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第六集其中一幕,新聞編輯李大芝因為哥哥是殺人犯,遭自己工作的新聞台跟拍,事後情緒崩潰地與被害人家屬亦其長官宋喬安大起爭執,離開前丟下一句:「你們殺的人,沒有比我哥少!」
\n單憑這句話,或許有人會覺得她價值觀扭曲,毫無道德良知與歉意;但筆者反而因為這句話而警醒,反過頭來反省自己:我在無形之中也殺過人嗎……?
\n這句話不只是對媒體良知的指控(新聞台未經詢問就跟蹤拍出加害人家屬住所,後果可想而知),更是對整體社會輿論的嚴重譴責──自認為代表正義的肉搜魔人、躲在電腦屏幕後的鍵盤手的冷言酸語乃至威嚇,足以影響甚至剝奪個體生活的權利,他或她甚至不必是犯罪者本人。
\n\n劇中片頭皆以一則新聞貼文下網民們的留言串作為開場,其中充斥著正反面意見。我們擁有數一數二自由的網路環境,批踢踢、Dcard、臉書……大大小小的交流平台保護網民以匿名身分發表言論,訊息量與意見想法的交流前所未有的龐大及迅疾,社會衍生出「透視」的緊密網路連結,無論身分地位,無論身處何處,都能在網路討論中插上一句話。
\n無限鬆綁的網路自由,讓許多使用者肆無忌憚。劇中出現不只一次的「鄉民正義」,朝死刑犯辯護律師潑糞或網路恐嚇律師的妻小、因網紅輕生而發文強烈攻擊其前男友……類似的例子在現實社會中層出不窮。面對社會上的意外與不正義,我們難免產生憤怒及失望的情緒,但在留言的同時,也切切不能輕忽,言語暴力帶來的威力。
\n在現實社會中,人們會語帶保留,明白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責,為什麼來到網路這個場域,就不再行止有度、分寸得宜呢 ?
\n比起在網路匿名的保護下,宣洩憤怒和恐懼,我們不如在現實世界裡勇於挺身為受害者發聲。社會需要言論自由的空間,進行民主的討論;我們也需要輿論的壓力,才能揭發不公情事,止惡揚善。但若我們對事件、議題的了解偏於片面狹隘,一味的投以宣洩情緒式的非理性言論,會不會哪天傷及無辜的,成了自己?
\n\n面對嶄新的媒介,你我皆會好奇、困惑,也可能迷失。印度聖雄甘地曾說:
\n「在這個世界上,你必須成為你希望看到的改變」
\n面對惡劣的網路環境,我們能從留言開始改變,作為網民也保有現實世界中的善良。
\n如果你有想法要表達,請用理直氣和的口氣,並了解有人會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如果你為受害者忿忿不平,那請讓他知道你能提供什麼資源與協助。如果你視天下為己任,別當鍵盤俠,在現實生活中站出來發聲吧!
\n不要成為螢幕後面冷漠的匿名者,當一個用網路貼近人心,有溫度的人。
\n\n責任編輯:柯語筑 審稿編輯:管之岑
\n","keywords":["網路","我們與惡的距離","留言","訊息","新聞台","議題","社會","Yahoo","世界","Dcard"],"author":{"@type":"Person","name":"LBB 嚕嗶啵","url":"https://vocus.cc/user/@lookingbeyondborders"},"image":{"@type":"ImageObject","url":"https://images.vocus.cc/8a0e45f7-8e92-49a2-b614-ac757414006c.jpg"},"creator":{"@type":"Person","name":"LBB 嚕嗶啵"},"publisher":{"@type":"Organization","name":"方格子|放送你的知識與想像","logo":{"@type":"ImageObject","url":"https://images.vocus.cc/static/og_img/vocus_kv.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