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系列:愛莉莎莎發文疑似歧視原住民的爭議,問題究竟在哪裡?

2020/04/22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看到志祺七七這篇的分析,誠如志祺在影片一開始提到的,愛莉莎莎發言涉及歧視原住民的事情,也讓我想到了上次小玉拍攝的飲用母乳的影片所引發的爭議。
以下是心中的呢喃:
一、前幾篇的文章:「Youtuber小玉的飲用母乳影片事件」,於其中,自己打了這一段:
(二)小玉飲用母乳影片事件,所引發的紛爭,可能是因為「標準」不同,而這「標準」背後,是否可以用更多關於心理層面的內容來討論:
此部影片的留言者,大都是經歷過相當長一段時間辛苦的爸爸和媽媽,要把肚中小孩培育好並生出是不容易的;而生出之後要照顧好小孩,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而在此情況之下,為人父母經歷過的辛苦,更是沒有體會過的人無法想像的感受。
純粹直觀上來說,筆者會覺得,就經歷過這麼多這麼多辛苦的人,面對一件會產生相同或相似「感受」的相關事物(就像小玉影片中提及的母乳),他們會用一種更為堅固的方式,認為該有(用)怎樣的態度,來面對這件相同或相關的事物。
換句話說,影片觀看者(應該大部分都是經歷過相關育兒辛苦的人),藉由這種心理層面的感受,會更加強化他們所謂的「標準」,潛意識更加堅定地要求其他人面對相關的事物時,不該違背他們「標準」。
而愛莉莎莎所打的文章,之中提到了「漢化」一詞,也是牽涉到「一種強烈情緒」(小玉那篇中,是相關父母的育兒辛苦所產生的強烈情緒),那情緒是負面的、來自從小到大我們的課本教育我們有關漢化中提到的各種壓榨、侵略。
因此,如果此時對於該情緒越有體會之人,就越會強化其看待相關主題(漢化)的既有態度(標準),認為其他人在提到相關主題時,應該要有怎麼的態度(或就是以什麼態度來描述這個主題,例如:愛莉莎莎提到”漢化”這詞,普遍的人都會覺得他是以歧視的態度在講這件事)。
二、愛莉莎莎以「說很韓、正韓就是哈韓,說很原住民就是歧視??是自己心中帶有偏見,才會有這樣的想法。」有什麼問題?
1.以類似「心中有佛,所見皆佛」這樣的句子來回應那些對於主題認為有負面爭議的留言者,沒意外地話,對方會覺得你是不是批評他心中都是屎(或其他社會觀念普遍認為是用來罵人或批評的詞彙)
2.承1.,為什麼?因為人的思考模式是「二元的」,但你嘗試就對方提出的話,提出不同的觀念,大部分的人,都會落入一個泥沼,所謂的「對與錯」的泥沼(或其他相類似的二元觀念,如大與小,長與短,高與矮…等等)。對方會認為你因此想否定他說的話,認為她說的話是錯的。
3.承2.,而這也衍生出另一個人性的特質,那就是具備「自尊」。如果自己的話被否定了,自尊儼然受到了侵害,這對於當事人來說,是會想避免發生的結果(因此開始爭吵,開始據理力爭自己觀點的正確,以維護自尊)
三、志祺七七在這部影片的尾聲提到了「微歧視」這個理論:
(一)就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對方認為你有歧視的歧視」。
(二)了解這個理論後,不禁想說,人真的都是「活在自己想像的世界裡」:總是用自己過往的經驗PS,來解釋眼前所見所聽到的一切。
PS:來自過去的所接收到的一切資訊,包括自己可以很清楚意識到的;以及存在潛意識中,自己沒有辦法說出個所以然,但會在接收到外界新的資訊時,給予自己一些情緒,像是看完愛莉莎莎疑似歧視原住民的post文後,很多感到不適但又說不出個所以然的那些人的感覺,就是一個例子。
四、結尾:
(一)就像小玉飲用母乳影片事件,公眾人物的一言一行都是攤在大家的面前,供人檢視,所以要完全不發生爭議,除非是真的很少在大眾面前曝光的人,不然在所難免。
(二)那麼,是否有辦法可以避免自己的言行惹來爭議呢?或許,誠如志祺七七在這部影片結尾所說的那樣:
「我們要能完全理解別人的感受,或是預知到社會各種不公平,真的是非常困難,但是活在人類社會,我們也不可能完全不顧慮別人的感受,所以我覺得傾聽、討論、對話,真的還是非常非常重要。這些討論和對話,並不是為了要證明自己比較有同理心啊,或是我比較聰明、我說得比較對,別人說得比較錯這樣子;以我自己來說,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夠藉此來持續優化自己的雷達,避免在日後當中,無意間傷害到其他人。」
這可以作為公眾人物不發生爭議的可能方法之一。
(三)承(二),而自己看到志祺七七這段話時,也是相當贊同和感動的(因為自己很常想到類似的話)。
然而,對於志祺七七說過的這段自己也想過的類似的話,隨著歲月的推移,自己卻有了不同的想法,那就是:
1.「就像上面""所說,『人真的都是活在自己想像的世界裡』,每個人過往經驗真的都不盡相同,而隨著更多不同的分類,像是來自不同鄉鎮、不同學校、不同性別…等,這種『過往經驗』的差異只會越來越大,面對同一個人說出的同一句話,每個人的解釋都會因為這些分類的差異性,而出現不同的解釋(只差在程度大小而已)。
就算再這麼避免不去傷害人,永遠都還是可以找到那些被你傷害的人(多多少少,除非完全不說話、完全不行動,但更多情況,就算不作為也還是可以傷害到一些人):因為我們永遠無法摸透受傷當事人腦中所有的想法,很多那些想法,都是標準之外(例外),找不到可以依循的準則。
如果要簡化上段說的,那就是「每個人腦補方向和程度不同。」
2.承1.,結果,有點偏離這篇主題地,自己想說的是,或許就像「有些人就是會成為好朋友」要說得一樣,很多問題或爭議的發生,都別「刻意」認為自己有做了什麼前提行為(言語),就不會發生(或認為自己是因為沒做什麼,所以才發生)。
「因為每個人都是活在自己想像的世界哩」你所想要避免的那些問題和爭議(來自對於每個人事物的評價),能夠避免的前提,都是「雙方的評價一致」。而這幾乎是不可能永遠都做到的事情。
人生越走越下去,才會發現「上天會有最好的安排」,這種貌似消極或充滿玄理、沒邏輯的一句話,或許才是作為人最該持續擁有的為人處事的「真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黑仔.憨吉
    黑仔.憨吉
    紀錄生活雜感的地方,希望在這小小抒發空間中偶爾的一些感受,也可以令觀看者您有所收穫。 如果對您有幫助,您想請作者喝杯咖啡,請利用方格子相關贊助功能,感恩大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