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個以科技為基礎的媒體,對科技改變所作出的回應,是一個個充滿科技恐懼的故事?
電影的吸引力來自它的科技──從它令人讚嘆地再現我們這個世界的能力,到以最新特效創造出的徹底奇觀。從工業化、原子能到現代電腦,新科技總是在顛覆現狀,而電影總是能最迅速地探討科技變化所帶來的潛在後果。
在這些以「科技」作為敘事背景與敘事動力的電影中,我們一次又一次看見科技恐懼(technophobia)的黑暗潛流,這恐懼來源於我們不知道科技對人類意味著什麼,以及未來會帶給我們什麼。
《魔鬼終結者》展示即將到來的奇點
我們對於科技逐漸侵入人類的恐懼,沒有電影能像詹姆斯‧卡麥隆的《魔鬼終結者》處理得如此有效。電影裡,一個來自未來的半機械人(cyborg)被派回 1984 年追殺莎拉‧康納,她是未來對抗機器的戰爭中,人類抵抗軍首領的母親。
莎拉住在一個被科技馴養的世界,在這裡,那些喧鬧的消費電子產品遍布我們的生活,讓我們變得脆弱而易受攻擊。相反,終結者非常安靜、精於計算、動作敏捷,以殘忍而暴力的快速動作襲擊敵人。
《魔鬼終結者》把充滿惡意的機器表現成一個不會停止的、毫無顧忌的力量, 反映了科技衝擊所帶來的焦慮。(圖/《看懂好電影的快樂指南》)
就如唐娜‧哈拉維(Donna Haraway)在「賽柏格宣言」(A Cyborg Manifesto)所主張的:「我們的機器令人不安地生機蓬勃,而我們自身卻令人驚恐地了無生氣。」
這部電影展示了人類面臨淘汰的駭人景象,預言了即將到來的奇點(singularity)──這一刻,無需人類幫助,科技自身就能複製並進化。
必看電影清單:奇點是在電影中反覆出現的焦慮點,以之為核心的影片有《銀翼殺手》、《駭客任務》、《全面進化》和《雲端情人》。
《千鈞一髮》基因工程的恐怖想像
1990 年開始,對全人類基因組進行的測定,使得曾經被認為是不可化約的肉身,如今轉化成可轉錄的,具有複製潛力的代碼。基因工程和基因複製在倫理學及現實世界中的應用仍在探索中,但這無法阻擋電影拿基因主題做實驗。
在《千鈞一髮》中,基因工程已滲透人類生活,那些自然生育的人被視為「殘疾人士」,並在這個基因純度至上的社會中被邊緣化。
這是一種對於優生學發展的恐怖想像,這部片對基因的描繪,「與其說是科學,不如說是一種無孔不入的意識型態」。
必看電影清單:人類身體與科技的融合是柯能堡持續拍攝的主題,可觀看也許是最生猛的《X 接觸:來自異世界》、《超速性追緝》和《變蠅人》。
電腦無處不在是天使還是惡魔?
也許最具革命性、且形塑了二十世紀發展方向的,是蓬勃發展並最終無處不在的電腦科技。
這些電影有著令人不安的景象,利用了「人們的恐懼,也就是超級電腦終將超越它們的人類創造者,甚至達到如此程度:它們因無邊的力量而變得如同上帝,但也會因反人類的邪惡而變得如同惡魔」。
在現今這個電腦無處不在的時代,我們在史派克‧瓊斯的《雲端情人》中看到,內向孤獨的西奧多,與人工智慧作業系統成了靈魂伴侶。
這部電影對我們與科技日漸親密的關係,以及科技與現代生活密不可分的地位,做了一次及時探查。對於未來某日人類與人工智慧交往的方式,這是一個感人的願景。
必看電影清單:其他電影中展示的失控的人工智慧包括《征空雜牌軍》中的「熱恆星炸彈20」(Thermostellar Bomb#20);《魔種》中的「普羅透斯四號」(Proteus IV)和《異形》中的生化人Ash。應當特別提及的是電子遊戲《傳送門》中的GlaDOS(Genetic Lifeform and Disk Operating System,基因生命體與磁片作業系統)。
而對於人類未來境況有真正驚人設想的電影,我強烈推薦《2001 太空漫遊》、《銀翼殺手》、《極樂世界》和《星際效應》。這些電影都描繪了一種彷彿真能觸及到的未來感,充滿了豐富的細節,而非牽強附會、讓人難以信服。
從聲音到色彩,再到數位科技,電影每一次向前跨越,都伴隨著抵制與科技恐懼。然而正是這些科技的發展,讓這種媒介保持常新,具有活力,讓前所未有的景象能夠出現在大銀幕上。
這是電影的終極矛盾。這是一種在科技中誕生,又在科技中恐懼的媒介……而它也因為科技,得以朝向未來,不斷進化。
(摘錄自愛德華‧羅斯(Edward Ross)《看懂好電影的快樂指南》,原點出版)
博客來:https://reurl.cc/Qd4X9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