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為付費文章,主要是我的心情抒發,如果想要看比較實務的內容,可以參考前兩篇免費文章
第一篇、
第二篇,撇除工作的專業面強調感受面,內容會是偷竊與法律與我們的關係、遭遇的顧客故事、公司端與營業端的距離。內容上語氣會比較輕鬆隨意。
偷竊與法律與我們的關係
在便利商店工作,免不了一定會遭遇到偷竊和詐騙,有的時候是孩童的一時動念,有的時候是慣竊、也有的時候是熟客刻意利用與店員的親切。而這次要說的事稍微有點長,我當時待的店裡有一位客人A,是一位有一定年紀的老年人。
A是這附近的熟客,是會跟店員借錢、借菸、借打火機的奇怪客人,時常借幾百塊買菸,打完零工再還清。一開始在這裡上班時會覺得這個人真是奇怪,久而久之就習慣了,雖然當然不要借錢給陌生人比較好,但這家店的員工或多或少都有借過A錢,我自己也借過一次,不過自然都有收到還款。我們都當作是稍微幫個忙的心態在幫這位A。
在中秋節時,每一家店都會揪團烤肉,而這位A,趁著我跟同事在忙著生火的時候,竊走了我同事的手機。好在手機有定位功能,藉由別人的手機我們一下就找到了A。這段時間我先去警察局備案,而同事則是與A對質,A一開始還想裝傻,直到說要去警局處理時才把同事的手機還回來。而最後同事沒有報案,跟我回到店裡烤肉。不只這一次,之後也被我逮個正著想順手偷走店裡的打火機。
這邊有兩個面向可以說,一、我們是否有能力判斷是否需要幫助、是否有罪?二、我們對於法律的期待是什麼?
一、我們是否有能力判斷是否需要幫助、是否有罪?
一開始我是非常、非常生氣的,我的憤怒來自於不平衡感:為什麼平常我們這家店都幫助這位A這麼多次,他還要這樣對待我們?為什麼他要對我們行竊?這個時候由於情緒的關係,我忘記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幫助A與A行竊,這是屬於兩件事,沒有因果的關係。
由於現代人幾乎都受過高等教育,我們更能闡述、執行自己的想法,卻忘了一件很重要的事:這個社會裡,一個人是否需要幫助、一個人是否有罪,都有更專業的機關和人士幫我們判斷。如果這個人真的需要幫助,可以請A去警察局、社福機構,由專業人士來判斷如何協助。
而我們不論是什麼原因不提告,不論是財物損失輕微、不想勞師動眾等等,還是應該提告,該有什麼樣的懲罰由法律去決定。而這也是為什麼我在前一篇文章提到,如果抓到人行竊,一定要直接報警,我們可以選擇做一個寬容的人,但我們還是必須讓法律以健全的狀態運轉,我們既然相信法治,就不該讓人犯了罪而不受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