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軒醫師說:為什麼大家喜歡摸摸自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今天看到

News 報導我們即使戴著口罩時

一依然會一直摸摸眼睛,【揉揉眼睛:👀7.2次/每小時

我開始有興趣了,我們人類,是有多愛摸摸啊?

即使戴著口罩依然會【揉揉眼睛:👀7.2次/每小時】

即使戴著口罩依然會【揉揉眼睛:👀7.2次/每小時】


我們摸摸的次數

1.我常常在節目引用的是

2015年,澳洲New South Wales University 的研究分析,發現我們人類,是控制不了會一直反覆觸摸自己的臉。

這些人,會【每小時摸自己的臉不少於23次】,當中包括頻繁地摸眼、鼻和嘴。

每小時摸自己的臉不少於23次

每小時摸自己的臉不少於23次


人真的很愛摸摸

2012年,一個美國和巴西研究團隊發現,一組隨機選擇的人,發現我們人,平均【每小時觸摸公共地方的表面超過3次】。(哎喲,任何公共介面,都髒的,我們也不自主的去摸摸)

每小時觸摸公共地方的表面超過3次

每小時觸摸公共地方的表面超過3次

為什麼人類愛摸摸?

1.心學専家解釋:

這種動作是某種舒緩壓力動作,撫慰我們人心的機制,所以,我們才會不時下意識地通過觸摸臉部來調整心情。

raw-image

2.行為專家認為 :

一直模摸自己,問題是在於,我們的眼睛、鼻子和嘴是一切「髒東西」進入我們器官的門戶,自然從小養成抹去髒的行為模式。

從小養成抹去髒的行為模式

從小養成抹去髒的行為模式

冠狀病毒🦠,可以使眼晴受到感染嗎?

答案是可以的,看看科學研究報告:

目前可以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有7種:

229E (alphacoronavirus), NL63 (alphacoronavirus), OC43 (betacoronavirus), HKU1 (betacoronavirus), MERS-CoV(betacoronavirus), SARS-CoV (betacoronavirus), SARS-CoV-2 (COVID19)

只有SARS、MERS 和 COVID19 最著名而已,因為三者對人的殺傷力很高。

只有SARS、MERS 和 COVID19 最著名而已

只有SARS、MERS 和 COVID19 最著名而已

1.法國🇫🇷發現:

2005年,在法國🇫🇷有17%小朋友,感染了冠壯病毒🦠HCoV-NL63引起的結膜炎。

2.香港🇭🇰發現:

2004年,對於36位確診SARS 感染的成年人檢驗,有8.3%確診也有結膜炎。

3.新加坡🇸🇬發現

2020年,新加坡針對COVID19 🦠引起結膜炎調查,確診病例只有5.5%

4.中國🇨🇳發現

在1099確診COVID19 🦠 病人中,只有0.8%有眼睛方面的症狀而已!

COVID19 🦠 是會引發結膜炎,但似乎機會不高

COVID19 🦠 是會引發結膜炎,但似乎機會不高

COVID19 🦠 是會引發結膜炎,但似乎機會不高】!

COVID19 🦠引發結膜炎

COVID19 🦠引發結膜炎

為什麼COVID19 🦠引發結膜炎?

1.早期的假設認為是分泌淚水管路的延伸至上呼吸道才引起這種以呼吸道感染為主的。

2.新加坡🇸🇬團隊發現,在64個涙水樣本,檢驗了這些18位確診病例,所有淚水,沒有RT PCR 呈現陽性,也沒有任何病毒培養成功。以分泌淚水管路的延伸至上呼吸道早期的假設似乎不太靠譜了。

3.在眼睛結構𥚃的「房水,Aqueous Humour」,學者找到了COVID19 🦠超愛的【「天菜」叫ACE2 接受器】。學者認為也許以這小途徑入人體其他ACE2 很多的地方,例如肺泡。

房水(Aqueous humour),又稱水狀液、神水,是充滿眼球前房和後房,夾在角膜和晶狀體之間的透明液體,由睫狀體的無色素上皮細胞分泌,其總體積大約0.25mL,平均分泌的速度約每分鐘2.5μL(0.0025mL)

淚水會不會有COVID19 🦠?

淚水是體液其中一種,理論上也會易有COVID19 病毒🦠存在。

1.新加坡🇸🇬團隊發現,在64個涙水樣本,檢驗了這些18位確診COVID19 🦠病例,所有淚水,沒有RT PCR 呈現陽性,也沒有任何COVID19 🦠病毒培養成功。

2.中國🇨🇳發現

在一個研究,確診COVID19 🦠病人中,有3.3%的結膜炎,在這些人,涙液中的RTPCR是 呈現陽性。但只是30個人的研究,值得更多,更大的研究去證實才好!

值得更多,更大的研究去證實

值得更多,更大的研究去證實

有什麼有效方法,減少接觸眼睛?

叫大家用意志力,來抑制本能的行為,有時候真的太難為了,也許可用防護措施來保護自己的眼睛👀吧!

減少接觸眼睛

減少接觸眼睛

1.護目鏡,太陽眼鏡🕶️⋯⋯

如果你已經載上囗罩了,還是會常常會不自主的摸眼睛,也許你可以為眼睛👀保護,不被你的手指直接碰觸眼睛,也許護目鏡,也是不錯的選擇之一。

raw-image

2.勤洗手

這已經是被認定,什至,比囗罩更更效阻止任何病毒🦠的傳播,一定要一生如此【洗手,洗手,再洗手】。摸摸鼻子,摸摸眼睛前,記得,你的手指頭,一直很髒喔!快去洗吧!

【洗手,洗手,再洗手】

【洗手,洗手,再洗手】

3.減少公共介面接觸

你的手指頭,不要好奇摸摸你周邊的物品,尤其是開放公開的介面,因為那通常是很多病菌的溫床。如果不小心摸到了,也別太緊張,再次強調【洗手,洗手,再洗手】就是了。

不要好奇摸摸你周邊的物品

不要好奇摸摸你周邊的物品

為什麼大家喜歡摸摸?其實不一定是你喜歡去摸摸,而是不自主的摸摸,還好,結膜炎目前仍然是covid19 少見的症狀之一,但仍然小心謹慎態度面對這次的疫情大流行。

其實不一定是你喜歡去摸摸,而是不自主的摸摸

其實不一定是你喜歡去摸摸,而是不自主的摸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黃軒醫師的沙龍
888會員
452內容數
醫學博士 微創內視鏡重症醫師/專欄作家/古文愛好者/2023年全球傑出僑生2019年中華十大傑出校友2015年僑大60週年𠎀出僑生校友2012年師大𠎀出校友2023年中科大𠎀出校友👨🏻‍🎓。 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可以用科學來提醒大家... 「用生命看健康❤️,用生活過健康❤️」
黃軒醫師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9/26
現代生活節奏快,越來越多人因為工作、學習或娛樂而養成熬夜的習慣。然而,熬夜對健康的影響不容忽視。 最新的研究表示:熬夜不僅會影響我們的睡眠質量,還會增加多種健康風險,這些風險從肥胖到糖尿病,可能潛伏多年後才逐漸顯現
Thumbnail
2024/09/26
現代生活節奏快,越來越多人因為工作、學習或娛樂而養成熬夜的習慣。然而,熬夜對健康的影響不容忽視。 最新的研究表示:熬夜不僅會影響我們的睡眠質量,還會增加多種健康風險,這些風險從肥胖到糖尿病,可能潛伏多年後才逐漸顯現
Thumbnail
2024/09/24
大家每天都在使用手機: - 上班時間看! - 下班時間看! 但長時間使用手機對健康的影響不僅僅是眼睛👀的傷害
Thumbnail
2024/09/24
大家每天都在使用手機: - 上班時間看! - 下班時間看! 但長時間使用手機對健康的影響不僅僅是眼睛👀的傷害
Thumbnail
2024/09/18
在現代生活中,我們無意識間的日常習慣,往往對大腦健康造成巨大的影響。 隨著科技和飲食文化的發展,許多看似平常的行為,從飲酒、熬夜到長期焦慮,都可能加速大腦的衰退,並增加患上痴呆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風險…
Thumbnail
2024/09/18
在現代生活中,我們無意識間的日常習慣,往往對大腦健康造成巨大的影響。 隨著科技和飲食文化的發展,許多看似平常的行為,從飲酒、熬夜到長期焦慮,都可能加速大腦的衰退,並增加患上痴呆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風險…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臉紅心跳的題目,卻是一個我好喜歡的主題 你經常會摸摸自己嗎?
Thumbnail
臉紅心跳的題目,卻是一個我好喜歡的主題 你經常會摸摸自己嗎?
Thumbnail
我覺得的人都吃五穀雜糧的,吸同樣pm2.5和工業廢水~XD,又不知上輩子是沒關好冰箱門還是多吃一顆士宏的包子?(他誰?) 所以有幸成為地球人,那既然我們有緣有份、有緣無份的在這顆整天轉轉轉、滾滾滾的繽紛球球上七投~ 是不是大家都會遇到差不多的事呢? 去年不幸的染疫。 讓我為健康上了一課也看透人情冷
Thumbnail
我覺得的人都吃五穀雜糧的,吸同樣pm2.5和工業廢水~XD,又不知上輩子是沒關好冰箱門還是多吃一顆士宏的包子?(他誰?) 所以有幸成為地球人,那既然我們有緣有份、有緣無份的在這顆整天轉轉轉、滾滾滾的繽紛球球上七投~ 是不是大家都會遇到差不多的事呢? 去年不幸的染疫。 讓我為健康上了一課也看透人情冷
Thumbnail
  新冠狀肺炎搞得整個世界人心惶惶,截到目前(二月二十九日)為止,至少有上萬人確診,多人死亡。這波疫情何時能受到控制,沒有人把話說死,連爆發地區最初的中國——官方說已經趨緩,但各地的「外國人」可沒有信心認為這是最佳答案。世衛組織呢?大概沒有人更討厭目前的「發言人」——譚德賽要他下台的聲浪沒有停過,原
Thumbnail
  新冠狀肺炎搞得整個世界人心惶惶,截到目前(二月二十九日)為止,至少有上萬人確診,多人死亡。這波疫情何時能受到控制,沒有人把話說死,連爆發地區最初的中國——官方說已經趨緩,但各地的「外國人」可沒有信心認為這是最佳答案。世衛組織呢?大概沒有人更討厭目前的「發言人」——譚德賽要他下台的聲浪沒有停過,原
Thumbnail
人對於死亡和疾病的恐懼幾乎已經是植根在心底裡,生病了就要看醫生早就成為「常理」,寧願依靠藥物卻不反省自己的抵抗力為何薄弱等,總總問題其實也只是人性遊戲的一部分而已。但既然是人性,那亦就沒有「對錯」可言,到頭來就只有「靈砂紀錄」。
Thumbnail
人對於死亡和疾病的恐懼幾乎已經是植根在心底裡,生病了就要看醫生早就成為「常理」,寧願依靠藥物卻不反省自己的抵抗力為何薄弱等,總總問題其實也只是人性遊戲的一部分而已。但既然是人性,那亦就沒有「對錯」可言,到頭來就只有「靈砂紀錄」。
Thumbnail
雖然也許不少人有抱東西睡覺的習慣,有或者對於觸覺各有好惡,有的不排斥不熟悉的觸感,有的不喜歡碰觸到討厭的觸感。而討厭與不討厭之間,以我自己的經驗,想到也覺得習慣這種東西真是不可思議。   從之前的短漫各位應該知道了,我在某種程度上克服了這方面的潔癖,並不
Thumbnail
雖然也許不少人有抱東西睡覺的習慣,有或者對於觸覺各有好惡,有的不排斥不熟悉的觸感,有的不喜歡碰觸到討厭的觸感。而討厭與不討厭之間,以我自己的經驗,想到也覺得習慣這種東西真是不可思議。   從之前的短漫各位應該知道了,我在某種程度上克服了這方面的潔癖,並不
Thumbnail
絕大多數人都是「他髒髒」這一類,但是有些人很容易意識到「我髒髒」。例如醫護人員、例如機場員工、例如返台旅客。但最難意識到的通常是「你髒髒」,因為我們的信任圈就是自己認識的人。「我髒髒」只需要對衛生條件夠敏感,又有自我反省能力;但是「你髒髒」需要能夠反省自己對世界的信任感來源。
Thumbnail
絕大多數人都是「他髒髒」這一類,但是有些人很容易意識到「我髒髒」。例如醫護人員、例如機場員工、例如返台旅客。但最難意識到的通常是「你髒髒」,因為我們的信任圈就是自己認識的人。「我髒髒」只需要對衛生條件夠敏感,又有自我反省能力;但是「你髒髒」需要能夠反省自己對世界的信任感來源。
Thumbnail
台灣第908例武漢肺炎確診者,因陪母親到桃園市平鎮某醫院看門診時,與在桃園醫院染疫的第889例於同一候診室共處26分鐘而被傳染⋯⋯ 大家開始説了,不是都有戴口罩就醫嗎,怎麼會被傳染呢? 醫院🏥環境的污染區 先説一下,醫院🏥裡,有哪些污染區。 可以分成三個區域 1.汚染區,第三級的地點(Cont
Thumbnail
台灣第908例武漢肺炎確診者,因陪母親到桃園市平鎮某醫院看門診時,與在桃園醫院染疫的第889例於同一候診室共處26分鐘而被傳染⋯⋯ 大家開始説了,不是都有戴口罩就醫嗎,怎麼會被傳染呢? 醫院🏥環境的污染區 先説一下,醫院🏥裡,有哪些污染區。 可以分成三個區域 1.汚染區,第三級的地點(Cont
Thumbnail
即使戴著口罩時 依然會一直摸摸眼睛,【揉揉眼睛:👀7.2次/每小時】 我開始有興趣了,我們人類,是有多愛摸摸啊? 即使戴著口罩依然會【揉揉眼睛:👀7.2次/每小時】 我們摸摸的次數 1.我常常在節目引用的是 2015年,澳洲New South Wales Uni...
Thumbnail
即使戴著口罩時 依然會一直摸摸眼睛,【揉揉眼睛:👀7.2次/每小時】 我開始有興趣了,我們人類,是有多愛摸摸啊? 即使戴著口罩依然會【揉揉眼睛:👀7.2次/每小時】 我們摸摸的次數 1.我常常在節目引用的是 2015年,澳洲New South Wales Uni...
Thumbnail
這個問題有點可愛,但我想說為什麼不both?可是,在我們繼續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或許我們應該先釐清這問題要不要放在一起討論,或者是否有先後順序要加入進來。 首先,新冠病毒的科學證據累積依然不足,但我們也只能夠就目前的感染者,去回溯還有釐清這些患者的特性,然後依據各個不同國家以及社會的狀況,由政策制
Thumbnail
這個問題有點可愛,但我想說為什麼不both?可是,在我們繼續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或許我們應該先釐清這問題要不要放在一起討論,或者是否有先後順序要加入進來。 首先,新冠病毒的科學證據累積依然不足,但我們也只能夠就目前的感染者,去回溯還有釐清這些患者的特性,然後依據各個不同國家以及社會的狀況,由政策制
Thumbnail
最近到哪裡都不安全,出門又要用口罩又要花錢,又要冒著受感染的風險到處逛,所以想來想去,還是在家最安全 這幾天不用上班,所以多看了一點資訊,了解到這次的病菌是怎麼回事,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嘛,所以只要小心行事,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吧... 第一,出門一定要戴口罩,戴好後不要亂摸口罩外露的部份 第二,出
Thumbnail
最近到哪裡都不安全,出門又要用口罩又要花錢,又要冒著受感染的風險到處逛,所以想來想去,還是在家最安全 這幾天不用上班,所以多看了一點資訊,了解到這次的病菌是怎麼回事,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嘛,所以只要小心行事,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吧... 第一,出門一定要戴口罩,戴好後不要亂摸口罩外露的部份 第二,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