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學識投資》關於投資你必須知道的4個常識

2018/12/15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巴菲特2014年股東信推薦人生必讀的兩本書之一

※ 這本書2019年重新推出增訂版《約翰柏格投資常識


這本書的繁體中文翻譯分為港譯版《一本書學識投資》,以及台譯版《買對基金賺大錢》,我讀的是港譯版。我對台譯版的書名非常感冒,不但完全偏離書中要傳遞的核心訊息,更顯得廉價且浮誇。更諷刺的是,台譯版上市於2007年3月,隔年適逢2008金融海嘯,對書名抱持錯誤期待的讀者恐怕要大失所望了。
回到港譯版,書頁的編排很典雅,唯獨要注意的是,有些港/台 用語的不同,例如:互惠基金=共同基金;市盈率=本益比;複式=複利…等等。這些差異對閱讀的影響不大,對於剛開始入門的讀者,可能需要一些時間適應。但整體而言,仍不失其經典作品的可讀性。
更新:2019年1月新推出了台譯版《約翰柏格投資常識》,書中數據更新至2017,增訂了股利、資產配置、退休計畫章節。

這本書何以稱為經典?

它的作者是投資界的傳奇約翰.柏格先生,全球最大的共同基金管理公司Vanguard創辦人。巴菲特在2016致波克夏股東信中說道:「若要豎立一座雕像來表揚對美國投資者貢獻最多的人,無庸置疑就是約翰.柏格。他是投資者的英雄,也是我的英雄。」這本書則是巴菲特在2014致波克夏股東信中親筆推薦:
的確有少數的投資經理人能在短線取得佳績,但很難說得準良好的績效是來自於運氣或者天賦。大多數財務顧問擅長創造高費用,勝於創造高報酬。事實上,他們的核心能力是推銷。投資人 — 無論大戶或散戶 — 與其聽他們的花言巧語,倒不如花時間閱讀約翰.柏格的《一本書學識投資

這本書教了我們哪四個常識?

全書要傳達的核心觀念一言以蔽之:「想獲得股票市場的合理報酬,採用低成本的指數型基金,買進且長期持有」。
整本書篇幅不長,柏格在每章節用一個主題起頭,然後配合精準洗鍊的數據和圖表加以說明,最後提醒「不要只聽我的,看看其他人怎麼說」,引述葛拉漢、巴菲特等眾多財經權威對這個主題的評論,簡稱背書。
以下我把核心觀念的整句話拆解成四個常識加以說明。

1.何謂股票市場的合理報酬

股票的持有人就是股東,而股東的獲利就是他們持有企業的獲利。長遠來看,股票市場整體的報酬,必然等於整體企業營運所帶來的獲利報酬。讓我們先記住一個股票市場報酬的等式:
股票市場報酬投資報酬投機報酬
  • 投資報酬指的是企業實際營運所帶來的股息加上盈餘成長
  • 投機報酬指的是因為投資人情緒反映,造成本益比的變化而帶來的額外報酬。投資人信心增強或減弱,本益比便上升或下降。
以1900–2016的美國股市為例,投資報酬是9%(股息4.4%,盈餘成長4.6%),投機報酬是0.5%,總體股票市場報酬就是9.5%。
也就是說,投資人絕大部分拿到的市場獲利,是真金白銀的企業營運獲利,而不是因為市場情緒跟短線進出的投機獲利。這,就是合理的報酬。
然而,柏格對於未來數年的市場報酬預測,則下修為悲觀的4%,是基於利率、盈餘成長與本益比變化的觀察,也可延伸閱讀他於2017年接受的採訪
註:2007年的港譯版美股區間是1900–2005,但2017再版的英文版,區間更新到1900–2016。對未來數年的預測也從7%下修到4%。

2.為何要低成本

這邊的成本指的是金融中介所收取的「費用」。先讓我們對整個金融體系的遊戲規則有一個正確的理解,這個遊戲規則稱之為「簡單算數的無情規則」(The Relentless Rules of Humble Arithmetic),也就是在說:「金融市場所產生的利潤,減去金融體系的費用,就等於投資人實際上拿到的淨報酬」。
在整體報酬8%的市場,投資者共同賺取8%的回報,扣掉必須支付的金融費用後,才是投資者拿到的淨報酬。用【圖1】來說明,假設在長期整體報酬8%的股票市場,首年投入1萬元,複利50年,市場的報酬最終會增值到46.9萬。接下來我們來看兩種不同交易方式的金融體系費用。
  • 美國的低成本指數型基金每年僅收取約0.1%費用。
  • 相較之下,一般人持有個股每年交易成本平均約1.5%費用,持有主動式基金同樣約1.5%費用。接著再加上頻繁買賣的隱藏成本,估計每年1%:支付佣金、價差、市場影響等因素。 因此這兩個投資方法,每年大約2.5%費用。
市場報酬減去費用才是我們的淨報酬。低成本指數型基金可以拿到8%-0.1%=7.9%;個股/主動型基金則拿到8%-2.5%=5.5%。
【圖1】The magic of compounding returns is overwhelmed by the tyranny of compounding costs
隨著時間的推移,兩條線漸行漸遠,簡單用低成本指數化基金貼近市場報酬,資產增值至45萬。被費用侵蝕的個股/主動型基金,資產僅累積至15萬。在回報方面,時間是投資者的朋友,在成本方面,時間則成了敵人。
相信大家常在財金媒體上看到被引述的愛因斯坦名言:「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有趣的是,這句話經常只被引述一半,為什麼?來瞧瞧全文
Compound interest is the eighth wonder of the world. He who understands it,earns it … he who doesn’t … pays it.
「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了解它的人從中獲利…不了解它的…將付出代價」 金融業喜歡讓你嚐到獲利的甜頭,卻鮮少告訴你費用的隱藏代價。

3.為何要採用指數型基金

大眾較熟知的基金運作模式,就是將資金注資到某個基金,並由基金經理人負責挑選股票組合,並期望獲得打敗大盤的報酬。這種基金稱為主動式管理基金,也就是由經理人依據某種策略,主動地去買賣基金中的股票組合。
另一種基金,則是將持股內容完全複製某個市場的指數,購買跟指數內權重一模一樣的股票投資組合,常見的有美股代號SPY,追蹤標普500指數。這種基金稱為被動式指數型基金,目標在於獲得最貼近該指數的市場報酬。
本書整理出1970年已存在的355隻主動式管理基金,統計其1970–2005年間的報酬紀錄。首先,223隻基金,在36年期間已被清算了結,也就是63%的基金撐不下去。剩下的基金,有60隻跑輸大盤,48隻與大盤同步,僅24隻的報酬勝過市場指數1%以上。贏家裡面,僅有9隻勝過市場2%以上,又僅有其中3隻的表現,在最後10年仍保持好成績。也就是說,在355隻參賽者中,只有3隻…0.008%…能活下來且打敗市場。別找針了,買下整堆甘草吧。
本書以著名的「蒙地卡羅法」,模擬股票報酬的波動性,股市回報的差異度,也假設要投資的總體成本。【圖2】假設每年的費用成本:被動式指數型基金0.25%(高估);主動式管理基金2%(低估)。很明顯地投資期間拉得越長,主動式管理基金的勝率越低,在50年的終點線僅剩下2%的勝率。
【圖2】主動式管理基金跑贏被動式指數型基金的機率
最後,我也學柏格來段旁徵博引,聽聽巴菲特2016致波克夏股東信怎麼說:
投資人 — 無論大戶或散戶 — 都應該堅持於低成本的指數型基金

4.為何要買進且無限期持有

這邊指的長期,對普通人來說是至少30年以上的年期。而此處的論據,又可以跟第一個常識相互呼應。在1900–2016的美股區間內:
  1. 短期以1~5年來看,股票表現易受投資者的情緒波動影響,因本益比差異而產生的價差稱之為投機報酬。幾乎在每一個正報酬的年代之後,都會出現相仿幅度的負報酬年代。此消彼長的效應之下,投機報酬帶來的僅有0.5%的報酬貢獻。
  2. 長期以30年以上來看,企業的股息總是正報酬,平均4.4%。企業的盈餘成長除了大蕭條和網路泡沫化之外,其餘每個年代都是正數,平均4.6%。企業的投資報酬帶來的是9%的報酬貢獻。
因此也歸納出一個結論:要預測投資者情緒的波動幾乎是不可能的,但預測長遠的投資經濟學,命中率卻很高。
最後,也聽聽巴菲特的恩師,班傑明.葛拉漢在經典投資名著《智慧型股票投資人》怎麼說:
要透過投資賺取真金白銀,就像絕大部分在過去賺來的,並非靠買買賣賣,而是靠擁有並持有證券,收取利息及股息,還有價值的長期增長

後記

很有趣的地方是,《漫步華爾街》、《投資金律》和《長線獲利之道》這幾本書的作者,也都在《一本書學識投資》客串演出個幾句。因此閱讀的過程,有一種在看各個財經權威同場演出脫口秀的感覺。
整體來說,這本書200多頁篇幅,點到為止地闡述了投資的基本常識,適合剛入門的新手建立觀念,但對於想要追根究底的讀者來說會搔不到癢處(推薦延伸閱讀上面三本)。內容而言,大抵上圍繞著四個常識不斷論述,試著用數據和引述來說服讀者。
在整理這篇閱讀書摘的過程中,也完整地檢視了自己的投資態度和觀念,並試著用文字記錄下來。 誠心推薦本書給指數型基金和柏格的支持者!

若喜歡《一本書學識投資》或《約翰柏格投資常識》可透過連結前往購買,你不會有任何損失。本站獲得的回饋金,全額捐款給家扶助學金,詳見本站公益計劃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Waki 瓦基
    Waki 瓦基
    書評部落格《閱讀前哨站》和 Podcast 說書頻道《下一本讀什麼?》創辦人、《化輸入為輸出》線上課程講師,是一位嗜書成癡的愛書人,時常分享讀書心得和書評賞析,喜歡將書中所學加以活用,實踐在職場與生活當中。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