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記得我小時候過年時,全家人團員聚集在庭院,舅舅架起他的寶貝相機,全家人(包括狗兒們)排排坐排排站,我阿姨一張一張洗出來,總是說著,「啊呀,又一年一年的長大了!」
在更小的時候,我在日本,小孩子的「七五三」,那一定是要上照相館照相的。小朋友穿上和服,神情略微緊張,相機的師傅笑笑,「cheese!!」獲得紅白相間的千歲糖,宛如生命才又接起來。
連現代人有些人拍照都會很緊張了,更難想像古人的緊張程度。當時的布幕全黑,「刷!」的一聲強大閃光閃過,眼睛沒有暈眩,也嚇掉半條命。難怪,以前的人說,「照相會把靈魂吸走」。
本來我教書的時候,一直以為「寫真」是日文,「照相」「相片」是中文,結果一查,「寫真」來自於「摩寫真實之物」,為中文的語法起源,應該是明治時代取名時取自於中文語法,非常的有趣。
台中第一個相館由林草開設,根據林草的傳記經歷,據說他都拍一些總督府高官、以及總督府重要時刻,這時的攝影師不知道是否被視為「匠」?而沒有留名?感覺他拍的題材應該都會有留名字才是,找得到名字嗎?
林寫真館目前留存1917年的上棟式照片,以及1918年的竣工初期照片。從這兩張照片看起來,周圍都還沒有建築物。從上棟式的照片可以看到入母屋頂的樣子已經呈現,屋架為真束式屋架,而街屋的拱圈也式木構架。耐人尋味的是,拍照時工人都爬上了屋架,面對著馬路雄赳赳氣昂昂的樣子。一般來說,上棟式看到的照片都是舉行儀式的神官。所以工人在上棟式的時候是爬在屋架上面嗎?是一個有趣的圖面史料。
對照現況以及竣工照片,可以知道牆面為紅磚造,立面塗上灰泥拱圈裝飾,柱子為單柱,上面有兩個方塊,下面有柱礎,造型簡單。從竣工照片可以看到,正立面為千鳥破風,使用南京下見板。立面可分為左、中、右三部分。其中右側的屋頂用板子封起,窗戶隱約猜是雨戶,雨戶為片狀的木板,平常作為擋風擋雨之用,可以整面打開採光,為攝影房(早期的攝影房應該要亮。早期底片感光度低,曝光時間長,自然採光是重要的:感謝林一宏老師意見)。後側開窗小的地方,應該是暗房。對照我在北海道開拓之村拍的照片,其斜率很陡的部分為攝影室,而前面窗戶較小的地方,對照位置是暗房。這一棟是標準的和洋折衷,右側的正門是洋式,窗戶為上下推拉窗,具有洋風,左側斜屋頂下面是住宅,窗戶為和風,開口部為勝手口。
林寫真館的近況,跟之前的照片差很多。只剩下右半邊以及中間右邊這一側,窗戶行事也有差異。
林寫真館可以看出來的除了建築物本身以外,也可以看到騎樓的寬度,以及水溝的位置,這些都是日治時代台中的都市計畫的遺留。
其事業後來由林權助繼承,他是一位記者,我想,查一些報紙相關的資料,應該會出現更多一手資料。
引用一個有趣的資料:林權助在西螺大橋通車的時候,非常熱衷跑新聞,居然爬到大橋鐵橋上面去拍照,還好有人拉住,不然就會掉下來了。
林家人手上都拿一台相機,可以研究手上的相機是什麼樣子的品牌,會非常有趣。喜歡攝影的人,通常都對自己手上的相機有著特殊的喜好,例如:C家、N家、O家等等,藉由釐清名人手上的相機品牌,可以使世人對於歷史以及攝影本身產生更多的興趣與了解。
從網路上的照片,可以看到林照相館的器材還散亂丟棄在裡面,非常的可惜。這些器材在做再利用的時候,將成為直接的故事題材。
在六本木Hills的旁邊,規模不大,由富士相機經營,因此展示的以富士的相機為主。也有一些老相機。入場免費。如果有去逛六本木Hills的話可以去。
整個展場雖然沒有很大,但是可以拍照。
到底林草及林權助手上拿的攝影機機型是什麼呢?或許逛完這個展場以後,看到這些老古董相機,可以猜猜看。未來如果在做攝影師的文化保存的時候,把攝影機納入保存的對象,將會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