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疫症,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1.
網上圖片
武漢肺炎的疫情初發現的時候,人在台灣,跟朋友聊天,談起以前SARS的回憶 ── 那時候仍然年少,沒有特別擔心SARS,甚至說起學校停課期間,仍然無懼禁令與朋友外出。當外邊傳聞香港成為疫埠,大批人搶鹽搶糧的時候,我還在家裡打機玩ICQ,在新聞聽到張國榮墮樓的消息。
我一直以為對SARS的記憶僅是如此。
回到香港,政府隻字不提,(網上說)疫情愈見嚴重,其他地區開始有確診個案,(但中國境內確診數字似乎沒有更新,)開始有人提醒日日戴口罩。那時候,坐巴士戴口罩,總是少數。有時被問:為什麼戴口罩,不舒服嗎?只得搖頭解釋兩句,通常換來一句「哦」。
直至習近平說,把人民生命安全身體健康放首位,中國境內確診數字直線上升,死亡個案日日增加,確診的省份愈來愈多;同時,因為爆發多人,確診人數眾多,傳染的範圍愈來愈多(詳看:為什麼習近平發話後武漢肺炎確診及死亡人數恐怖攀升)。
2.
圖:立場新聞
繼台灣確診之後,香港也終於失守,有第一個確診武漢肺炎的個案。
說是終於,是因為香港政府的防疫措施極為粗疏,失守是理所當然,時間的問題。有人提醒政府不應只顧飛機旅客,也要留意經高鐵來港的人,應該填寫申報。官員卻說,如果填申報,多人聚集,空氣不流通,更容易傳染。結果……
說真的,有關武漢肺炎的消息早在一個月前已經有,經歷過SARS的政府怎可能什麼都不做?有說,他們可能聽黨指令,不能有所行動,但這不是太過份了嗎?事實上,當習近平講話之後,香港的官員依然毫不作為,不要說跟台灣政府的反應差天共地(民主與主權的重要),甚至落後於澳門(以成本價發售口罩給有身份證的居民),直至今日依然說出,沒有病癥不用戴口罩之類不負責任的說話。
難道他們就忘記了十七年前的教訓嗎?
這一班庸官,不只親共,而且無能。太平的時候,他們的廢,遺害未必致命;反送中運動之後,他們的無能,已經破壞了香港多年以後的基石,警權獨大,司法崩塌;而在這些疫症爆發之時,他們仍漠視一切,想粉飾太平 ── 只懂說不用害怕,問題不大……這就不只無能,而且狠毒,置所有人的性命在危險之中。
關於SARS的經驗,在這幾日消息亂飛,戴上口罩之時,才驚覺身體還是有所記憶。口氣混雜口罩的氣味,呼氣與吸氣導演濕潤的感覺,都叫人想起十七年前,很多不願回首的記憶。無法再像幾星期前那麼輕鬆,而是有一種很強烈的恐懼,擔心那一個死氣沉沉的社會回歸,新聞每天報導增加幾多人感染,幾多人死亡。
究竟有多少人記得那時候的香港發生什麼事?
3.
圖:舊時香港 Facebook
新聞報導,幾間醫院已經抽籤,選出要進隔離病房照顧患者的醫護名單。
談起武漢肺炎,不得不提SARS。很多人在Facebook手動share,說回SARS的歷史,香港成為疫區的前因後果,有幾多醫護因為照顧病人而病逝。有很多名字被逐一提及,重看了他們的經歷,幾乎再一次流出眼淚。
很多人記得謝婉雯(是的,我也記得),但是也想起去年看譚蕙芸《文字欲──回應時代的特寫新聞》書中,其中一篇關於SARS病逝的健康服務助理劉錦蓉的報導(詳情:不專業的記者)。
疫情一來,人心惶惶,首當其衝面對疫情與病人的是醫護。
官員每一個行動,每一項指令,影響的是很多人的性命 ──SARS一役,香港死了二百九十九人,八個醫護人員。我們應該記住SARS的教訓,當中有很多人的犧牲。
這次被專家評為比SARS更嚴重的疫症,政府的反應,卻是比以往更緩慢 ── 我不知道這些慢幾拍的行為,會帶來什麼毀滅性的效果?我不知道。
只是當政府的政策已經不為人民著想,前線的醫護承擔了一切的風險。希望大家記得,好好保護自己,不只為了自己,也是為了他人。
0會員
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交友軟體 現在這個世代,工作繁忙、交友圈窄小…,許多人選擇透過交友軟體來認識生活圈以外的對象,但僅有文字相處,並且依據照片選擇喜歡或不喜歡,真的有辦法真正找到合適的人嗎? 還是有很多人認為交友軟體上危險多過於真心,對此我不否認危險的存在,至於是否能夠找到對的人,並不會不可能。 我的個人部落格→YC
       這波疫情是和人類集體潛意識有關,但為何會發生疫情?又為何會造成全球大流行?我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疫情會突然的爆發,又迅速地傳遍全世界?而背後發生的原因又是什麼?要帶給人類什麼樣的警示和學習?       其實,疫情的發生和人類長久以來對環境所做的事息息相關。人類為了自身的科技、工業
Thumbnail
說真的我不是一個會害怕丟臉的人,但是我在我的學生生涯裡,卻常常為了不被嘲笑,而行事風格老是保持著戰戰兢兢的樣子,而即使如此人們也不會覺得我很聰明,甚至我在生活中發生一些極少數的偶然出糗都可以讓很多人每天都拿出來一直講,然後就把我當笨蛋,我講什麼都故意不理我,或者不想跟我處在同一個空間,好像我是
Thumbnail
台積電股價近來非常強勁,台股幾乎是看它在唱獨腳戲。你也很想買嗎?我為了寫這篇文章,特地在自己的臉書粉絲專頁「樂活分享人生」,做了一個簡單的意見調查。大家看完近200則留言之後,就會知道很多人買台積電的理由了。  
Thumbnail
  我們接觸他人曾經生活過的建築時,建築中記憶就得到自由,從沈寂多年的牆壁中釋放出來。建築物傳達的經驗,可以超越個人記憶。有特色的建築和建築物的保存,可以強化經驗的累積。破壞建築物就像破壞經驗的資料庫,會產生壓力和不安。就算需要拆毀,我們也必須了解,建築物的重要性比其所佔據的空間還要大的多。
Thumbnail
當我們還是小孩時,我們無法想像若是失去了主要照顧者,我們能怎麼活下去。就像是一個在大街上和父母家長走失的孩子,他的恐懼和驚嚇,還有無助的情緒,讓他真的好害怕自己被丟掉了,回不到父母身邊該怎麼辦? 這是一種依戀天性。我們需要這份重要的連結關係,讓我們深信我們不會遭遇被丟棄和被遺忘,我們不會無家可歸..
Thumbnail
約翰.伯格(John Berger)在1972年出版《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後,此書堪稱是最普及的藝術理論書籍。編輯尼可斯.史坦哥斯(Nikos Stangos)認為,該是時候再出版一本名為《再現的方式》(Ways of Representing)的書……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交友軟體 現在這個世代,工作繁忙、交友圈窄小…,許多人選擇透過交友軟體來認識生活圈以外的對象,但僅有文字相處,並且依據照片選擇喜歡或不喜歡,真的有辦法真正找到合適的人嗎? 還是有很多人認為交友軟體上危險多過於真心,對此我不否認危險的存在,至於是否能夠找到對的人,並不會不可能。 我的個人部落格→YC
       這波疫情是和人類集體潛意識有關,但為何會發生疫情?又為何會造成全球大流行?我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疫情會突然的爆發,又迅速地傳遍全世界?而背後發生的原因又是什麼?要帶給人類什麼樣的警示和學習?       其實,疫情的發生和人類長久以來對環境所做的事息息相關。人類為了自身的科技、工業
Thumbnail
說真的我不是一個會害怕丟臉的人,但是我在我的學生生涯裡,卻常常為了不被嘲笑,而行事風格老是保持著戰戰兢兢的樣子,而即使如此人們也不會覺得我很聰明,甚至我在生活中發生一些極少數的偶然出糗都可以讓很多人每天都拿出來一直講,然後就把我當笨蛋,我講什麼都故意不理我,或者不想跟我處在同一個空間,好像我是
Thumbnail
台積電股價近來非常強勁,台股幾乎是看它在唱獨腳戲。你也很想買嗎?我為了寫這篇文章,特地在自己的臉書粉絲專頁「樂活分享人生」,做了一個簡單的意見調查。大家看完近200則留言之後,就會知道很多人買台積電的理由了。  
Thumbnail
  我們接觸他人曾經生活過的建築時,建築中記憶就得到自由,從沈寂多年的牆壁中釋放出來。建築物傳達的經驗,可以超越個人記憶。有特色的建築和建築物的保存,可以強化經驗的累積。破壞建築物就像破壞經驗的資料庫,會產生壓力和不安。就算需要拆毀,我們也必須了解,建築物的重要性比其所佔據的空間還要大的多。
Thumbnail
當我們還是小孩時,我們無法想像若是失去了主要照顧者,我們能怎麼活下去。就像是一個在大街上和父母家長走失的孩子,他的恐懼和驚嚇,還有無助的情緒,讓他真的好害怕自己被丟掉了,回不到父母身邊該怎麼辦? 這是一種依戀天性。我們需要這份重要的連結關係,讓我們深信我們不會遭遇被丟棄和被遺忘,我們不會無家可歸..
Thumbnail
約翰.伯格(John Berger)在1972年出版《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後,此書堪稱是最普及的藝術理論書籍。編輯尼可斯.史坦哥斯(Nikos Stangos)認為,該是時候再出版一本名為《再現的方式》(Ways of Representing)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