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色
原來,不只移居了島的東邊,連習俗也有微微的差異。
街上幾乎看不見一顆節日的裝飾。
本以為有著最多原住民信仰的地區,路上卻有著最少的衫樹。
本以為應該有著退色的季節,卻也撒著日常的刺眼,戴上墨黑的眼鏡。
本以為應該有著蜷縮的僵硬,卻也多半露出黃黃的手臂,曝在陽光下更顯得暖紅。
變了吧,只有在家裡應景擺上的假冷衫,以及和孩子進行一點掛上小鈴鐺的活動。
那些曾經可以讓人與人間更靠近的冷,內心更貼近的禮物,視野更純淨的白,都悄悄地在歲月的遞延之後緩緩流逝。
禮物
喜歡倒不是因為自己有著神性,而多半是因為季節的顏色,還有包裹著想要呵護彼此關係的期望,每年年底也如同信徒一般神聖的看待日子的到來。
或許因為是退縮的冷意,心血來潮的想知道習俗的由來。
聖誕節這一天當然知道是耶穌誕生在前一晚的紀念日,不過為甚麼人們得交換禮物呢?每個地區的習俗也頗不相同。
傳統的基督教國家,有著不同開啟禮物的時間,有些在平安夜的早上,也有晚上,也有聖誕日的早上開啟禮物。在西班牙則必須等到1月6日才能打開。最重要的是禮物,打開驚喜的時間就如同東方拜拜一樣要看時辰的。
在大陸,近年有著「平安夜送蘋果」的習俗,用其名字的諧音來象徵「平平安安」,總有將西方節慶套上濃濃的中式創意。
在日本,「聖誕節就是要吃炸雞」,據說源自於1974年的肯德基廣告,已成為傳統的慶祝象徵,進餐廳的比進教堂還要多,這點我想台灣也是如此。
在香港,流行著「平安夜、失身夜」的說法,畢竟情感的氛圍太好了,安全的性行為是這個時期被推廣的宣導標語之一。
而在台灣,也如同大部分的國家,宗教性質的活動意義薄弱,戶外的布置及擺設多半是由於商業炒作的結果。
至於交換禮物,普遍的說法,便是耶穌與世人之間最初的交換。以《新約聖經》中的《哥林多後書》八章九節:「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祂本來富足,卻為你們成了貧窮;叫你們因祂的貧窮, 可以成為富足。」來做為典故的歷史解釋。
消費的理由很容易創造,就如同滿足食慾、性慾一樣容易,搭配節日效果更好,有著上帝、神佛、祖先告訴人們應該掏錢買點東西表達謝意。製造越多購物旺季的時期越好。哪天月月有節日、日日有活動的時候,全球的經濟就迎來只有旺季沒有淡季的世代。現在台灣也流行著「天天都能過生日」!
不再冷了
歷史的源頭總是被人遺忘,過來的人偶爾會提到他們的故事,也總有一些東西能夠被繼承下來,無論是美好初衷、徒增形式的禮俗,還是喜新厭舊的怪癖。
或許已經不再是為了感恩、或許也已經不再是為了奉獻,不再多帶一件備用的衣物可以套上戀人的肩膀、也不用在餐桌前虔誠的禱告幸福的可貴,意義已然不重要,展示眼前的包裝和貴紙才是王道。
那些裹滿著初戀滋味,猶如冰山的回憶也將漸漸被炙熱的太陽融化。
手心之間牽繫,也將被點燃在北美加州、南美智利、以及澳洲如同夏日般的野火燒熔。聖誕節會不斷地被人們紀念,不過卻不若我鬢角逐漸霜白的雪色。
晚安,我的耶誕。
2019.12.26 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