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北投捷運站下車,濃濃的硫磺味伴隨著一旁公園攤販的食物香氣而來,走在北投公園,逐步往上,周圍盡是溫泉旅館,熱水的蒸氣環繞,光是走在這條路上,都覺得身體被燻的暖烘烘的。在經過了依附河岸建造的木造圖書館之後,便來到了見證這片土地歷史的建築物:北投溫泉博物館。
日式建築留下的磚瓦與斜屋頂,緩和陽光的午後,對旅客訴說著帶有硫磺味的北投記憶。前往時天氣已經脫離冬天最冷的時節,遊客也不多。
裡頭要脫鞋,入口在二樓,一進去就是榻榻米大廳,日式風味十足。旁邊有著建築歷史沿革、隨著季節變化的活動展廳等等,但特別想分享的是在地下一樓的展區。
採取立池的設計,建築物內部採取羅馬風格的柱子與壁面。
在日治時期與民國初期,只有男人可以進到公共澡堂泡澡,妻小則必須在一旁的小浴場,是當時男女不平等的文化現象之一。
室內展示台都用磁磚做成臺灣常見的浴缸造型,十分復古又親切。
只有在北投的特殊環境才會生成的北投石,是全球唯一以臺灣地名命名的礦物。
當年各大飯店會發的歌仔冊,印有歌曲歌謠,讓泡湯客能夠隨著音樂一齊唱。這是讓我非常驚豔的文化,想像在這大浴場中,人們有默契的一起唱歌,就讓我熱血沸騰,已經消逝的習慣,卻在這棟建築物中再次與現代連接,當下次有幸與朋友家人在溫泉浴池高歌時,不妨想起,在一百年前也有這樣的澡堂文化。
有些細節性質的文化沿革就不特別紀錄,期待各位讀者能夠抽空親自走訪。北投溫泉博物館過去曾是公共澡堂,經過執政者的替換,時代移轉,慢慢變成見證周遭景物和傳承文化的場所。
只有身處其中,才能感受到那與當地溫泉、硫磺氣味揉合的歷史厚重感,在享受完文化的薰陶後,我們還能投身於溫泉之中,親自參與百年前人們就在進行的泡湯文化,豈不是美事一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