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愛與情、城與鄉的逢魔之時- 重看「你的名字」

2020/04/08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你的名字」(2016)這部動畫,我前後反覆看了有三四遍。老實說,第一次看的時候沒有感覺,只覺得這是一部運用了身體交換老梗的動畫;已經忘了第二次是什麼時候看,又為什麼會想重看了。只記得,看了第二次之後忽然就深深跌入了導演所要營造的氛圍中。撥開奇幻外衣,這個故事其實隱含的是初心的覺醒與追尋,是人類對待災難的態度,是經歷大滅絕之後重生的迷惘。劇情大綱看似起伏劇烈,但導演透過幾近真實的景色,壯麗卻平和的色調,勾勒出張力之中的細膩。

緣分、愛…情?

看完這齣動畫之後,大部分應該會聚焦在感情線和莫比烏斯帶平行時空的交集上吧,靈魂互換與還原之後衍生的情愫、誤以為對方沒有心有靈犀的絕望、發現對方原來已處於無法挽回境地的錯愕,以及最初相逢同時也是最後一次重逢的告白。「你的名字」講述的主角是高中生,呈現的是年輕人的心情,或許青春無敵可以拯救一個村莊,又或許熱血沸騰可以挽回所愛的人,卻也不禁令人想從中思考:瀧與三葉對彼此所懷的,是愛嗎? 這兩個人在如此大喇喇侵入對方人生,最後又不得不像秋風掃落葉一般的消失在彼此人生中,互相懷抱的是怎樣的一種情感?
不知道為什麼,邁入社會之後開始不那麼覺得所謂的真愛是一種愛,愛包含的面向如此之廣,以至於個人覺得所謂的「愛情」應是「愛」包含在「情」裏頭,對一個人有情,愛才會油然而生(雖然也是有例外)。當然,高中生的初戀情懷或許不該如此嚴肅被看待,動畫中對於瀧和三葉之間的情感面也並不是交代得很完整,然而對我來說,瀧和三葉因處於不同時空等特殊因素,對彼此的在乎與關心,其實超越了一般戀愛框架;而瀧在後半段發現三葉已然死去的事實,更發展出了即使不是生死與共,也是一種「不顧一切只要你活著」的想望,不需要和你在一起,也甚至不需要看到你,只要你能好好活著。因著相處過卻不認得,因能認得時卻不知道自己喜歡著,而抱有愧疚與虧欠,是瀧展現出的最真實的情感,也或許日常生活中,我們所遇到(過)的愛慕,有部分是因這類情感而生,並非全然僅是看到眼前之人所萌生的好感。但是,這種並非由單純好感而生出的情感,我覺得是很純粹且寬大的,比起單純的愛戀,也可能是更為恆長持久的。
來探討所謂的緣分與愛情吧。既然前面說到個人並不認為瀧和三葉之間是純粹的「戀愛」,那麼問題來了:瀧和三葉有「緣」嗎? 我們都說緣分是一種奇妙的東西,對的人,不對的時間,緣分依然是錯過。姑且不論瀧和三葉究竟是否是彼此生命中「對」的那個人,對觀眾而言,他們畢竟是出現在彼此生命「不對」的那段時間裡。當然,這是以結果論來看:凡沒有結果的,必是不對之人。雖然如此,但古今中外,戲劇小說等各種文本裡所演譯的,盡是「不對之人」所成就的「對」的事。以「你的名字」來看,瀧和三葉在不對的時間相遇,反而促成一個小鎮生命的延續,促使日本一個小鎮的傳統存活,即便苟延殘喘,或僅僅是一息尚存。這樣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緣分,在新海誠的新作「天氣之子」中被打破,或許是因為不想再讓男女主角肩負悲劇性的責任,「天氣之子」的男女主角是任性的,結局也是更為完滿的。當然,誰也不能保證看似完滿的結局就是Happy Ending,看似悲劇的收尾之後就沒有晴天;但對我來說,「天氣之子」側重的緣多過於緣本應該有的分,男女主角間有點像是強求之下的結果,餘韻反倒就沒有「你的名字」般深遠。
回到「你的名字」,救活系守鎮,延續傳統命脈,或許才是瀧和三葉相遇的「緣分」。我與你相遇,只為了留下它。所以,在小鎮存活的瞬間,記憶的遺失,其實倒也不必一定要以「想要挽救就必須用珍貴的記憶來交換」做為唯一的解釋,緣分嘎然而止,這是原本脈絡下,應有的結局:男女主角各自生活,不再有交集。至此,這是命定,是宿命的一種。
然而,在這樣悲壯的命運之下,因著相處過、存在過的情感,一切有了轉圜餘地。
即使再抽象虛擬,即使再無法肯定,經歷過,行動過,必會留下些什麼。
成年後的瀧和三葉,本應是緣分中斷了的兩個人,因為對彼此所懷的,幾近執念的情感,最後又來到了彼此身邊。即使共同做過的事情已不復記憶,即使以前是空白,未來也不會回想起一切,甚至不見得能永遠在一起,但在片尾結束的一刻,情感是一體的。強烈的情感塑造出了新的緣分。不論如何,從原點重新出發,這是導演以極度感性的情懷,詮釋出極度理性的一個結局。
結局收得真的非常美,多一點少一點都不行。問著對方的名字,是初遇,也是重逢;既是希望能(重新)好好認識對方,也是潛意識中想要拾回內心靈魂碎片的悸動。那份碎片,是否真是因你而落下的,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是能把碎片還給我的那個人。

災難、城與鄉、現代與傳統

另一個動畫中的隱性主題,是災難導致的鄉村與傳統文化的沒落。事實上,在隕石掉落之前,我們早已能看出沒落端倪。住在小村莊裡的三葉,身負傳統文化的傳承,卻一直嚮往著大都市,甚至說希望下輩子能當上東京的帥哥。這不僅是青少年對自我不認同的一種普遍觀念,似乎也埋下了在全球現代化浪潮下,連「傳統」本身也不認同傳統,一心想求變的暗示。相較之下,位於東京的瀧沒有任何怨言或不滿;瀧散發出的是一種麻木與無感,無感於科技進步與城市的便利,無感於日復一日同樣的生活,無感於狹小的公寓,昂貴的甜點。似乎一直到和三葉交換身體之後,瀧的角色才開始有情緒的展現。瀧和三葉交換身體的過程,同時也是城鄉交流、城市甦醒的過程,瀧透過三葉的身體認識小鎮風貌,也從三葉外婆口中學到日後可以拯救鄉村的重要物品- 口嚼酒,失去的根似乎在慢慢被尋回,原本的麻木漸漸有了人性。
隕石從天而降,彷彿是自然現象代替了歷史軌跡的運行,正式宣告傳統文化的消失,隕石為什麼不打在別的地方,而非要是一個流淌著千年傳統的小鎮呢? 為什麼隕石砸下的地方非要是慶典所在地呢? 傳統的核心一夜之間被摧毀,能夠傳承文化的人們也一夕之間全部逝去,那造成了什麼後果? 造就了瀧想破頭也無法憶起的那段過去,造就了即使是如此大的災難,三年後人們就算記得,也無法勾起任何情緒反應的事實。過去人們賴以維生的大自然,那與大自然共存千年的文化,隕石一記敲下,既是當頭棒喝,也是連結起現代城市與傳統鄉村的繩結。於是有了山頂上的黃昏,瀧和三葉的相會,是傳統文化正式殞落之前,和現代文化的逢魔之時。透過短暫餘暉中的交會,總是有被挽留的,總是有成功留下來的。
故事的最後,小鎮依然被隕石摧毀,似乎象徵著傳統沒落的必然。導演呈現隕石墜落的部分很令人驚嘆,彗星絕美的畫面搭配著主題曲,把本應該是痛苦災難的場景提升到一個美的層次,好像在說,這樣的轉型陣痛期沒有好壞之分,它就是一個過程;也是在說,我們對於比我們層次還要高的現象所帶來的一切沒有絲毫影響力,接受它,讓它帶來改變。
三葉活下來了,來到了她夢寐以求的東京。成年後的她,心裡是怎麼看待故鄉那場災難的? 又是怎麼看待這個她不得不前往的城市(因為家鄉已不在)? 不得而知。但失根的三葉,在大都市裡尋尋覓覓,始終在找尋著什麼。這個什麼,是一個人,一份失落的情懷。只有與瀧再次相遇,斷掉的時空環節再被接起,三葉才能再尋回過去故鄉的自己,才能重新體認自己肩上所背負的重量,在急速成長與轉型的大環境下,不再像以往害怕被同學嘲笑,優雅自信地做真正的自己。不過有點可惜的是,三葉的劫後餘生、原本應該凋零的成長與蛻變,接收到的只有瀧一個人;當瀧穿梭在大街小巷謀職,拚了命似地說出現在地表上的一切都有可能消失,而我想為它們留下些什麼的時候,眼前人們的麻木無感,一如開場時瀧自己的表情。那份連瀧自己都理不清的,莫名的悸動,直到最後都依然只存在自己心中。
是否區區一個小鎮所發生的災難,仍無法引發普羅大眾的共鳴? 災難的規模是否非得要更大不可,人們才會真正用心地注意到已然造成的損失?
每個失落的鄉村,每份殞逝的傳統,都會留下一個三葉,輾轉棲身在高樓大廈之中,等待與現代的交會,等待再次被溫柔喚醒。你的名字,也是不同時空環節之下,傳統與現代衝撞之後的名字,或許問完名字、稍作了解之後又再度形同陌路,也或許就有這麼一次,認識之後會有不同於以往的熟悉感,一切會變得不再相同,就像那又是記憶又不是記憶的夢裡那樣。
我們是有能力去拯救的,只要我們夠在乎。
即使後果不盡人意,即使注定要付出代價,但我們有能力在被改變的同時,做出改變,創造屬於自己的逢魔之時。
註:新海誠可能始料未及的是,瀧和三葉應該在階梯上重逢的今天(按電影時間推測應是2020年前後),新冠病毒大流行到根本連出門都有問題了吧…。
    lifentext
    lifentext
    想嘗試自由寫作的一個小小專案執行,興趣還有鋼琴、吉他和學打鼓。現階段對於寫作的目標是希望透過電影、動畫、電視劇、小說等各種文本,連結與省思生活(主要是情感面向)。 主要有興趣的評析領域有奇幻類型、大自然、環境與人之間的互動、衝擊與調適、人的情感與執念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