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海路上,前為郵政博物館,後接建國中學、台北植物園,在城南的清幽環繞下,顯得一片地靈人傑。在這個入口,有一棟棕色而三塊水平量體疊砌而成的建築,正是今天要介紹的「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是昭和營繕課長井手薫的作品。
井手薫在處理這棟建築物的設計的時候,除了門口車寄及玄關的花紋,以及整個建築的量體以外,他在採光上費了很大的功夫。這邊容我賣個關子,請搜尋(購買)這本:《跟著日本時代建築大師走》,裡面有彩圖,也有介紹,還有除了井手薫等其他日本時代建築師的生平和作品。
台灣教育會館是我在本期(第五期)《南美館館刊》上所定義的「兩翼開展型」平面,一樓隔間做為放電影的「放映室」,二樓的兩翼,是當時最摩登的美術館。因為要做為美術館,所井手薫在這點上卯足勁力去設計,館方在一樓修復展示區的圖面,比之前的好太多了,還是建議大家親自來看看喔。
二樓是美術館,館方把一側做為二二八的常設展,恐怖的氣氛瀰漫,太小的小朋友要評估一下,我就也只能心念「阿們!」保平安了。另一側輪流展出二二八相關的美術家。這場李石樵,我來的時候剛好是聖誕節呢!要紀錄一下。畫家的筆很寫實。
最可怕的還是這一張。
解說牌寫著:畫家受到 先總統 蔣公的邀請,要為他做自畫像畫,畫家雖然不願意,但是還是接受了。左邊是他交出去給業主的畫。據說他畫完之後,鬱鬱寡歡。在很久的以後,畫家的妻子找到了右邊那一張圖。原來,畫家當時雖然不願意為魔作畫,但是為了生計,還有脖子上面的頭,他畫了左邊那一張,但是由右邊那一張可知,在畫家心目中,魔就是魔,惡就是惡。現場看,不勝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