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推薦你閱讀本文:
即將在12/1上映的影集《鏡子森林》以新聞業為舞台,勢必會引起另一波討論;
你能為此做好什麼準備?或許,是看一本書《後真相時代》
前言:54分鐘精華版
你是否也跟老師一樣,一想到「追劇」就覺得心累?尤其,是當劇情「水」掉一兩集的時候。日前老師參加了連續劇《
鏡子森林》的映前特映會,編導們為了讓我們(媒體、影評人等)對還沒上映的劇情有概念,特別將共三季、一季10集的《鏡子森林》剪成54分鐘,後10分鐘甚至只是下兩季的預告(金句很多的那種)。
看完之後,除了「原來這是做得到的嘛!」的感慨,也是真的覺得 ,影集是有它獨到魅力的——老師是真的好想再多看看他們的情緒,就算是廢話也好!由此可見,《鏡子森林》劇情是精彩可期的。
以下是老師針對特映會所見的內容、以及特映會本身做點介紹與推薦。
(以下無雷)
真相:永遠的追尋
《鏡子森林》以當代台灣為背景,描述虛構的「火線新聞」記者們遇到的各種境遇與挑戰。「拜託你不要亂寫!」「記者的工作就是毀掉別人人生嗎?」「小時候不讀書,長大當記者。」坦白說,不只是媒體業者,我們哪個人不是讓資訊流通、經過的介質呢?在網路興起、資訊民主化的年代,我們都是自媒體;我們都能說出我們所知道的,只不過世界早已不像、或許也不曾像是數學公式,有著絕對的是非對錯。在假新聞、帶風向貼文裡,人們仍在尋找正確的觀看方式。
若是對「何謂真相」這個問題有興趣,老師推薦《後真相時代》這本書。「後真相」被牛津辭典選為2016年度代表字彙,本書談的不只是「假新聞」,而是真相的主觀性、部分性與人為性。對作者而言,世界的「真相」不只有一個,而都是在情境脈絡中截選出來的觀點。
大部分議題都具有多重真相,我們可以選擇傳達其中一個,而我們的選擇會發揮影響力,左右身邊的人對某項議題的認知與反應。 — — 《後真相時代》
就像相機,面對相同的景象我們能拍出一千萬種景物;針對任何一個議題——就拿「區塊鏈」來說好了,
不同職人就會對這樣新技術的應用、潛力、貨帶來風險有不同的看法。然而這些看似矛盾的真相,卻才是真相的「真相」。
我們再也不能指望《紐約時報》和BBC替我們篩選世界上的資訊,並告訴我們哪一個真相比較正確、哪一個真相比較混淆視聽。——《後真相時代》
那麼在這個時代裡,新聞記者究竟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現在的我們,都已習慣「即時新聞」這四個字。「出版時間 16:10、更新時間 22:01」,過去記者們在發稿後,到印刷前有五個小時可以後悔;然而在追求流量點擊的「囚徒困境」中,新聞業常常只能追求快、或是「獨家」,相對來說,品質與疑點就常遭省略。
筆下有財產萬千、有毀譽忠奸、有是非曲直、有人命關天。
《鏡子森林》正是以這樣時代背景為舞台,說的一個好故事。
特映會:簡單的設計,深刻的感受
另外,這次的特映會形式,老師覺得非常值得推薦。除了剪出精簡濃縮版外,現場發有一份《火線新聞》的報紙,內容則以頭版、特版「火線新聞組」、「關係人」這樣的寫法,取代過去制式的「新聞稿」。結合劇情的簡單設計,不僅讓參與者會心一笑、感到「火線新聞」慎重其事,更讓我們能在情境中理解更多新聞業的挑戰與點滴。
結語:用影視改變社會
在播映後,導演兼製作人鄭文堂説了這麼一句話。其實,我們都是透過「新聞」理解社會的脈動的;於是對於新聞環境,我們若是沒有更全面且深刻的認識,或許終將在後真相的運作機制裡,被改變了選擇而不自知。
老師深刻地期盼並相信,繼《
我們與惡的距離》後,本劇能帶給臺灣社會對記者/媒體更多的討論與了解,面對更多的矛盾與衝突,能有更好的共好與
那麼,我們下篇評論見囉。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讓你有收穫,請按愛心,讓我為你寫出更多這樣的文章!
★如果你希望穩定收看我的後續作品,請追蹤我!
★若有希望老師關心的教育議題、影視作品、或是娛樂體驗,歡迎留言或與我聯繫委託。
★email:teacherscommen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