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害人詩織看不到今年春天的櫻花,也聽不到夏季的蟬鳴。往後都再也看不到、聽不到了。同齡女性應該會在往後經歷戀愛、結婚、生子等充滿各種喜悅的人生,她的人生卻在那個秋天結束了。
這段話是我決定寫下這篇心得的理由。
一個正值人生即將開展之際的女性,因為一個恐怖情人,體會到前所未有且走投無路的恐懼,最終慘遭殺害。
日本真實事件撰寫而成,一名被視為三流週刊的記者,如何搶在警察前面掌握真兇的身分,又是如何揭露出人民保母警察黑暗的那一面,以及在這件事件之後,日本通過了《跟蹤騷擾行為規範法》,雖然限定戀愛關係,但是對當時的日本而言,卻是前所未有的大進步。
「我的女兒被殺了三次:一次是被兇手殺死的,一次是被不受理報案的警方殺死的,一次是被媒體殺死的。」豬野詩織的父親一年多後再次接受這本書的作者,也是身為記者的清水潔訪問時,曾經這樣說。
而這本書的架構也是以此為中心延伸而來的。
一、
造成一切悲劇的元兇就是詩織的前男友小松。
透過詩織身邊的朋友訴說,他是個徹徹底底的恐怖情人,不論是一開始假冒身分靠近詩織,亦或是拼命贈送昂貴的東西給她,不接受他還會惱羞。不只每天都要頻繁打電話給她,好掌控她的一切行蹤,還不惜介入她的私人生活,禁止其他異性朋友靠近她外,更找人監控她,舉凡她的一舉一動他都知道的一清二楚。
當她終於受不了時,更甚著出言恐嚇她、讓跟蹤她的人去她家叫囂警告、做出汙衊她名譽的事情,所做的一切都符合恐怖情人那種得不到就要毀掉對方的心態。
這也造成詩織與她家人精神上莫大的恐懼,最終她留言遺言,並迎向死亡。
這種恐怖情人的追求方式,讓人不由得想到直至今日,還是有許多這樣社會事件在頻繁發生,因為愛不得而失手掐死學妹,又或者是為了愛情發狂導致做出無可挽回的事情。
台灣在這方面的教育可說是少之又少,儘管我本身生在一個開明的家庭,生活的年代也很接近現代,但是自小所受的教育,還是很少談及到這種男女戀愛之事,更別提本書的時間點是在將近二十年前的2000年。
為了避免未來有這種因為愛不到而崩潰,更甚著傷害對方的事件出現,我想相關的教育應自小就要做好。
怎樣讓小孩子從小就有正確的追求心態,怎樣去健全的愛一個人,這些並非人天生俱來的本能,而是可以教育和學習的。
希望有天這個世界能不再出現因為愛情而失去性命的人們。
二、
「收了人家那麼多禮物,才說要分手,做男人的怎麼會不生氣?妳自己不是也拿到一堆好處了?這種男女問題,警察是不能插手的。」
我想這樣的對話到現在還是會有不少同年的男性說出口,更別提那個年代的長輩了,這也是警察在面對詩織提告小松跟蹤、恐嚇時,所說的話。
身為女性的自己也無法理解,明明做錯的就不是詩織,為什麼最後被檢討的卻是被害人呢?
在一段戀愛關係中,你情我願的付出不是再理所當然的事情嗎?難道分開後,就要開始將當初自己心甘情願奉獻的全數討回來嗎?
我時常覺得可能就是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現代很多女性為了不被說是公主、說是女權自助餐、貪人家小便宜等等,選擇跟另一方AA,以防落人口實。
回到警察這個主軸上,在說出這種話的警察心態底下,其實無非就是不想增加自己業務量,希望能將這件事當小事一樣帶過,卻沒想到最後詩織仍是死於非命。
若是深思背後的原因,我國警察業務繁重,上面有常常有什麼事件為了作秀就加重警察的業務量,可福利及薪資都沒有更好,更別提工作環境的保障了,尤其民眾對警察時常是排斥、鄙視的心態,他們配槍卻連開槍的權利都沒有,想想也是非常可悲。
或許也是因此造就了警察這種想要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心態。
因為警察的部分,牽扯較多劇情的爆點,我在閱讀時比較有讓我有意想不到劇情的就是這一段,因此這裡就不多加闡述了,讓讀者們自己閱讀吧!
三、
到現在媒體亂象還是大家關注的焦點之一,這個聳動的標題比起書內其他家所謂一流的媒體下的標題,還要更委婉許多,頂多用美女大學生來形容被害者詩織。
其他媒體直接用「曾經墮入酒家的女大學生」、「迷戀名牌」等等用語來描述這個案件。
明知道媒體為了搶收視率,不惜下聳動的標題,可是這麼做不僅模糊了案件的焦點外,更是在被害者家屬心上再次砍上一刀。
現在媒體數量比過去多上許多,為了搶奪越來越少的觀眾目光,下重本是能理解的,但是這反而讓我想起在看《我們與惡的距離》時,也討論過媒體就是造成這個社會如此腐敗的原因之一,但媒體卻將錯怪到觀眾身上,覺得觀眾喜歡看這種東西,所以他們就這麼做,但這是不對的,媒體應該自律,而不是將過錯推到觀眾身上(有關
《我們與惡的距離》心得在此)。
最後,這個看似平凡的事件,卻造成了後續日本全國如此大的影響,相信不論是單純喜歡文學作品的讀者們,或是與我相同對社會議題有高度關注的讀者們,都可以在這本書內找到亮點及啟發。
✨順手幫我拍手五下,支持我持續分享好書,謝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