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連結
神岡林宅文資爭議 文化部槓中市府[摘要]台中市府文資處長李智富說,
此案是因所有權人一直說只要政府登錄就會「死給你看」,經多次溝通,都無法達成共識;
加上相同建築風格的建物在台中已留多棟,文資審議時無法達成共識,最後表決結果四票贊成、四票反對、一票認為應再議,未達指定古蹟或歷史建築的三分之二門檻。
李智富說,審議結果已上網公告,會議討論紀錄本來就不會公開,未公開委員名單則是怕他們遭騷擾。
在文資審議結束以後,土地所有權人連夜拆除右護龍,加上早已拆除的左護龍,現場充滿了斷垣殘壁。
幸好google還有人登上地址,還能按導航所騎。本來導航要從豐原交流道導航,結果我太習慣上快速道路,而上了反方向,在高鐵回轉。神岡-社口-潭子,是今天拍照的順序,而神岡林宅是主要的目標。
(ps原來社口林宅和犁記有關係,今天有經過正前面)
資料上均寫神岡林宅建於1935大地震前,那麼,這個1936年所建的震災紀念碑,就要一起納入景觀考量了。前有碑文,民國87年重建,但是幸好原來的年代沒有被修改,台中州知事日下辰太的題字也還在。有趣的是,前面是混凝土的鳥居門,是否意味了特別的用意?
附近是農田水利會,從水煎包的攤子上拍的。水很濁,很滿,是否因為連日下雨?看資料,林淑景似乎與水利沒有關係,但是有擔任米穀販賣組合員及反對限制台米移入內地期成同盟會員等職務。
為何這篇文章取這個標題?除了看到右護龍全部不見以外,看到主屋的柱子破壞,紅磚外露,覺得很傷心,體外露,是也。兩側的圓圈緞帶泥塑也不見了。拆房子的人實在是有夠狠心。
木門,相當的精美啊!
從這一張照片,可以看出其門廊裝飾的華麗程度。
白色上漆的洋式灰泥、左側還有雕花泥塑。燈的周圍有簡單的中心飾。
牛腿、西洋柱飾,以及西洋拱圈的弧面,彷彿是一面鏡子的鏡框。
柱式上面的木雕,有日本建具材料的風格。
如此的混搭風,卻毫不相斥。
紅磚是漢人喜歡的建築材料,但是屋瓦卻用了日式的黑瓦,現在留存者已經在戰後重新鋪過。
地基抬高,符合台灣的氣候,也受到日本法令的影響。
林淑景檔案
林淑景出身於北庄林家,為林文會之子,母親為陳足,乃家中七男。生於清光緒13年(1887年),卒於民國52年(1963年)年3月2日,享壽76歲。
北庄林氏家族祖籍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駟嶺,於清道光元年(1821年)由12世林二難之妻廖梅,率良濟、行夏與高攀(13世)等三子渡海來臺,落腳於葫蘆墩(今臺中市豐原區)。其中,林高攀生有神會、英會與文會(14世)三子,於葫蘆墩經營「震隆布行」有成,並於神岡開設「霞成支店」。
北庄林家如同清代臺灣其他地方仕紳發展,商而優則仕,光緒年間,14世林英會為例貢生加捐中書科中書,林文會任臺灣縣生員。15世則有林呈祥於光緒19年(1893年)增補為臺灣縣監生。
1895年日人治台,林家在初期仍為地方領導階層。如14世林英會(號維三)任捒東上堡神崗區區長,下轄神崗庄、北庄、圳堵庄、新莊仔庄、山皮庄等5莊。
15世林萬選,字淑青,生於清同治13年(1874年),為林文會之子,後過繼給 二房英會,乃地方富紳。明治38年(1905年)12月臺灣總督府授予紳章,明治43年(1910年)受推薦出任神崗區庄長。歿於日治大正15年(1926年)。
15世林全福,字淑五,生於清光緒11年(1885年),為林文會之子。兄長林萬選任神崗區長,林全福則擔任書記。大正7年(1918年)出任神崗區區長。昭和8年(1933年)擔任新興信用組合理事,昭和11年(1936年)任臺中州所得稅調查委員、豐原郡街庄組合公民學校評議員、大雅莊協議會員等職。其四男林之助被譽為「臺灣膠彩畫之父」
林淑景與當時士紳有密切來往,在張麗俊《水竹居主人日記》、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中提到其活躍的事蹟,並提到其宅第建於1930年(一說是1920年),主要參與社團如下:
1.神岡庄協議委員(1920~1922年)
2.台灣米庫利用販賣組合(出自《水》1928年6月7日,與內埔張花等人會議)
3.豐原郡人會(出自《水》1928年8月12日,由葫蘆墩廖進平發起的組織)
4.富春製冰會社股東(出自《水》1930年3月14日)
5.反對限制台米移入內地期成同盟會(出自《灌》1932年8月9日,與林獻堂、楊肇嘉、陳炘、林耀亭等中部仕紳共同會議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