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未未無疑是2020台北當代的重要亮點之一。這是盤踞展場一角、氣勢懾人的巨作: 《行之道 (雛形A)》(Law of the Journey)--這是藝術家2016年創作、
以黑色PVC作成的巨型逃難船有著380*1640*560公分的驚人尺寸。
環繞在黑色逃難船周圍的則是2015年完成的《Odessey》。
去年1月首度舉辦的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Taipei Dangdai Art & Ideas),主辦方號召全球逾90家頂尖畫廊齊聚一堂,參展藝術家們的來頭與作品的質量,直比香港巴塞爾,讓身在台灣的藝術愛好者與投資人士不必飛到大老遠、就能飽覽當代藝術圈炙手可熱的作品選粹。
今年二度強勢回歸登場,短短四天(2020.1.16~1.19)的展期中,以五大展區「畫廊精萃」(Galleries)、「新生畫廊計劃」(Young Galleries)、「個人展藝」(Solos)、「藝術沙龍」(Salon)、「裝置藝術」(Installations)規畫及呈現,並輔以多場藝術家與資深產業人主講的座談、以及安排14場長度40分鐘的中/英文公眾導覽;讓這場藝術盛宴的參與者得以更聚焦、深入地充實並汲取當代藝術的潮流及養分。
以下,就借用這次五大展區標題之中的「畫廊精萃」、「個人展藝」與「裝置藝術」三個區塊,從中簡單抽出幾個讓我自己印象特別深刻的幾家畫廊、藝術家與作品吧...
〈畫廊精萃〉
《女王》(1970),陳昭宏,畫布油彩,218.5*182.8公分
在
亞紀畫廊看到巨幅油畫《女王》,出自80~90年代活躍於紐約、與丁雄泉和黃志超並稱「紐約三劍客」的台灣當代超寫實畫派藝術家
陳昭宏(1942- )之手。這也是如今已鮮少作畫的陳昭宏不曾在亞洲公開曝光過的早期油畫創作之一。
若先瀏覽陳昭宏偏後期較為人熟知、逼真到不行的照相寫實風格畫作,再回過頭來觀賞這幅他較早期完成的作品,會發現他從抽象轉到超寫實的轉折之大。這幅完成於1970年的《女王》,藝術家把英國女王的身軀描繪得無比豐碩圓潤,而且居然讓女王頭頂皇冠、身上卻一絲不掛翹著腿與觀者裸裎相見,超脫而顛覆我們對這號人物的印象與想像,乖離中帶著幾分難以言喻的趣味。
英籍華裔的抽象藝術先驅者--
李元佳(1929-1994),被譽為華人世界首位觀念藝術家、在世界藝術史中也被定位為重要的戰後觀念藝術家之一。
他在1968年的《宇宙複數》個展,為藝術品觀賞與收藏,提出並置入了非常有趣、驚人且具有顛覆性的概念--藝術品,到底能不能被複製量產,但同時又不千篇一律、展現獨特個性呢? 答案似乎是可以的: 李元佳用一塊量產的磁鐵板子搭配數枚顏色不同的吸鐵石、標價9英鎊的超親民價格,作出讓人輕鬆購入帶回家自由挪動吸鐵石在板子上的位置、名為“Cosmic Point Multiple ”的作品。這讓藝術品不單是可以觀賞、收藏,而是多了一個可以讓你即興參與、甚至任性出手創作與改變它樣態的可能性! 在當時,李元佳此舉可是空前、如今想來仍覺得另類而前衛。
《著迷的痕跡》(Les Vestiges de L’Extase) (2018),Joël Andrianomearisoa,
紡織品拼貼藝術,240*160公分,薩尼(Sabrina Amrani)畫廊
1977年生於馬達加斯加,讀建築系出身,現在投入行為藝術與裝置藝術創作的當代藝術家
Joël Andrianomearisoa,這幅色彩斑斕層次豐富的大型拼貼作品,在潔白的牆面上同時展現了既輕盈又厚重的奇異視覺感。他用大量而多彩的碎布拼組一個敏感的感官記憶空間。
側面近看局部的《著迷的痕跡》(Les Vestiges de L’Extase) (2018)。
〈個人展藝〉
我個人非常激賞的石田徹也,出現在個人展藝區。當我看到這一方角落、
猜想或許是模擬他生前獨居的房間樣貌吧... 目睹他的真跡、回想他流星般的一生,
內心悸動不已、感慨萬千。
多年前在一間獨立書店偶然翻到石田徹也的遺作集、就此初初認識了這位早慧也早逝的天才畫家--只在人間匆匆活了31年的石田徹也(1973-2005)。誕生於日本靜岡縣燒津市一個富裕家庭,父親是地方議員,身為家中么子的他自小受良好的照顧與教育,就讀知名的東京武藏野美術大學、從視覺傳達設計學系畢業。按理說石田徹也應該會是個人生勝利組、他生來享有的條件及資源足以讓他無懸念地贏在人生起跑點;但他卻反其道、堅持不靠家中奧援,很早就選擇離家自立門戶。他拒向父母伸手拿錢、在外租下廉價公寓獨居,做過深夜保安、甚至曾去工地打工賺取基本生活費,然後盡量傾其絕大部分心力精神投入他最執著的繪畫創作。石田徹也的畫作中幾乎只有一位主角--留著小平頭、長相與他神似的男生,在畫面中以各種寫實又詭異的姿態、憂鬱清淡且若有所思的面容反覆登場--有時,小平頭男生獨自躬身閉眼酣睡在一具半剖開的甲蟲殼裡;也有時,男生化身打領帶穿西裝的規矩上班族、被打包成一箱箱貨物般地擠放在關不上門的電車車廂邊緣... 畫中人的神色與身姿、以及他所融入的景象,病態、憂鬱而駭人,也老實地揭露現代人生活中的萬般身不由己、壓力及苦悶。在他生前遺下的巨量筆記本中,被發現他有書寫夢境日記的習慣、他也留有大量的創作草圖。石田徹也將自己夢境所見與日常所思呈現在畫布上,也許把自己給畫了進去、又或許也把世間眾生內心深沉的哀愁與無奈畫了出來。31歲死於一場平交道事故的他,死因曾被人猜測也許是憂鬱輕生、但也有一說是他當時似乎有存錢出國深造的打算、理應不會有尋死的念頭,他的死純屬意外... 石田徹也深刻且撼動人心的畫作,在他逝去後才備受外界矚目;其畫作的拍賣價格,也隨著被關注的程度而相對水漲船高。
〈裝置藝術〉
《漫遊--羽》,長717*寬248*高140公分。
豪華朗機工(LuxuryLogico)2010年成軍、今年剛好十歲。起初帶著不同專業的四人組成、如今是有十一名成員的團隊,持續讓各種專業及創意跨界混種、激盪出令人目不轉睛、驚艷不已的大型藝術裝置--從2010年受北美館展覽邀約而創作的「日光域」系列、2017年台北世大運聖火台「金屬羽翼」、到2018年臺中世界花博的「聆聽花開的聲音」... 每一次出手,俱是能讓人過目難忘、震撼與感動久久不散的。
這次在台北當代,剛在去年9月榮獲第10屆總統文化獎之青年創意獎的豪華朗機工,帶來了三件全新創作--我看得最久最入迷、最不捨將目光及腳步移開的是,高掛在裝置藝術公共區其一的
《漫遊--羽》,銀光閃閃的細緻金屬薄羽翼,動起來的感覺就像在輕盈飛翔,這種自在漫遊的感覺正是豪華朗機工想藉作品傳遞給觀者的--旅人自由曼妙的心境、也許在天地間觀看悠遊的身姿及視角亦如是。看著、想著,身心也跟著輕飄飄了起來。
豪華朗機工展出於誠品畫廊攤位上的另一件作品《太陽之詩》。
直徑達372.7公分、高度182.8公分,由13000個零組件與馬達構成,
高懸在展場、繁複的片片金光羽翼緩緩張闔,
散發出如太陽般熱烈強大而不止息的氣場及能量。
台灣雕刻家朱銘(1938- )在2002年創作的《
人間系列-排隊》,和我印象中他廣為人知的「太極」系列風格頗為不同;以銅打造、等同真人身高比例、形形色色的人們,身上被塗以鮮艷明確的色彩、姿態也十分動感而生活化,排排站在展場咖啡區旁的空地,顯眼吸睛。
這一排排著隊的銅人們,有的看起來趕上班、有的忙著調整頭上的耳機、有的穿著雨衣靜默抿嘴動也不動地等候著... 他們,就是我們日常中極易擦身而過、也極易視而不見過目就忘的尋常路人甲乙丙丁、也是我們自己。隊伍末端刻意空缺出剛好容得下一人站立的位置,我猜想或許這位子是雕刻家想讓我們對號入「站」的吧... (然後展場上的確不少人站在那個空位拍照,有人還將手或身體靠上去,說真的,直接碰觸現場作品的舉動不太好,畢竟多數是身價頗高且僅有一件的藝術展品,萬一不慎碰花、甚至碰壞了作品,該怎麼辦哩?! 這次台北當代首天還真的有一件雕塑被觀眾用手應聲碰倒在地、瞬間發出巨響、把攤位隔間硬生生撞出兩個洞來... )
最後分享一個蠻難忘的瞬間... 這是在第一天參觀完要散場前、當我經過〈個人展藝〉區的
Art Front Gallery株式會社 | 原田郁攤位前,看到作在最角落的畫廊工作人員衣著、與作品融為一體的呼應與和諧時,莫名地亂感動的... 就用這一景,替我(非常主觀)的觀後筆記作個結尾囉,並期待著2021的台北當代。
Art Front Gallery 株式會社 | 原田 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