不犯河水就不錯了,就無需奢望「我們這一家」那種互通共融的情節了。日復一日的生活著,也學會了什麼叫做『在這個沒有「我們」的空間裡尋找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無論是在衣帽間沒有找到我們三口的足跡,或是在家庭活動中感受到的邊緣化,這些經歷都讓我們更明白了家庭和諧與個人空間的重要性。雖然挑戰重重,轉念來說這也是一個學習與成長的過程,學會如何在被限制當中,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空間和時間。
最後還是想說可以在一個屋子裡有三個家庭的共生,生活習慣與作息都大不同,不管是跟誰同住都是非常困難!何況是跟公婆又跟哥嫂一家同住......身為媳婦的角色也是壓力三大啊!!距離真的是種美感,願有跟我同樣經驗的你,不孤單,直到某日,我們一定可以搬出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