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黑金情—南礦(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當再度踏上旅程之時,眼前的景色開始改變,兩旁的樹木不在是寬大的闊葉林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整齊劃一的針葉林的樣貌,這裡看起來就有受過造林的土地,兩旁的樹林裡也出現一顆顆的大石頭,但唯一不變的就是那巨大的坡度依然讓我們兩吃足苦頭。

道路的兩旁不在是闊葉林了,有一種海拔提升的感覺。

道路的兩旁不在是闊葉林了,有一種海拔提升的感覺。

由於海拔的提升,我們的體感溫度也大大的降低。這對身上只有穿單薄外套的我們,無疑形成一股強大的阻力,逼著我們打退堂鼓。可是筆者與友人始終相信礦坑就在下一個轉角處,這個坡爬上去後一定可以找到。

海拔與位置已經顯示出我們在一個不妙的地方。

海拔與位置已經顯示出我們在一個不妙的地方。

當我們堅持信念不停的走,但現實卻一在地攻擊我們,就如同李宗盛的歌—《山丘》一樣:越過山丘,才發現無人等候。最後我發現四周的道路變平坦,上坡的路段消失了,這時我們馬上打開了手機定位,赫然發現我們已經身處在海拔將近1200以上。如果再繼續往前走,我們將會一路走到鹿場神仙谷或是向天湖部落。因此筆者與友人衡量體力與時間後,當下便決定這裡就是我們的停損點,於是感受了一下冷冽的空氣後便頭也不回地往山下走。

下山的路上,偶然在路的兩旁發現了疑似過去礦坑所遺留下的物品,但我們也無法確定那到底是不是,只能稍微的研究之後,就匆匆下山。畢竟天色暗下來後,會遇到的生物就會越多,沒有人能保證我們會不會發生甚麼事。以前就曾經發生過有獵人被山豬攻擊後重傷的故事,我們兩人不想拖太久,只想趕緊下山。

長滿青苔疑似鐵柱的物品,不知道過去是做甚麼用的。

長滿青苔疑似鐵柱的物品,不知道過去是做甚麼用的。

在下坡的幫助下,我們很快的又回到了土地公廟。筆者不願意就這樣沒有找到南礦就鎩羽而歸,因此又在土地公廟的周圍做地毯式的搜尋。為何要針對土地公廟旁調查呢?因為這裡的土石很不一樣,周邊有許多呈現消光黑的碎石,看起來就與我們印象中的煤炭極為類似。

黑色的土石,讓人直覺這就是煤炭。

黑色的土石,讓人直覺這就是煤炭。

不過經過筆者與友人的調查之下,也只能有限度地找到一些蛛絲馬跡。至於南礦的坑口,我們兩人卻是遍尋不著,雖然在樹林之中有些許已腐蝕崩壞的枕木,但也無法證明南礦的位置。筆者與友人也只能夠趁著太陽還未下山之際,趕緊回到山下,臨走前我們也帶走了兩塊黑色的石塊,希望能夠詢問本地的長輩們,那是否就是煤礦。

土地公廟周邊的調查。

土地公廟周邊的調查。

雖然種種的跡象都顯示著,這裡曾經有過煤礦的開挖的痕跡,但也由於礦場關閉的時間已經是幾十年的事了。所以周遭的環境以及設施也早已回歸山林,成為蓬萊山區的一部分了。

下山的路上,我們伴隨著山羌特有的吼叫聲,細細的感受著過去先人來到這裡開採煤礦的歷程。我們無法親眼見到那個大時代的繁榮,只能憑藉著部落之中的實地踏查以及耆老回憶中的故事去拼湊還原過去的榮景。

回到出發地的蓬萊國小時,已經是傍晚五點的事了,總共花了近四小時的探險歷程結束,我們拿著石塊詢問了一些長輩,也確認這就是煤礦時,也使我們對於這趟旅程畫下完美的句點,雖然沒有真正的找到南礦,不過這也是屬於我們重溫黑金時代的最好回憶。

下山時,無意間遇到的野貓,害我們一度幻想是石虎。

下山時,無意間遇到的野貓,害我們一度幻想是石虎。

後記:半個月後,友人與筆者聊天時談到那次的探尋南礦之旅,友人說他後來有去詢問祖父南礦的切確位置,最後才得知,原來當時我們在土地公廟旁的岔路,如果我們選擇了另外一條路,就可以找到南礦的舊址,不過也由於當時很多天都陰雨綿綿,那條路早已經泥濘不堪,又加上雜草叢生,沒有任何工具的我們就直覺性的不選擇那條路了,沒想到也因此錯過探訪南礦的機會。不過,筆者也與友人協議,有機會的話,我們一定還要再次探訪南礦,重溫當年的黑金時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巴萊茵‧歐拜的沙龍
20會員
43內容數
2023/05/01
首先,先要跟大家說聲抱歉,巴萊茵沉寂、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對於我來說,寫作的停滯往往跟生活中的巨變有關,我的工作換了一個新的職位! 為了能夠讓自己更符合他人的期望以及對自我的要求,於是乎過度投入在工作上的時間,回到家總是沒有心思再持續更新文章。 不過,故事還是要把它說完才可以!
Thumbnail
2023/05/01
首先,先要跟大家說聲抱歉,巴萊茵沉寂、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對於我來說,寫作的停滯往往跟生活中的巨變有關,我的工作換了一個新的職位! 為了能夠讓自己更符合他人的期望以及對自我的要求,於是乎過度投入在工作上的時間,回到家總是沒有心思再持續更新文章。 不過,故事還是要把它說完才可以!
Thumbnail
2022/11/14
校長!妳看看我們,看看我跟竣育,難道我們還不夠盡心盡力嗎?難道我們還不夠認真努力嗎?
Thumbnail
2022/11/14
校長!妳看看我們,看看我跟竣育,難道我們還不夠盡心盡力嗎?難道我們還不夠認真努力嗎?
Thumbnail
2022/11/09
我一直不能理解紅布條的功用,當我了解到它的二次價值時,是在某位族人的菜園裡! 今天仙園的天空是陰天,不過電視上的氣象報告顯示中午之後會出太陽,不過傍晚氣溫又會轉涼。 小小的仙園國小因為籌備已久的城鄉共學活動開始如火如荼的運轉起來。
Thumbnail
2022/11/09
我一直不能理解紅布條的功用,當我了解到它的二次價值時,是在某位族人的菜園裡! 今天仙園的天空是陰天,不過電視上的氣象報告顯示中午之後會出太陽,不過傍晚氣溫又會轉涼。 小小的仙園國小因為籌備已久的城鄉共學活動開始如火如荼的運轉起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通天的日本神社 同地底的礦坑一起化為遺址 淘金歲月被淹埋了嗎?
Thumbnail
通天的日本神社 同地底的礦坑一起化為遺址 淘金歲月被淹埋了嗎?
Thumbnail
「山或許會包容你,但絕不會放縱。」我想,這大概可以算是對本次行程與意外的最佳註腳。這並非將事件歸咎給山,而是在平安回來後,珍心感受到山這位老師扎扎實實給我們上了非常重要的一刻,或者,更像是一次當頭棒喝。石門東稜的那個夜晚,依仗著頭燈的光輝,我們來回奔波了近3小時,險些迷失在寒風四起的晦暗林間...
Thumbnail
「山或許會包容你,但絕不會放縱。」我想,這大概可以算是對本次行程與意外的最佳註腳。這並非將事件歸咎給山,而是在平安回來後,珍心感受到山這位老師扎扎實實給我們上了非常重要的一刻,或者,更像是一次當頭棒喝。石門東稜的那個夜晚,依仗著頭燈的光輝,我們來回奔波了近3小時,險些迷失在寒風四起的晦暗林間...
Thumbnail
郭熊在他的書中寫道,布農獵人對於地形地貌有一種詩意的判讀,那是長期沈浸在森林裡的五感直覺;即便我再心嚮往之,充其量也只是漫遊於其上的匆匆過客。然而這一次的旅程,則是讓我抽離於自我的思緒、腳下的觸感,笨拙地用頭腦與雙眼去解讀這座山的形貌,以及它與其他稜線的連結。
Thumbnail
郭熊在他的書中寫道,布農獵人對於地形地貌有一種詩意的判讀,那是長期沈浸在森林裡的五感直覺;即便我再心嚮往之,充其量也只是漫遊於其上的匆匆過客。然而這一次的旅程,則是讓我抽離於自我的思緒、腳下的觸感,笨拙地用頭腦與雙眼去解讀這座山的形貌,以及它與其他稜線的連結。
Thumbnail
第二天的路程不是結束,而是開始,痛苦的開始…
Thumbnail
第二天的路程不是結束,而是開始,痛苦的開始…
Thumbnail
老七佳沒有常住人口了,不管是靈媒、頭目、部落乃至於語言等文化都在流失當中,在強勢文明、現代化與全球化的浪潮面前,本土與多元正在死亡中。
Thumbnail
老七佳沒有常住人口了,不管是靈媒、頭目、部落乃至於語言等文化都在流失當中,在強勢文明、現代化與全球化的浪潮面前,本土與多元正在死亡中。
Thumbnail
新竹尖石的李棟山、大混山區域為日治時期的理蕃、隘勇線據點,煤源山至尖石山的山徑旁是沒看到這些遺址,李棟山至大混山的路線上才有看到。現在從煤源山至那羅山或煤源山至尖石山的路徑全都被打通,但叉路多且有數個不同登山口,有不同的山腰路,雖大部分的叉路口都有做路牌,但是有航跡較好,叉路或路徑還有點不清楚。
Thumbnail
新竹尖石的李棟山、大混山區域為日治時期的理蕃、隘勇線據點,煤源山至尖石山的山徑旁是沒看到這些遺址,李棟山至大混山的路線上才有看到。現在從煤源山至那羅山或煤源山至尖石山的路徑全都被打通,但叉路多且有數個不同登山口,有不同的山腰路,雖大部分的叉路口都有做路牌,但是有航跡較好,叉路或路徑還有點不清楚。
Thumbnail
大元國小探銅山林道出翠峰湖,4天半的行程裡,橫跨的遺跡從林業、礦業、到泰雅古道,走過的路程包含渡溪、無路徑上探勘、崩壁高繞、與架繩上攀,滿足了追思感懷的心念,也挑戰了技能與體力的極限。總歸這條路帶給我的成長,感謝山給予我們的一切挑戰,讓我們能有所成長,也感謝先人留下的無數遺跡,使我們心有所屬。
Thumbnail
大元國小探銅山林道出翠峰湖,4天半的行程裡,橫跨的遺跡從林業、礦業、到泰雅古道,走過的路程包含渡溪、無路徑上探勘、崩壁高繞、與架繩上攀,滿足了追思感懷的心念,也挑戰了技能與體力的極限。總歸這條路帶給我的成長,感謝山給予我們的一切挑戰,讓我們能有所成長,也感謝先人留下的無數遺跡,使我們心有所屬。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