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跟划龍舟有什麼關係?
有關係
要從一個香港人說起
幾年前剛回台東的時候,有次到糖廠走走,看到某個倉庫裡有幾名壯漢,他們拿著各種我喊不出名字的機具在工作,門口有個立牌,寫著「 青山綠水•划渡蘭嶼」,往下快速瀏覽幾行字,大意是想藉著自造龍舟划去蘭嶼的計畫,為某個環保中心募款。
當下的想法是划龍舟跟環保有甚麼關係?沒有深入了解便離開了
想不到事隔幾年,我回到糖廠,有機會重新認識這件事。
撿垃圾是一件很難的事
有一天,隔壁工坊的水嫂帶了幾位香港人來我店裡,說他們想跟我談談合作的可能,面對面坐下深聊後,才知道其中一位香港大哥就是之前龍舟計畫的發起人「阿康」 胡梓康。
談起龍舟計畫,原來阿康在香港就是一名環保鬥士,香港沿海有許多破碎的無人小島,雖然沒有人,但颱風或海浪會把垃圾沖進島中,便再也出不來,日積月累,垃圾累積量驚人,卻無人打理。阿康看不過去,曾經向環保局或管轄政府反映,希望能有解決的對策,但各單位都認為不甘他們的事,沒有人願意受理。所以阿康自己發起了「淨山」的活動。
說是淨山,但出去一趟便是一場野外求生冒險營。首先,大家須跋山涉水抵達垃圾所在地,大部分會在山谷,下一步要思考如何利用地形來搭建可垂降或是滑輪的繩索,接著有些人下到谷底,有些人在山上安頓救護補給站,底下的人手要快速將垃圾分類,然後打包成能夠靠滑繩運上山的尺寸,一趟兩趟三趟...,運到山上後還得再想辦法把垃圾接力送到車上,第一次他們的成果,是兩噸的垃圾。
這件事情做了兩年,到了第三年,有人通知他說不用再去了,因為媒體的廣泛報導、其他環保人士的反彈,終於有政府單位願意做出承諾,他們每月一次會定期的去清理垃圾。阿康說「沒人做過的事,總要有人做,雖然做了一開始不會變好,但做久了就有可能得到改善。」
唯有千辛萬苦翻山越嶺撿回垃圾,才了解當初的隨意丟棄是多麼自以為是
曾經撿過垃圾的地方,有時不出一個月甚至是兩周,又都是滿滿的垃圾,阿康深深感悟應該從小就要把環保意識跟公民責任灌輸在學生身上,「未來是年輕人的,他們還有很多時間要在這個世界生活,我沒有了」他說。
去阿康家時,他拿出一疊他手寫的「環保體育營」的五天四夜日程表,還有落落長的課程目標,在課程規劃裡面,阿康會帶領專業老師及學生,在港口出發,分隊划龍舟去附近的無人小島,他不只是單純帶學生去撿垃圾,更重要的是希望每一個參與的人,往後在決定消費行為時,能夠想到包材的必要性、在隨手丟垃圾之前,能思考垃圾最後會去哪裡。
讀著課綱,再比對活動日程表,阿康一一解說每個行動項目的內容,有幾個我聽了都覺得這根本是求生營啊!
野外定向:活動的路線,會通過好幾個小島,第一天是室內的教育訓練,第二天分好隊後正式出航,每船只有一個指南針跟一張路線地圖,學員們要靠這兩樣東西把船划到第二個集合點。
阿康說即使他在船上,學員迷路了他也不會出聲,其實學員們是有能力解決的,只是需要時間想到辦法,這整個過程可以培養學員的領導力跟凝聚力。
游繩攀岩:這是非常靠體力跟技術的項目,當他們抵達陌生島嶼時,如何將自己安頓在安全的地形中,是非常重要的。
事故應變:除了渡海、溯溪,還要登山攀岩,難免會發生意外受傷,所以每一天的訓練中,都會安排傷患處理的課程,包含肩頰受傷、大腿骨折、小腿骨折等等的模擬情境,學員們要學會判斷適當的急救以及固定傷處、搬運患者的技巧。
垃圾收集、廢料重生:出航時以最簡便的裝備出去,所以紮營之後缺的設備,都要想辦法從自然廢材或是廢料中發明出來。例如鍋子不夠了、帳篷破洞了、鞋子進水了等等...。
公民責任:這是整個活動不用教,但學員們無形生成的環保意識,唯有千辛萬苦翻山越嶺撿回垃圾,才了解當初的隨意丟棄是多麼自以為是。
【
兩個傻瓜挑戰太平洋黑潮】
回到龍舟計畫,是阿康到台東蘭嶼遇上「阿文」後萌生的。
阿文在蘭嶼有一間雜貨店,但更多時間是在清理蘭嶼的垃圾,甚至傾盡家財,以回收廢膠樽興建了一所「寶特瓶屋」,成立「台灣說蘭嶼環境教育協會」,希望從環保教育著手,令蘭嶼的環境保育事業可持續發展。
阿康常笑自己是個傻瓜,沒想到阿文是個大傻瓜,於是 發起了「青山綠水•划渡蘭嶼」的籌款計畫,每人只要捐一元,他來打造一艘可渡海的龍舟,親手划向蘭嶼,籌得的款則用來資助阿文的環保協會。
新聞:蘭嶼香港兩個「傻瓜」!造龍舟闖黑潮拼環保
這個計畫的內容還有一艘蘭嶼的拼板舟加入,2018年首次出航,由於縣政單位多不支持這項計畫,所以無法從一般的海港下水,最後選定在滿是礫石的台東南田海岸下海。但那天未準時在退潮時間出海,就差一分鐘,海浪一波波打上來,越打越高,拼板舟才剛下海,沒多久被一個浪頭打來便成好幾塊;阿康的龍舟也陷入出海危機,因為擔心人員會撞到石頭或船身造成危險,當機立斷要大家撤退取消。
2019年經過整頓,改由屏東的興海漁港出發。天氣預報說風平浪靜,但氣候變化之快,不到一小時就開始變天,龍舟上的22人陷入划船苦戰,克服逆風與湧浪,好不容易已經肉眼看見蘭嶼了,但因風浪太強無法入港,最後船被打翻,22人皆由補給漁船救起,但龍舟無力救援,隨著海浪越飄越遠。
兩次的失敗中,「人」的問題也是主要的煩惱之一。阿康的太太說,當時不管是海巡還是港口的主管單位,大家都怕責任,不同意他們從港口出發,所以每換一個下水點,就要重新計算風向、漲退潮、海流速度等等..., 阿康說在香港,海是大家的,但是在台灣,海變成某一群人的,沒有他們的允許就不可以出海,他覺得很奇怪。
連隨行的戒護船也要自己安排,原本安排好兩艘,但其中一艘突然說不能來,他們只好臨時拜託熱情的漁船,假借他們出海釣魚,「順路」跟著他們一起去蘭嶼,而原本就隨行的戒護船,上面載著記者跟龍舟水手的行李,在靠近蘭嶼時發現風浪變大,以中午前要到蘭嶼為由,不顧龍舟上有22條人命,逕自把船先開到蘭嶼,把記者跟行李放下車後便自動解除任務,後續的翻船還是漁船幫忙救人的。
新聞:挑戰橫渡太平洋到蘭嶼 划龍舟22划手落海獲救
龍舟翻覆後過了大約兩個月,阿康他們接到海巡的通知,原來他們的龍舟飄到日本去了,日本的海巡發現船隻但上面沒有人,很是緊張,因為有些船員的東西是套在防水袋並扣在船上的,日本海巡查看裡面的錢幣判斷是台灣船隻,就輾轉聯繫找到康哥,確認人員沒事。
聽到龍舟平安的漂到日本,阿康本來想找時間去日本把船接回來,沒想到沒多久日本遇上強颱,放在岸邊的龍舟碎成好幾片,也無法再修復了。
【
一百萬,垃圾能消失多久?】
「垃圾」這件事,除了遊客製造之外,島上部分居民本身也有將垃圾往海裡丟眼不見為淨的習慣,阿康轉述阿文的困境,除了消化不完垃圾外,也有不被當地人歡迎的敵意,籌來的金流去向不斷受到質疑,很多人好奇兩次出航最後募到多少錢,阿康不避諱的說「一百萬」,乍聽之下很多,但仔細盤算,過去阿文投入的金錢與時間,現在要維持運作的垃圾處理成本、人事成本等等,一次的一百萬,又能換得多少時間的乾淨島嶼呢?
題外話
前幾天我跟著朋友去到台東的無人海邊烤肉釣魚,箱型車生出五百萬傘當屋頂,電瓶接上燈管照明,還有專業釣竿立在岸邊,上頭發著光,有任何動靜一目了然。
專業的海邊烤肉讓人覺得新奇,看見他們拿出好大台的無人機更是好奇,原來在海邊釣魚,要利用無人機將釣餌飛出去數十公尺遠的海邊投放。看他們在魚鉤上掛好魚餌,接著拿出鐵絲跟膠帶,把鐵絲分段凹成勾狀,找圓圓的石頭把勾子用膠帶纏繞貼緊,形成一個船錨狀,再將魚餌末端勾上石頭後,掛在無人機上,這樣才能確保投放魚餌時,魚餌能穩定沉在海底。
「那魚上鉤之後呢?石頭也跟著回來嗎?」我問
「沒有,石頭就在海裡」
我當下腦中出現的畫面,就是當膠帶在海底脫落後,會如何被魚群吃掉,或是鐵鉤在海流的衝擊下,會如何傷害海底的生態...突然覺得很近,危害自然的人類不是別人,就是我們、就是身邊的人!
看著他們愉悅的分享釣魚成果、一起烤肉聯繫感情,這個儀式變成他們每年聚會的重點,我沒有多說甚麼,也不想成為道德魔人向人說教,純粹覺得,別人不做的,自己要做更多,對自然的包容,我們無以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