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壓軸」後別急著走─你知道大部分人用錯詞了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話說老ㄕ我是基督徒,參加教會小組多年,時常在小組分享讀經心得的時間聽到組長說:「好,剩最後一個人,壓軸登場。」
很多時候我都想說:「你說錯了,最後一個人不是壓軸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謂壓軸?

壓軸,來自於京劇的用語,在解釋壓軸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京劇是怎麼演出的。
在清末民初,京劇通常一次演上6~9齣戲劇,所以看完整場戲通常要花5~6個小時。這麼長的時間,如果不想觀眾中途就散場離席,戲劇安排上自然要花心思。通常劇場人員會把整個時間分成三段。
開演第一齣劇叫做「開鑼戲」,基本上就是做個開場同時兼具緩衝時間讓遲到的觀眾能趕緊進場就位(話說遲到真的是要不得的壞習慣,對表演人員蠻不尊重的,老ㄕ我有次去聽相聲瓦舍的節目,就聽到上面的演員出言諷刺遲到的觀眾,可見人家對此是有怨念的)。第二、第三齣戲會被稱為「小軸」,通常會讓新角兒登台演出,而且以武戲為主好炒熱氣氛。至此,戲劇的三分之一就算過去了。
中間的戲劇,則被稱為中軸(有人尤其把中軸戲定在第五或第六齣),通常會是比較有分量的腳色擔當演出。至此,戲劇時間過了三分之二(也就是3個小時左右),一般人就算喜歡看戲,看到此處要嘛專注力有所下降,或是會覺得已經花太多時間而感到煩躁,所以如果要鎮得住場子,最後的三分之一應該派誰演出呢?答案就是:最有威望的名角。(這有點像你去聽演唱會,演唱會後段通常是經典慢歌,要不然就是請大咖藝人客串登台,狀況是一樣一樣的。)
所有戲劇的最後一齣,叫做「大軸」
是的,您沒看錯,「大軸」才是最後一齣戲的名稱。
那「壓軸」在哪裡?答案是:最後第二齣戲才叫壓軸(意思是,緊挨著大軸的意思)。
有關「大軸」及「壓軸」的區別,我找到兩種說法。
說法一:
「壓軸」會請最好的演員演出,而「大軸」則是熱鬧的全武行武戲(是的,全武行一詞的典故也是來自京劇,意思是:戲班全體武行演員參演的戲劇)。
「大軸」通常由角色上來簡單地交代一下情節,雙方就開打(怎麼聽起來很像現在的爆米花爽片呀),打了幾回合就會分勝負,整場戲就在熱鬧中結束,所以有人稱這情況叫「一打一散」,而大軸因此又稱為「送客戲」。有些達官貴人看戲都是坐騾車來的,為了避免散場時塞車或人擠人,往往在上大軸戲時就會離開。過去京劇典籍里有一首《戲提調歌》,裡面有一句:「軸子一上就套車」,說的就是這個情況。
正因為大軸並非人人都看完,所以最好的演員會在倒數第二齣的「壓軸」登場。久而久之,大家就誤以為壓軸是最後一齣戲的意思。
說法二:
最後一齣的「大軸」必須要由最有聲望的名角演出,原因是要鎮住場子,不讓觀眾離席。,而倒數第二齣戲,也就是壓軸登場的藝人,會比大軸差一點火候,有點像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位,但還未到領袖群倫的地步。所以壓軸藝人,更像是賣觀眾一個期待,用己身精湛的演技把觀眾情緒帶到一個高潮,而大軸藝人則是整場的爆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梅蘭芳、譚鑫培─京劇名角間的壓軸故事

那到底哪一種壓軸說法是正解呢?這時老ㄕ就要說一個有關大軸以及壓軸間的故事。
民國六年,民國大總統黎元洪為了招待南方的實力派人物─「兩廣巡閱使」陸榮廷(也就是桂系軍閥首領),所以召集梨園名角唱戲,這其中就有當年的梨園領袖─譚鑫培。
好的,我知道說譚鑫培這名字,大多數人肯定不知道他哪位。我這樣說譚鑫培的成就吧,中國第一齣自己拍攝的電影叫做「定軍山」,這齣電影是拍攝京劇「定軍山」,講的是蜀漢大將黃忠斬殺曹魏大將夏侯淵的武戲。譚鑫培正是飾演黃忠的演員,所以我們可以說「譚鑫培是中國第一部自攝電影中的第一位第一男主角」。
(閒話多提幾句,如果不是戲場劇迷,我們往往更認識電影演員。所以就會出現我說劉洵是京劇名角,大家一臉矇,但我說劉洵演過「九品芝麻官」的李蓮英李公公,大家瞬間就想起他是何許人也。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京劇演員吳興國身上。什麼?不知道吳興國是誰?好吧,他演過「賭神2」中的仇笑癡。)
劉洵老師演的李蓮英公公
吳興國老師演的仇笑癡
如果這樣還不曉得譚鑫培的厲害,那我這麼說吧,梅蘭芳是譚鑫培的徒孫。(在黎明主演,陳凱歌導演的電影─梅蘭芳,裡面有一位被梅蘭芳尊稱為爺爺的前輩─十三燕,十三燕的人物原型就是譚鑫培。)
不巧的是,當時71歲的譚鑫培感染風寒,所以他婉拒了黎元洪。這下黎元洪不爽了,派人告訴譚鑫培:「你要是不唱這戲,明天就把你關起來!你要是唱了,明天連你孫子都可以放出來。兩條路放你眼前,你揀著走吧。」原來當時譚鑫培的一個孫子不爭氣,正被拘留在警察局,迫於無奈,譚鑫培只好拖著病軀參與演出。
在整場戲中,梅蘭芳被排在倒數第二場的壓軸,唱的是「黛玉葬花」,譚鑫培唱最後一齣的大軸戲─洪洋洞。洪洋洞是京劇中著名老生傳統劇碼。主角是宋將楊延昭,他打聽到父親楊繼業屍骨被存放在遼國的洪洋洞內,乃命部下孟良前往盜取屍骨。另一個部下焦贊也跟隨至洪洋洞,但不知情的孟良在暗夜中誤以為是敵將,用斧劈死了戰友。等到發現後,悲痛萬分的孟良只好將楊繼業以及焦贊的遺骨交給老兵送回,之後自盡於洞前。正在病中的六郎驚聞噩耗,不禁嘔出鮮血,與八賢王和母親、妻子訣別後死去。
當天在演出的後台,所有人都看出譚鑫培因病而氣力不繼,可身為社會最底層的演藝人員,他們哪有向權貴人士說不的權利?梅蘭芳唱完壓軸戲後,立刻離場,倒不是他不尊重譚鑫培,而是他還必須趕場到其他地方唱戲,當時的名角雖然在舞台上風光,但實際上,也就是被人呼來喚去的甘苦人罷了。
譚鑫培最後登場,讓所有戲班人員意想不到的是:老爺子竟以病軀,唱出平生最高的音!但接下來讓他們恐慌的,是譚鑫培唱到最後需要直挺挺地倒在台上,這個身段可必須有武生的功底,向來是譚鑫培的拿手好戲,可老爺子最後竟是無力的癱倒在地,在旁的戲班人員趕緊在戲劇結束後立刻把他抬回家中。沒幾天,也就是在5月10日上午8點,譚鑫培就在家中去世……
最後一提,作為貴客的陸榮廷,其實根本沒看到最後一齣大軸戲,他吃完飯就走了。所以當時社會流傳一句:「歡迎陸榮廷,氣死譚鑫培。」
事實上,當初梅蘭芳19歲初闖上海演出。當時,劇組裡的頭牌王鳳卿為了提攜梅蘭芳這個後輩,還主動對老闆說:「許老闆,上海灘上的角兒都講究壓台(壓台就是最後一場大軸戲的意思),我們都是初到上海的,你何妨讓我這位老弟也壓一次台!」提出讓其唱一次「大軸兒」(或稱「壓台戲」)。老闆聽後,忙接著說:「只要您王老闆肯讓戲碼,我一定遵命!」
於是梅蘭芳演出《穆柯寨》中的主角穆桂英,這是刀馬旦的腳色,也就是既要文唱的功夫,又要武戲的身手。而梅蘭芳不負前輩所望,獲得了滿堂彩。而由這個典故,我們更可以看出大軸戲的重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到底是壓軸戲比較大咖?還是大軸戲比較大咖?
其實我認為可能因為時代或地區的不同,兩種說法都有可能成立。只是說法二在網路上比較弱勢,所以我找了其中一些典故來作為補充。
話回到正題(是的,剛剛大部分內容其實都是岔題),每次我聽到有人說:「最後一人,壓軸登場!」我實在很想把來龍去脈好好地跟他們說一遍,然後請他們改成:「最後一位,大軸登場!」
以為我沒這麼幹過嗎?我還真幹過一次,然後等我說完……所有人都露出一副「嗯,你話好多,我知道這個幹什麼」的表情。
想一想
.
.
.
.
.
也真是辛苦我身旁的人陪我這歷史系的當朋友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3會員
2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怪夢昨晚又做了怪夢,不,應該也不能說是怪夢,很正常: 就是, 本週5,應該要收拾東西回家啦, 但不知道為什麼,我就躺在研究室睡著了。 醒來後, 一下子發現這個沒有收,一下子是那個忘了拿, 總之,一直想著「糟了,台灣好行要來不及了」, 但是一直沒辦法收完。   很明顯啊!這是因為
Thumbnail
戲曲當中有著”壓軸”的說法,原本是用來比喻倒數第二個劇目。時至今日,大家會用最精彩的橋段或演出,來形容最後出場的演出者。不論如何,大型活動或是影視戲劇,習慣性的會把最精彩的部分留到最後壓軸,成功營造出高潮,讓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Thumbnail
🌿「著名的水滸英雄花和尚,誰知他一生想望,竟不是奮戰沙場? 」 來賓介紹👏👏👏 -- 導演:蔡格爾 -- 京劇演員:劉育志 🏹從舊有文本中找尋自我定位,曲藝與京劇的跨界碰撞🔥
Thumbnail
現正展出於鹿港十宜樓的掌中戲傳統木作戲台,是由人間國寶李秉圭老師帶領藝生完成的傳習作品。「鹿溪文史工作室」安排了一系列現場使用此戲台演出的傳統掌中戲活動。 我在上週六觀賞了由「彰藝園掌中劇團」出演的《鄭和下西洋》之〈撒髮國〉戲齣,驚嘆裡面有眾多與道門修練相關的符碼,正好來一篇久違的觀後心得。
Thumbnail
一般談到戲劇結構,都會提到悉德菲爾德的三幕式,這個概念是源自於亞里斯多德在《詩學》所提出的:每個故事都要有開始、中間跟結尾 關於三幕式的說法很多,有「開始>中場>結尾」、「觸發>衝突>解決」、「布局>衝突>收尾」...看起來好像很亂很雜,但實際上只是名詞不同而已
Thumbnail
我的高中好友:老蕭,在這連續兩週的週六都把我挖出門去台中,玩劇本殺,這也是我人生第一次玩劇本殺。 為了避免有人跟我一樣,是對劇本殺完全沒經驗的菜鳥,在這邊簡單介紹一下: 劇本殺 通常會有一位主持人(工作人員),負責維持故事劇情的進行,同時扮演故事中的配角推進大家進行故事。 而參加者則各自扮演
Thumbnail
本日籤詩:乾隆遊江南 「長江浪靜與波平,買桌而今可進行。必有貴人相援助,何愁到處不歡迎。」 籤詩故事:       這首籤詩的故事,說的是一位皇帝的故事。這位皇帝,在古裝劇中是很受歡迎的角色,有許多戲劇,不是找他當第一男主角,不然就是拜託他當最重要的男配角。只是要跟他有關的新聞,大家都非常
話說大家每次看籌碼要記得 週五夜盤,是屬於週一早上的盤。 所以留下來的籌碼,會接著早上用, 夜盤籌碼: 選擇權op 留下超大量SC 與BP 當下籌碼表可是雙重空方籌碼 但因為一次殺收最低, KD 15-60分短線指標都在低檔鈍化。 MACD也進入負值,勢必會做反彈震盪。 支撐:
Thumbnail
(Scroll down for English!) 看到我(蕃薯媽媽)自己寫了很多跟鴨脷洲有關的帖子後(完全不是故意的!正好那裡有很多事情要做!)讓我想起了一句話: 在這種情況下,我寫得越多,我就越發現我還有多少沒寫! 關於鴨脷洲最後一篇文章的另一個巧合點是,我終於在上週五提交了我的博士論
Thumbnail
怪夢昨晚又做了怪夢,不,應該也不能說是怪夢,很正常: 就是, 本週5,應該要收拾東西回家啦, 但不知道為什麼,我就躺在研究室睡著了。 醒來後, 一下子發現這個沒有收,一下子是那個忘了拿, 總之,一直想著「糟了,台灣好行要來不及了」, 但是一直沒辦法收完。   很明顯啊!這是因為
Thumbnail
戲曲當中有著”壓軸”的說法,原本是用來比喻倒數第二個劇目。時至今日,大家會用最精彩的橋段或演出,來形容最後出場的演出者。不論如何,大型活動或是影視戲劇,習慣性的會把最精彩的部分留到最後壓軸,成功營造出高潮,讓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Thumbnail
🌿「著名的水滸英雄花和尚,誰知他一生想望,竟不是奮戰沙場? 」 來賓介紹👏👏👏 -- 導演:蔡格爾 -- 京劇演員:劉育志 🏹從舊有文本中找尋自我定位,曲藝與京劇的跨界碰撞🔥
Thumbnail
現正展出於鹿港十宜樓的掌中戲傳統木作戲台,是由人間國寶李秉圭老師帶領藝生完成的傳習作品。「鹿溪文史工作室」安排了一系列現場使用此戲台演出的傳統掌中戲活動。 我在上週六觀賞了由「彰藝園掌中劇團」出演的《鄭和下西洋》之〈撒髮國〉戲齣,驚嘆裡面有眾多與道門修練相關的符碼,正好來一篇久違的觀後心得。
Thumbnail
一般談到戲劇結構,都會提到悉德菲爾德的三幕式,這個概念是源自於亞里斯多德在《詩學》所提出的:每個故事都要有開始、中間跟結尾 關於三幕式的說法很多,有「開始>中場>結尾」、「觸發>衝突>解決」、「布局>衝突>收尾」...看起來好像很亂很雜,但實際上只是名詞不同而已
Thumbnail
我的高中好友:老蕭,在這連續兩週的週六都把我挖出門去台中,玩劇本殺,這也是我人生第一次玩劇本殺。 為了避免有人跟我一樣,是對劇本殺完全沒經驗的菜鳥,在這邊簡單介紹一下: 劇本殺 通常會有一位主持人(工作人員),負責維持故事劇情的進行,同時扮演故事中的配角推進大家進行故事。 而參加者則各自扮演
Thumbnail
本日籤詩:乾隆遊江南 「長江浪靜與波平,買桌而今可進行。必有貴人相援助,何愁到處不歡迎。」 籤詩故事:       這首籤詩的故事,說的是一位皇帝的故事。這位皇帝,在古裝劇中是很受歡迎的角色,有許多戲劇,不是找他當第一男主角,不然就是拜託他當最重要的男配角。只是要跟他有關的新聞,大家都非常
話說大家每次看籌碼要記得 週五夜盤,是屬於週一早上的盤。 所以留下來的籌碼,會接著早上用, 夜盤籌碼: 選擇權op 留下超大量SC 與BP 當下籌碼表可是雙重空方籌碼 但因為一次殺收最低, KD 15-60分短線指標都在低檔鈍化。 MACD也進入負值,勢必會做反彈震盪。 支撐:
Thumbnail
(Scroll down for English!) 看到我(蕃薯媽媽)自己寫了很多跟鴨脷洲有關的帖子後(完全不是故意的!正好那裡有很多事情要做!)讓我想起了一句話: 在這種情況下,我寫得越多,我就越發現我還有多少沒寫! 關於鴨脷洲最後一篇文章的另一個巧合點是,我終於在上週五提交了我的博士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