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壓軸」後別急著走─你知道大部分人用錯詞了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話說老ㄕ我是基督徒,參加教會小組多年,時常在小組分享讀經心得的時間聽到組長說:「好,剩最後一個人,壓軸登場。」
很多時候我都想說:「你說錯了,最後一個人不是壓軸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謂壓軸?

壓軸,來自於京劇的用語,在解釋壓軸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京劇是怎麼演出的。

在清末民初,京劇通常一次演上6~9齣戲劇,所以看完整場戲通常要花5~6個小時。這麼長的時間,如果不想觀眾中途就散場離席,戲劇安排上自然要花心思。通常劇場人員會把整個時間分成三段。

開演第一齣劇叫做「開鑼戲」,基本上就是做個開場同時兼具緩衝時間讓遲到的觀眾能趕緊進場就位(話說遲到真的是要不得的壞習慣,對表演人員蠻不尊重的,老ㄕ我有次去聽相聲瓦舍的節目,就聽到上面的演員出言諷刺遲到的觀眾,可見人家對此是有怨念的)。第二、第三齣戲會被稱為「小軸」,通常會讓新角兒登台演出,而且以武戲為主好炒熱氣氛。至此,戲劇的三分之一就算過去了。

中間的戲劇,則被稱為中軸(有人尤其把中軸戲定在第五或第六齣),通常會是比較有分量的腳色擔當演出。至此,戲劇時間過了三分之二(也就是3個小時左右),一般人就算喜歡看戲,看到此處要嘛專注力有所下降,或是會覺得已經花太多時間而感到煩躁,所以如果要鎮得住場子,最後的三分之一應該派誰演出呢?答案就是:最有威望的名角。(這有點像你去聽演唱會,演唱會後段通常是經典慢歌,要不然就是請大咖藝人客串登台,狀況是一樣一樣的。)

所有戲劇的最後一齣,叫做「大軸」

是的,您沒看錯,「大軸」才是最後一齣戲的名稱。
那「壓軸」在哪裡?答案是:最後第二齣戲才叫壓軸(意思是,緊挨著大軸的意思)。
有關「大軸」及「壓軸」的區別,我找到兩種說法。

說法一:
「壓軸」會請最好的演員演出,而「大軸」則是熱鬧的全武行武戲(是的,全武行一詞的典故也是來自京劇,意思是:戲班全體武行演員參演的戲劇)。
「大軸」通常由角色上來簡單地交代一下情節,雙方就開打(怎麼聽起來很像現在的爆米花爽片呀),打了幾回合就會分勝負,整場戲就在熱鬧中結束,所以有人稱這情況叫「一打一散」,而大軸因此又稱為「送客戲」。有些達官貴人看戲都是坐騾車來的,為了避免散場時塞車或人擠人,往往在上大軸戲時就會離開。過去京劇典籍里有一首《戲提調歌》,裡面有一句:「軸子一上就套車」,說的就是這個情況。
正因為大軸並非人人都看完,所以最好的演員會在倒數第二齣的「壓軸」登場。久而久之,大家就誤以為壓軸是最後一齣戲的意思。

說法二:
最後一齣的「大軸」必須要由最有聲望的名角演出,原因是要鎮住場子,不讓觀眾離席。,而倒數第二齣戲,也就是壓軸登場的藝人,會比大軸差一點火候,有點像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位,但還未到領袖群倫的地步。所以壓軸藝人,更像是賣觀眾一個期待,用己身精湛的演技把觀眾情緒帶到一個高潮,而大軸藝人則是整場的爆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梅蘭芳、譚鑫培─京劇名角間的壓軸故事

那到底哪一種壓軸說法是正解呢?這時老ㄕ就要說一個有關大軸以及壓軸間的故事。

民國六年,民國大總統黎元洪為了招待南方的實力派人物─「兩廣巡閱使」陸榮廷(也就是桂系軍閥首領),所以召集梨園名角唱戲,這其中就有當年的梨園領袖─譚鑫培。

好的,我知道說譚鑫培這名字,大多數人肯定不知道他哪位。我這樣說譚鑫培的成就吧,中國第一齣自己拍攝的電影叫做「定軍山」,這齣電影是拍攝京劇「定軍山」,講的是蜀漢大將黃忠斬殺曹魏大將夏侯淵的武戲。譚鑫培正是飾演黃忠的演員,所以我們可以說「譚鑫培是中國第一部自攝電影中的第一位第一男主角」。

(閒話多提幾句,如果不是戲場劇迷,我們往往更認識電影演員。所以就會出現我說劉洵是京劇名角,大家一臉矇,但我說劉洵演過「九品芝麻官」的李蓮英李公公,大家瞬間就想起他是何許人也。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京劇演員吳興國身上。什麼?不知道吳興國是誰?好吧,他演過「賭神2」中的仇笑癡。)


劉洵老師演的李蓮英公公

劉洵老師演的李蓮英公公


吳興國老師演的仇笑癡

吳興國老師演的仇笑癡

如果這樣還不曉得譚鑫培的厲害,那我這麼說吧,梅蘭芳是譚鑫培的徒孫。(在黎明主演,陳凱歌導演的電影─梅蘭芳,裡面有一位被梅蘭芳尊稱為爺爺的前輩─十三燕,十三燕的人物原型就是譚鑫培。)

不巧的是,當時71歲的譚鑫培感染風寒,所以他婉拒了黎元洪。這下黎元洪不爽了,派人告訴譚鑫培:「你要是不唱這戲,明天就把你關起來!你要是唱了,明天連你孫子都可以放出來。兩條路放你眼前,你揀著走吧。」原來當時譚鑫培的一個孫子不爭氣,正被拘留在警察局,迫於無奈,譚鑫培只好拖著病軀參與演出。
在整場戲中,梅蘭芳被排在倒數第二場的壓軸,唱的是「黛玉葬花」,譚鑫培唱最後一齣的大軸戲─洪洋洞。洪洋洞是京劇中著名老生傳統劇碼。主角是宋將楊延昭,他打聽到父親楊繼業屍骨被存放在遼國的洪洋洞內,乃命部下孟良前往盜取屍骨。另一個部下焦贊也跟隨至洪洋洞,但不知情的孟良在暗夜中誤以為是敵將,用斧劈死了戰友。等到發現後,悲痛萬分的孟良只好將楊繼業以及焦贊的遺骨交給老兵送回,之後自盡於洞前。正在病中的六郎驚聞噩耗,不禁嘔出鮮血,與八賢王和母親、妻子訣別後死去。

當天在演出的後台,所有人都看出譚鑫培因病而氣力不繼,可身為社會最底層的演藝人員,他們哪有向權貴人士說不的權利?梅蘭芳唱完壓軸戲後,立刻離場,倒不是他不尊重譚鑫培,而是他還必須趕場到其他地方唱戲,當時的名角雖然在舞台上風光,但實際上,也就是被人呼來喚去的甘苦人罷了。

譚鑫培最後登場,讓所有戲班人員意想不到的是:老爺子竟以病軀,唱出平生最高的音!但接下來讓他們恐慌的,是譚鑫培唱到最後需要直挺挺地倒在台上,這個身段可必須有武生的功底,向來是譚鑫培的拿手好戲,可老爺子最後竟是無力的癱倒在地,在旁的戲班人員趕緊在戲劇結束後立刻把他抬回家中。沒幾天,也就是在5月10日上午8點,譚鑫培就在家中去世……

最後一提,作為貴客的陸榮廷,其實根本沒看到最後一齣大軸戲,他吃完飯就走了。所以當時社會流傳一句:「歡迎陸榮廷,氣死譚鑫培。」

raw-image

事實上,當初梅蘭芳19歲初闖上海演出。當時,劇組裡的頭牌王鳳卿為了提攜梅蘭芳這個後輩,還主動對老闆說:「許老闆,上海灘上的角兒都講究壓台(壓台就是最後一場大軸戲的意思),我們都是初到上海的,你何妨讓我這位老弟也壓一次台!」提出讓其唱一次「大軸兒」(或稱「壓台戲」)。老闆聽後,忙接著說:「只要您王老闆肯讓戲碼,我一定遵命!」

於是梅蘭芳演出《穆柯寨》中的主角穆桂英,這是刀馬旦的腳色,也就是既要文唱的功夫,又要武戲的身手。而梅蘭芳不負前輩所望,獲得了滿堂彩。而由這個典故,我們更可以看出大軸戲的重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到底是壓軸戲比較大咖?還是大軸戲比較大咖?

其實我認為可能因為時代或地區的不同,兩種說法都有可能成立。只是說法二在網路上比較弱勢,所以我找了其中一些典故來作為補充。

話回到正題(是的,剛剛大部分內容其實都是岔題),每次我聽到有人說:「最後一人,壓軸登場!」我實在很想把來龍去脈好好地跟他們說一遍,然後請他們改成:「最後一位,大軸登場!」

以為我沒這麼幹過嗎?我還真幹過一次,然後等我說完……所有人都露出一副「嗯,你話好多,我知道這個幹什麼」的表情。

想一想

.
.
.
.
.

也真是辛苦我身旁的人陪我這歷史系的當朋友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暗黑小蛇-avatar-img
2025/03/09
如果使用說法1作為標準的話,現代常態使用的壓軸並沒有錯誤 因為大軸的本質就是收尾的甜點,可有可無,僅作為襯托 如此一般大軸可以用任何形式呈現,像是眾星雲集的大型演唱會可能就會來個全員合唱,讓每個登場者再結尾再次亮相一遍。更簡單一點節目收尾的散場音樂或是緊接節目的幕後花絮都可以視為一種大軸的呈現,只是讓節目在壓軸後有個收尾的緩衝避免情緒轉折過快產生斷層反差的失落感
Luyu -avatar-img
2020/02/02
我覺得就是一種積非成是的概念了吧,反而真正聽到大軸時,會忽然感到意外,而不會去懷疑自身以往的用詞才是錯誤的那一方。 不過我覺得改用大軸其實蠻有意義的,至少是選擇了自己認同並且理解的用詞,而不只是盲目跟從他人的用法。
avatar-img
金哲毅的沙龍
44會員
21內容數
金哲毅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6/14
武打電影─師父,其中有一幕相當讓我印象深刻。 就是電影主角去到天津最有名的西餐廳─起士林,聽說麵包免費後,一口氣要了八個麵包。 起士林麵包真的免費嗎?起士林又是什麼樣的地方? 這就是本次文章的內容啦......
Thumbnail
2023/06/14
武打電影─師父,其中有一幕相當讓我印象深刻。 就是電影主角去到天津最有名的西餐廳─起士林,聽說麵包免費後,一口氣要了八個麵包。 起士林麵包真的免費嗎?起士林又是什麼樣的地方? 這就是本次文章的內容啦......
Thumbnail
2023/06/03
「你在這幹什麼?」 壯漢沒理會館主,繼續說: 「徒兒今天來,是想求師父您傳授八極拳奧義的秘笈。」 一本秘笈,即將引發武壇中的諸多秘辛......
Thumbnail
2023/06/03
「你在這幹什麼?」 壯漢沒理會館主,繼續說: 「徒兒今天來,是想求師父您傳授八極拳奧義的秘笈。」 一本秘笈,即將引發武壇中的諸多秘辛......
Thumbnail
2023/05/04
自我有記憶以來,我的生活總是充滿著矛盾。 自小,我由曾祖母帶大。曾祖母對我很好,我的名字-恂,也是她親自取的。在我的童年裡,當我每次覺得害怕的時候,是曾祖母哄著我開心。曾祖母更時不時對我說:「你是我們大魏未來的希望。」 但也就是這位曾祖母,逼死了我的母親......
Thumbnail
2023/05/04
自我有記憶以來,我的生活總是充滿著矛盾。 自小,我由曾祖母帶大。曾祖母對我很好,我的名字-恂,也是她親自取的。在我的童年裡,當我每次覺得害怕的時候,是曾祖母哄著我開心。曾祖母更時不時對我說:「你是我們大魏未來的希望。」 但也就是這位曾祖母,逼死了我的母親......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大溪文化劇場:咱攏是社頭人,是 2019 年 7 月 20、21 日於大溪天幕籃球場所舉辦的在地居民共演臺語歌舞劇。主題描述協義社耆老傳薪對兒子小六帶領的新興社頭用強烈的電音、熱舞有所不滿,而老婆和媳婦竟然也因為六廿四遶境時要準備傳統的草仔粿還是新潮的馬卡龍也起口角,展開新舊社頭及世代傳承的對話。
Thumbnail
大溪文化劇場:咱攏是社頭人,是 2019 年 7 月 20、21 日於大溪天幕籃球場所舉辦的在地居民共演臺語歌舞劇。主題描述協義社耆老傳薪對兒子小六帶領的新興社頭用強烈的電音、熱舞有所不滿,而老婆和媳婦竟然也因為六廿四遶境時要準備傳統的草仔粿還是新潮的馬卡龍也起口角,展開新舊社頭及世代傳承的對話。
Thumbnail
今年因戲曲中心辦理的「臺灣戲曲藝術節-英雄超時空」,第一次欣賞台北新劇團的作品【戲裡戲外】,啟動了我對京劇的熱情。由李寶春老師領軍,孔玥慈、李隆顯擔任要角,並邀請音樂劇演員林姿吟共同演出。故事講述一對戲班父女面對大環境與官逼屈辱,如何理解彼此、找到出路。以新編京劇融合音樂劇模式,穿插新戲與老戲呈獻。
Thumbnail
今年因戲曲中心辦理的「臺灣戲曲藝術節-英雄超時空」,第一次欣賞台北新劇團的作品【戲裡戲外】,啟動了我對京劇的熱情。由李寶春老師領軍,孔玥慈、李隆顯擔任要角,並邀請音樂劇演員林姿吟共同演出。故事講述一對戲班父女面對大環境與官逼屈辱,如何理解彼此、找到出路。以新編京劇融合音樂劇模式,穿插新戲與老戲呈獻。
Thumbnail
🌿「重現經典劇碼,打鬥大戲、絕美唱功、角色強烈而深刻雋永的情感。」 來賓介紹👏👏👏 -- 楊瑞宇 aka. 兩岸唯一科班出身男武旦 -- 陳思妤 aka. 當代傳奇青年才幹行銷
Thumbnail
🌿「重現經典劇碼,打鬥大戲、絕美唱功、角色強烈而深刻雋永的情感。」 來賓介紹👏👏👏 -- 楊瑞宇 aka. 兩岸唯一科班出身男武旦 -- 陳思妤 aka. 當代傳奇青年才幹行銷
Thumbnail
推薦度:★★★☆以特定主題收束所有短劇,達到統一性及整體性,卻難免留下符合主題卻不夠好笑的短劇。略顯失控的「即興互動」短劇反而成為《會演是英雄》最大的笑點與亮點。
Thumbnail
推薦度:★★★☆以特定主題收束所有短劇,達到統一性及整體性,卻難免留下符合主題卻不夠好笑的短劇。略顯失控的「即興互動」短劇反而成為《會演是英雄》最大的笑點與亮點。
Thumbnail
2013年,人生第一齣內台戲。 感想是伴隨著劇透產生,雖然演員的舞台魅力不會因為劇透而衰減,但未免被路人怨恨,請審慎思考是否往下閱讀。
Thumbnail
2013年,人生第一齣內台戲。 感想是伴隨著劇透產生,雖然演員的舞台魅力不會因為劇透而衰減,但未免被路人怨恨,請審慎思考是否往下閱讀。
Thumbnail
戲曲之於我,是年少時一抹濃重的色彩。年少時看劇場演出、戲曲表演比看電影更頻繁,半價的學生票讓我欣賞了很多經典的大師演出。幸而年少時有這樣的動力,讓我能夠一睹崑曲大師的風彩。如今大師演出的戲看一場、少一場,疫情也讓演出停頓,且行且珍惜。希望大師們身體健康,沒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
Thumbnail
戲曲之於我,是年少時一抹濃重的色彩。年少時看劇場演出、戲曲表演比看電影更頻繁,半價的學生票讓我欣賞了很多經典的大師演出。幸而年少時有這樣的動力,讓我能夠一睹崑曲大師的風彩。如今大師演出的戲看一場、少一場,疫情也讓演出停頓,且行且珍惜。希望大師們身體健康,沒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
Thumbnail
場地:國家戲劇院 場次:1996.10.11 19:30 座位:1樓13排25號
Thumbnail
場地:國家戲劇院 場次:1996.10.11 19:30 座位:1樓13排25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