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午後,獨自散步來到長安東路。學生時期經常在台北車站一帶補習、買書,二十幾歲後則流連中山附近的咖啡廳、選物店,但對於緊連的條通商圈卻頗為陌生,只聽聞這裡曾歌舞昇平,也知道如今算是繁華落盡,唯有一家家居酒屋單曲循環著盛世風光的傳說。
收起平時依賴的手機地圖,隨意穿梭在小巷弄,橫豎各有風景。有的是一整排舊公寓民宅、窗外長出不願被秋意染黃的枝葉,有的招牌林立、像闖入夜市的某條分岔路。下午三點,居酒屋、燒烤店大多在休息,但小吃店一直開著,偶爾來外帶的都像鄰居或熟客,趁著煮麵的幾分鐘和老闆聊上幾句。
「哈拉」是第一個吸引我停下腳步的畫面。牠被鐵鍊拴著、直挺挺地坐鎮在一間頗有古風的店門口,見我拿起相機,牠趴下表示不想受訪,還閉上眼假寐,卻偷偷斜眼瞄我還在不在。當我想靠近一步,牠忽然激動地吠了起來。
「牠以為妳要搶牠食物啦。」老闆剛好回來,笑著說。
原來那不是開放給大眾的店,更像老闆的工作室,他在裡面修復畫作,也能當攝影坊。聽到我要拍照,他特意點亮了緣廊的吊燈,鏤空的竹編燈罩裡散發出暖黃色的光,照在周圍的老式電風扇、水墨畫、燒金紙桶,渾然天成的舊時情調—可惜哈拉看不出也不在意,逕自躲進籠子裡咬起牠的食物骨頭。
走著走著,分不清來到第幾條通,原來這就是棋盤式街道,意圖使人迷路。不過,迷失了反而覺得融入,或許這也是我選在午後來到這裡的原因:無論過去或現在,燈紅酒綠都發生在夜幕降臨之後,而此刻的條通,看不見傳說,輕淺的陽光灑落,在地人過著素樸閒散的日常生活,倒像什麼都未曾改變過。
穿出狹窄的巷弄,想找間咖啡店坐坐,沿著天津街,才發現這裡有自己獨特的咖啡店文化,與我平常習慣的文青咖啡截然不同。有幾家是許久未見的家庭式簡餐咖啡,招牌有些褪色斑駁,裡面佈置得簡單雅緻,氣氛和菜色都家常,讓我想起小時候和爸媽到類似的餐廳,全家人不約而同點了一樣的餐點,會心一笑的溫馨。另外還有一排小店面,賣咖啡和點心鹹食,搭配騎樓下擺的幾張桌椅,有不少中老年男子坐在那抽菸聊天,悠閒看車輛行人來來去去。若不是自覺突兀,我也願坐在那裡,什麼都不做,就只是感受時間流逝和天色變化,很緩很慢。
繼續繞往一條通,尋找躺在我口袋名單已久的一家咖啡店。但在抵達之前,又遇見了老屋改造的複合式藝文空間,以及隱身在轉角木門後的日式選物店。這些是我向來喜愛的店家類型,但位在條通裡的它們,多了一份遺世獨立的靜謐,毫不張揚,默默把自己經營得盡善盡美,等待下一個志同道合的客人推開門,和老闆、店員輕輕交換點頭微笑,慶幸這城市裡還有這樣的所在。
我最後歇腳的咖啡店也是如此。越過老樹和前院,落地玻璃窗裡透著溫暖的光,一走進即是撲鼻而來的咖啡香,老闆娘親切地接待,詢問我喝咖啡的偏好,介紹他們夫婦的自家烘焙。店裡用心妝點、不過仍有一點點凌亂,但比起樣品屋似的精美咖啡廳,我更喜歡這裡自在的、如家一般的氛圍—其實整個條通商圈都給我這樣的感覺,沒那麼整齊乾淨,卻充滿每個人實實在在生活的溫度。
(本篇照片文章獲得2019條通商圈攝影徵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