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戰爭紀念館 Australian War Memorial 外觀
初訪
第一次讀到戰爭紀念館的資訊是在作家齊邦媛的作品《一生中的一天》。當時我對坎培拉 (澳洲首都Canberra) 一無所知,也不知道有一天我也將來到這裡。而真的到此地後,也是戰爭紀念館讓我停留最久,並於數月後再度到訪。
在書中,作家提到:為何在遙遠的大洋洲上,也會留下戰爭的傷疤?過往的歷史課中,觀點並未聚焦在這陌生的大陸,一切的糾葛似乎都僅存歐、美、亞三大陸,也往往由這些地區的觀點處理戰後的餘悸與悲愴。
然而,或許從世界大戰開始,全球化的雛型也就慢慢顯現,沒有多少國家可以倖免,領土與邊界不再是抵禦的方式,武器的力量可以是跨越國界,而支援前線的精神也自然穿梭在各大洲。
當時的澳洲軍隊主要支持著英國參戰,在兩次的世界大戰中,一批批的澳洲青年被鼓勵加入前線。幾年前他們的祖先可能剛自歐陸遷徙,來到大洋洲定居,世代過後,歐洲的急難是否又喚起這些青壯年們的思鄉情懷,決定到自己的根地保護著同源、卻也不相識的夥伴?
無論驅動他們的力量為何,眾人不難想像,有多少青年在異地參戰時能得到盟軍的支持?在壅擠的床鋪上想起那片南十字星空照耀下的土地?
有多少人在俘虜營中想起自己揮別的親人?有多少人來到前線時才發現一切情景是未曾想像過的?又有多少士兵們懊悔,卻用盡力氣抵抗至倒下的那刻?
現在有再大的紀念館都喚不回他們的身軀,如果世上還有靈魂,這些紀念館真有力量可以招喚士兵們,讓他們安魂嗎?
這些都是未知。
戰爭紀念館舉行紀念儀式的廳堂,牆上記錄不同戰役名稱
紀念館也扮演著警示的角色。在紀念儀式結束後,一行人到紀念館內部參觀。這時的我才意識到同行的旅伴是來自日本的學生。我們很安靜地一同參觀,但我們心中的看法一定有所不同吧。我們沒有太多的對視,只約定之後要再慢慢參觀。
這樣沉重的地方,不是大家都想到訪的,但不得不接受的是:這個世界的醜陋面。
在兩次大戰結束後,許多新興國家成立,而既有國家也慢慢復甦,企圖再造偉大。幾年後,全球化已經成為時下流行的用詞,也在生活中都能看見影子。他帶來的好處不須多提,但另一方面,他散播的是否也是疾病、不公、剝削、環境問題、恐怖主義與不健康的資本主義等等呢?
究竟全球化帶來的是較多的德善(virtues),還是較多的罪惡(vices)?
答案或許又將令人失望。
二訪
數月後再度造訪紀念館,慢慢地看了許多館藏,讀了介紹,對於展物與戰爭時期的文化有更多的了解。館內展品多元,大至英軍轟炸機,德軍運輸車與日軍戰機,小至士兵們的幸運玩偶、撲克牌等等都有。走過一圈,會了解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澳洲軍隊的參戰狀況、戰役過程,而除了兩次世界大戰外,澳軍參加的戰役甚多,甚至還有韓戰等其餘發生在亞洲的戰爭。
這些種種的資訊不斷衝擊參觀的我,尤其是在館內看見一些真實的圖片、紀錄片時,當下那種不忍直視,又或是不禁為畫面中士兵們的笑容感到欣慰的百感交集,著實讓我對戰爭紀念館留下深刻且豐富的印象。而我想,這個地方不管造訪幾次,心情永遠無法太過平靜;不管造訪幾次,戰爭的複雜、士兵們的內心情感糾葛,也不是我能完全想像的。
我想,戰爭紀念館的意義即是:
參考資訊
澳大利亞戰爭紀念館 (Australian War Memorial) 網站:
戰爭紀念館有不定期活動與展覽,也有館內導覽活動可以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