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黃軒醫師說:機艙內的COVID19 ,危不危險?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A. 我們從SARS學到的教育

raw-image

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SARS)爆發時,一位從香港搭飛機到北京的旅客,就感染了兩排座位距離以外的人,遠超出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如果依當時世界衛生組織的準則:

1.「感染暴露」定義為:在距感染者約180公分範圍內停留超過十分鐘或以上。

2.與感染者接觸的定義是:必須坐在兩排之內。

當時《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指出,如果依定義,我們可能「會錯失45%的SARS病人。」?

因為乘客肯定會在飛機機艙內隨機走動,這情況會影響乘客感染的機率?

B.在機艙內隨機走動,可否影響感染的機率

美國的飛行健康研究小組,觀察了為時約3.5到5小時、共10個美國跨大陸航班,研究乘客在飛機上走動的行為 : (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science/2020/01/how-coronavirus-spreads-on-a-plane/)

不只是要了解,乘客在機艙內如何移動?也要看這樣的移動方式,是否影響他們和其他人接觸的次數與時間長短。希望了解會有多少次在機上走動,可以和傳染的近距離接觸?

raw-image

研究人員發現:假設你坐在靠機艙內走道或中間的位置,而我經過你身邊去洗手間,我們就會有近距離(小於1公尺)接觸,也就是說,我們的距離會在1公尺以內。所以如果我被感染了,我在機艙內走動隨機摸到任何公開式的物品(尤其是廁所),而你再觸摸,沒有落實執行自己在飛機上的勤洗手(在上機,機內,下機後皆洗手),你再去摸摸鼻子,我就可能有機會傳給你……

這篇研究在2018年所顯示的,在這些中長程航班中,大部分旅客都會在某個時候離開座位:通常是為了用洗手間或拿上方的行李(當然,難道是要去機長聊天嗎??😅🤣😝🤷‍♂️🤷‍♂️🤪)

C.大家有多愛離開機艙內座位?

這個研究數據很好記:都是「38」!

a.38%的乘客離開座位一次,

b.38%的乘客、整趟航程中都坐在座位上

c.那剩下的24%的乘客,就是會離開座位不只一次(什麼🤔?近四分之一,就是愛在機上,走來走去?)

這項研究也指出最安全的座位在哪:

a.靠窗乘客只有約43%會到處走動

b.而靠走道的乘客則有80%會起來走動。

以發生近距離接觸的機會次數而言:

a.靠窗者:12次近距離接觸

b.中間者:58次近距離接觸

c.走道者:64次近距離接觸

可以發現

靠窗的乘客發生近距離接觸的機會比其他座位的旅客少,但靠近走道者和中間者,大家都是相似近60次的近距離接觸

raw-image

D.機艙內頻繁走動的影響

研究團隊發現:

1.選擇靠窗座位、並留在座位上,顯然減少在機艙走動去觸碰物品,是能降低你與傳染病接觸的可能性。

2.這個研究團隊發現:當然喜歡在機上一直離開座位的乘客(中間者和走道者),就可能有機會暴露在傳染病的接觸。

其實這研究也是提醒大家:在飛機上的時候,大部分人的接觸機會相對來說都會很短暫。如果你坐在靠走道的座位,當然會有很多人走過你身邊,但他們走得也很快。其研究人員也說:總的來說,我們顯示的是,要傳染給特定旅客的機率,其實是很低的,大家不要擔心的!

2018年發表模擬機艙內的感染機會 :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5/14/3623 )

(A)設定靠近走廊的14C「三角形圖案),是一個感染源。研發發現,其實這位14C感染源的前後排,他的旁邊座位,以及對側旁的座位,是相對比較高風險地區。(所以匡列3排是必要的)

(B) 研究人員發現感染源的14C,在機艙內感染機會是每分鐘約有0.018 機率。而那些其他較遠離較靠近窗戶的座位,仍然是最低機會被感染的。

raw-image

E.這次CI班機的旅客座位

raw-image

只有有一位(案346)靠近窗口,其他目前台灣公布被染疫者,共10位,其中9位就是坐在很有機會接觸傳染的中間座位和走道座位(也巧似於上述研究相同?)。

這些CI 乘客,不一定全部都是在機艙內染疫的,但可能是有人未登機前,也就有傳染病了,無自覺症狀帶入機艙,而且也在長航線中,也可能起身去廁所,大家十幾個小時航程,幾乎會上廁所🚽吧?除非乘客堅持,包尿布在全程航線中

raw-image

也許一切純屬巧合,這次臺灣指揮中心,已經決定要對班機內乘客,全篩檢,我很期待完整臺灣本土的發現,是否會跟美國的研究發現會有什麼相同和差異嗎?我們大家拭目以待,臺灣一定會做得比全世界更有力的醫療證據!期待!再期待!

最後叮嚀:

F.機艙內的傳播是可以避免的

1.在機上碰觸過任何物體表面之後,要用一般肥皂或酒精成分的消毒液洗手──尤其已經有證據顯示冠狀病毒在物品表面上可以比其他疾病存活更久,約幾分數到幾個小時不等,陸陸續續已有這樣的報告了。

raw-image

2.全程戴上口罩

更別忘了,你在機上用的口罩,可以在扺家之前,如果可以最好換新的,且一定再勤洗手,就是相對的可以很安全。也是保護你自己和家人相處的健康安全

raw-image

3.改變自己的習慣

在航程中,你也應該避免觸摸自己的口,鼻,臉,我還是不厭其煩告訴你:不要胡亂摸機艙內的物品啦,因為病毒🦠可能等著機會,給你摸著!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黃軒醫師的沙龍
896會員
572內容數
醫學博士 微創內視鏡重症醫師/專欄作家/古文愛好者/2023年全球傑出僑生2019年中華十大傑出校友2015年僑大60週年𠎀出僑生校友2012年師大𠎀出校友2023年中科大𠎀出校友👨🏻‍🎓。 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可以用科學來提醒大家... 「用生命看健康❤️,用生活過健康❤️」
黃軒醫師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9/26
現代生活節奏快,越來越多人因為工作、學習或娛樂而養成熬夜的習慣。然而,熬夜對健康的影響不容忽視。 最新的研究表示:熬夜不僅會影響我們的睡眠質量,還會增加多種健康風險,這些風險從肥胖到糖尿病,可能潛伏多年後才逐漸顯現
Thumbnail
2024/09/26
現代生活節奏快,越來越多人因為工作、學習或娛樂而養成熬夜的習慣。然而,熬夜對健康的影響不容忽視。 最新的研究表示:熬夜不僅會影響我們的睡眠質量,還會增加多種健康風險,這些風險從肥胖到糖尿病,可能潛伏多年後才逐漸顯現
Thumbnail
2024/09/24
大家每天都在使用手機: - 上班時間看! - 下班時間看! 但長時間使用手機對健康的影響不僅僅是眼睛👀的傷害
Thumbnail
2024/09/24
大家每天都在使用手機: - 上班時間看! - 下班時間看! 但長時間使用手機對健康的影響不僅僅是眼睛👀的傷害
Thumbnail
2024/09/18
在現代生活中,我們無意識間的日常習慣,往往對大腦健康造成巨大的影響。 隨著科技和飲食文化的發展,許多看似平常的行為,從飲酒、熬夜到長期焦慮,都可能加速大腦的衰退,並增加患上痴呆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風險…
Thumbnail
2024/09/18
在現代生活中,我們無意識間的日常習慣,往往對大腦健康造成巨大的影響。 隨著科技和飲食文化的發展,許多看似平常的行為,從飲酒、熬夜到長期焦慮,都可能加速大腦的衰退,並增加患上痴呆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風險…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航班95.7%廢水,有新冠病毒痕跡》 抽查癈水,看看有沒有病原體,以便知道研究的社區,研究的群體中,有沒有會發生什麼樣的流行疾病趨勢,這個對公共衛生事件應變,是非常重要的檢驗方式! 一樣的,在pandemic 下,我們去檢驗航班的廢水中的covid 病毒濃度量,就是要看看有沒有病原體帶入境來。這樣
Thumbnail
《航班95.7%廢水,有新冠病毒痕跡》 抽查癈水,看看有沒有病原體,以便知道研究的社區,研究的群體中,有沒有會發生什麼樣的流行疾病趨勢,這個對公共衛生事件應變,是非常重要的檢驗方式! 一樣的,在pandemic 下,我們去檢驗航班的廢水中的covid 病毒濃度量,就是要看看有沒有病原體帶入境來。這樣
Thumbnail
這幾天一直被問,為什麼飛機✈️機,又有人被感染到病毒🦠? 其實,我常常上節目說,有「4大師團」,最容易被病毒🦠或細菌傳播:醫師/護理師、機師/空組人員、廚師/運輸人員、教師/軍警人員 這些師團,有共同點:那就是“接觸”外界的人物會很多,他們工作地點“狹窄”或必需“群聚”在一起,才能完成艱鉅的任
Thumbnail
這幾天一直被問,為什麼飛機✈️機,又有人被感染到病毒🦠? 其實,我常常上節目說,有「4大師團」,最容易被病毒🦠或細菌傳播:醫師/護理師、機師/空組人員、廚師/運輸人員、教師/軍警人員 這些師團,有共同點:那就是“接觸”外界的人物會很多,他們工作地點“狹窄”或必需“群聚”在一起,才能完成艱鉅的任
Thumbnail
 2020 年的一場疫情,打亂了過去全球化所形塑的世界秩序,也讓全球的產業鏈重新洗牌。而這波疫情至今仍未退燒,「後疫情時代」也正拉開序幕,全球將進入一個新常態,若免不了還是得搭飛機到國外出差,在這特殊的疫情期間將會遇到什麼狀況?又應該注意些什麼防疫政策和措施?
Thumbnail
 2020 年的一場疫情,打亂了過去全球化所形塑的世界秩序,也讓全球的產業鏈重新洗牌。而這波疫情至今仍未退燒,「後疫情時代」也正拉開序幕,全球將進入一個新常態,若免不了還是得搭飛機到國外出差,在這特殊的疫情期間將會遇到什麼狀況?又應該注意些什麼防疫政策和措施?
Thumbnail
這就是「科學傳播的憂鬱」。因為對於科學來說,「事實」與「數據」優先於「故事性」。
Thumbnail
這就是「科學傳播的憂鬱」。因為對於科學來說,「事實」與「數據」優先於「故事性」。
Thumbnail
太相信,航空上有泡泡 依規定: 1.飛航組員/貨機監貨人員: 檢疫隔離【1-3天】,自主健康管理中心【4-14天】 2.又依規定: 空姐,客組員、機務人員 檢疫隔離【1-5 天】,自主健康管理中心 【6-14天】 航空人員是人類,不是神類 航空人員是人類,依國際期刊 ( Annals of Int
Thumbnail
太相信,航空上有泡泡 依規定: 1.飛航組員/貨機監貨人員: 檢疫隔離【1-3天】,自主健康管理中心【4-14天】 2.又依規定: 空姐,客組員、機務人員 檢疫隔離【1-5 天】,自主健康管理中心 【6-14天】 航空人員是人類,不是神類 航空人員是人類,依國際期刊 ( Annals of Int
Thumbnail
台灣在4/30達成連五日零確診的成績,鎖國也近兩個月了,蔡老師一直在思考有沒有辦法在防疫狀態下仍實施有限度的搭機出國。畢竟,有些商務公務還是有實際見面的需求。然而,在疫苗最快要一年多才能問世的情況下,要怎樣才能實現呢?
Thumbnail
台灣在4/30達成連五日零確診的成績,鎖國也近兩個月了,蔡老師一直在思考有沒有辦法在防疫狀態下仍實施有限度的搭機出國。畢竟,有些商務公務還是有實際見面的需求。然而,在疫苗最快要一年多才能問世的情況下,要怎樣才能實現呢?
Thumbnail
A. 我們從SARS學到的教育 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SARS)爆發時,一位從香港搭飛機到北京的旅客,就感染了兩排座位距離以外的人,遠超出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如果依當時世界衛生組織的準則: 1.「感染暴露」定義為:在距感染者約180公分範圍內停留超過十分鐘或以上。 2.與感染者接
Thumbnail
A. 我們從SARS學到的教育 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SARS)爆發時,一位從香港搭飛機到北京的旅客,就感染了兩排座位距離以外的人,遠超出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如果依當時世界衛生組織的準則: 1.「感染暴露」定義為:在距感染者約180公分範圍內停留超過十分鐘或以上。 2.與感染者接
Thumbnail
 研究人員2015年,在芬蘭的赫爾辛基-萬塔機場(Helsinki-Vantaa International Airport )做了全機埸內評估:「哪裡病毒🦠滯留最多的地方?」 哪裡病毒🦠滯留最多的地方?  他們在9個物體上,找到病毒🦠痕跡:  1. 遊戲塲內,一隻小狗玩具 (67%)  2
Thumbnail
 研究人員2015年,在芬蘭的赫爾辛基-萬塔機場(Helsinki-Vantaa International Airport )做了全機埸內評估:「哪裡病毒🦠滯留最多的地方?」 哪裡病毒🦠滯留最多的地方?  他們在9個物體上,找到病毒🦠痕跡:  1. 遊戲塲內,一隻小狗玩具 (67%)  2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