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社會》觀後反思:科技帶來新的契機還是失控人生,操之在有意識的選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Netflix上有部《智能社會:進退兩難》的記錄片,內容講述近年社交平台為社會帶來的影響,你看過了嗎?

當看到許多人以震驚來形容,建議大家都應該去看這部影片時,我也忍不住好奇找來看了,不知道是否基於已經有預期的因素,我並沒有同樣深感震撼,只覺得原來科技與我認知的稍微不同罷了。

這部片有一部份以擬人的手法飾演各種社交平台背後的演算法有多麼厲害,電腦可以透過數據精準的了解每個人的喜好和生活模式,且知道要在何時放上能吸引注意的訊息並同時顯示有機會成交的廣告。

過程中會不斷推播測試能讓該用戶久留的內容,當中包含前任情人的新戀情訊息,都會成為促使用戶點開通知的誘餌之一。

甚至請了Google、Facebook等的前任開發者或高階主管,陳述許多他們在企業內部時面對的狀態,以及商業利益為優先考量的社交謀體所帶來的社會危害。

raw-image

電腦早已超越想像有自己的生命

整部片對我而言最驚訝的,就屬其中一個反轉我過去認知的資訊,電腦有自己的生命。

雖然演算法的程式架構是人類去創造的,但電腦卻會依據我們設定的目標去找到自己覺得最可行的方式,因此實際上連開發者都不是真的清楚,過程中電腦會如何執行而達成目標。

這讓我立刻聯想到了復仇者聯盟第二集的奧創,鋼鐵人想要創建人工智慧「奧創」維護地球的安全,卻沒想到奧創能自我精進演化,不受控制用它自己的方式去理解,結果推斷出人類才是禍亂的根源,於是想要消滅人類,連創建者鋼鐵人最後都無法掌握它。

這令我恍然大悟,原來復仇者聯盟不是一個天馬行空的故事,而是真實在我們的世界中會上演的情節。

所有我們創建的事物,都有其生命,有其個體性,最終會帶我們去到哪裡不得而知。

我們以為給了個終極目標,事情就會如理想中的路徑向前,但往往因為我們對於目標的狹隘認知,就會產生想像不到的結果。

也許我們每天都在確保生活在控制之中而能安心,然而唯一能讓心安的只有臣服之道,就是去接受所有可能的發生,與失控共處。

帶著恐懼只會陷入另一種抗戰

即使片中並非只是譴責科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同時說明了科技為我們人類創造的益處,但就像我之前在另篇文章中提過的,基於求存的需求,相較正面訊息,大腦通常傾向於更快速地接收負面事物。

因此,我注意到許多人在分享這部片帶來的省思時,似乎都偏向於以恐懼作為出發點,深怕不知不覺中受社交平台的掌控,於是形成了一股與之對抗的情緒。

對抗是帶著一種「我要戰勝」的心態,意味著害怕失去自我,於此同時恐懼就悄悄駐進心中,有了機會操控我們,也會使我們忘記愛的存在。

如此一來,即使我們戰勝了社交平台的誘惑,但卻會不自覺地落入恐懼的陷阱之中,而需與恐懼抗衡,否則恐懼依然會使我們遠離自我。

有鑑於此,不如把片中所提出的擔憂當成很好的檢視點,當成自我覺察的契機,循線發覺自己行為背後的心態。

例如探討自己為何會想要不斷刷新頁面,確認是否有新的動態進來?也許會發現,自己要藉由看見他人的生活,才能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麼,否則會感到迷茫,又或是比較別人生活跟自己不至於差距太大時,才能感到些許安慰,而說服自己壓抑對生活現狀的不滿。

所有背後的動機,都可能成為新的契機,讓我們停下腳步,重新整頓自己,學會滿足自己內在真正的需求。

這其實也會是非常好的機會學習接納自我,而非把焦點放在抗拒自己的狀態。

承認自己容易受到訊息通知而影響手上需要專注的事情,或是花了過多時間瀏覽根本與自己不相干的資訊,亦或是極度需要他人對自己言論或照片的認同按讚。

當我們願意正視會沉迷於社交軟體的自己,才能好好與之共存,把花在抗拒某部份自己的能量,轉而用來好好愛自己與完整自己。

如此一來,愛就有機會進駐內心,建構在愛中重生的自我,為自己做負責任的選擇。

因此,在看完這部影片後,我選擇了關掉Facebook的訊息通知,如此一來就不會被動的接收訊息通知後就直覺地點擊進入,又不自覺得花了更多時間去瀏覽其他內容,而是我有空檔之時再主動地打開軟體使用。

比起如同片中所說的,禁止孩子使用手機或社交軟體,我個人認為,父母先學會如何帶著覺知,有意識的運用科技似乎更為關鍵,畢竟在生活中控制我們的不只是科技,頭腦不斷冒出的小我聲音才是更厲害的佼佼者啊!

我們可以有意識地聚焦於想要獲取的資訊,學會整理並捨棄不再適用的訊息或平台,更重要的是留意自己的使用時間。

事實上,這樣的練習,不只用於資訊的擷取上,更適用於每天生活的各個面向。

若我們能站在更高的緯度拉出意識去觀看自己的行為,一定會更清楚自己的行為模式是被什麼所操控的。

商業模式背後是扭曲的金錢架構

雖然片中不斷強調商業模式是造成現今科技局面的主因,期待政府出手制定相關法律,但事實上,我覺得這只不過是在一個已經失控的金錢遊戲中,誤以為設下更多的規則就能重回軌道。

商業模式的形成,是因為金錢成為了大家追逐的目標,早已遺忘原先金錢只是一種方便交易的媒介,而非我們需要的東西。

目前的金錢機制本身就是一場幻象,但我們深陷其中,很難有機會跳出來看見真相。

是以,比起探討在商業模式下是否要立法讓企業負起社會責任,我更在意如何讓大家去了解金錢的本質。


最後,與其鼓吹大家去看智能社會這部片,倒不如邀請看到這裡的你,一起留意自己每天都被什麼樣的訊息吸引而停不住瀏覽社交平台呢?

又或是為了填補內心哪種需求,使你寧可沉浸在隔空的互動,也不願意好好專注與眼前的人交流呢?

我們每個人每一刻所做的選擇,都決定了是人類創造科技,亦或是科技引領人類,也同時意味著我們會邁向嶄新還是失控的社會。


若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至臉書Winnie。與不完美的私密對話觀看更多訊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Winnie的沙龍
45會員
35內容數
一個單親媽媽用生命寫下的故事 曾經不斷想要追尋完美,來證明自己值得被愛 直到經歷婚姻危機,才發現不完美是最好的禮物,帶我看見愛一直都在 ❤️FB粉絲專頁❤️ Winnie。與不完美的私密對話 https://www.facebook.com/WinnieWithImPerfect/
Winnie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5/14
別企圖透過另一個人來填補我們內在的傷口,最終只會兩敗俱傷。 最適合的相遇是帶著完整的自我靠近,而愛情中不能缺少的是,願意全然支持對方追尋生命道路的心。
Thumbnail
2021/05/14
別企圖透過另一個人來填補我們內在的傷口,最終只會兩敗俱傷。 最適合的相遇是帶著完整的自我靠近,而愛情中不能缺少的是,願意全然支持對方追尋生命道路的心。
Thumbnail
2021/04/10
延續之前文章提到「負責任」能帶來自由,我覺得還有值得更深入區分的議題,那就是關於「負責任不等於成為自己的受害者」。 在牌卡諮詢的過程中,我發現有些人的確不擅常成為其他人的受害者,會認為事情的發生都是跟自己有關,但卻並非真正為自己生命負責任,而是跳入另一個陷阱中──成為了自己的受害者。 因此,當事人會
Thumbnail
2021/04/10
延續之前文章提到「負責任」能帶來自由,我覺得還有值得更深入區分的議題,那就是關於「負責任不等於成為自己的受害者」。 在牌卡諮詢的過程中,我發現有些人的確不擅常成為其他人的受害者,會認為事情的發生都是跟自己有關,但卻並非真正為自己生命負責任,而是跳入另一個陷阱中──成為了自己的受害者。 因此,當事人會
Thumbnail
2021/03/26
「責任」兩個字聽起來有點沉重,那是因為我們往往都把責任歸類於被迫去承擔非自己所願的事物。 或者說,好像因為生命中的各種身分,就得要遵循各種框架的要求,以至於會有失去自由的感受。 於是講到責任,似乎就脫離不了各式各樣的「應該」。 身為父母,應該...... 身為子女,應該...... 身為朋友,應該
Thumbnail
2021/03/26
「責任」兩個字聽起來有點沉重,那是因為我們往往都把責任歸類於被迫去承擔非自己所願的事物。 或者說,好像因為生命中的各種身分,就得要遵循各種框架的要求,以至於會有失去自由的感受。 於是講到責任,似乎就脫離不了各式各樣的「應該」。 身為父母,應該...... 身為子女,應該...... 身為朋友,應該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找到“紀錄生活”和“過生活”的平衡,是我學到最重要的事,斟酌每一次的選擇,多花點時間去了解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並且讓自己完全掌控生活。
Thumbnail
找到“紀錄生活”和“過生活”的平衡,是我學到最重要的事,斟酌每一次的選擇,多花點時間去了解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並且讓自己完全掌控生活。
Thumbnail
請試著想想看,隔著螢幕或手機後面,有上千個數據工程師,他們高薪聘請來找出可以吸引你目光的做法,發展各種實驗讓你願意花更多的時間與專注力、讓你願意交出更多的生活點滴;在這樣龐大的動力下,你真的能夠隻身一人抵擋這些不斷滑進你眼裡的資訊,不被左右思緒嗎?
Thumbnail
請試著想想看,隔著螢幕或手機後面,有上千個數據工程師,他們高薪聘請來找出可以吸引你目光的做法,發展各種實驗讓你願意花更多的時間與專注力、讓你願意交出更多的生活點滴;在這樣龐大的動力下,你真的能夠隻身一人抵擋這些不斷滑進你眼裡的資訊,不被左右思緒嗎?
Thumbnail
剛看完 Netflix 上的《The Social Dilemma》(智能社會:進退兩難)。大家可以看一下。 不是說你想也知道片中會談哪些議題就不需要看,而是就算你都知道,但真實狀況其實比你想的更嚴重。更何況,其實你可能不如你自以為的那麼知道。
Thumbnail
剛看完 Netflix 上的《The Social Dilemma》(智能社會:進退兩難)。大家可以看一下。 不是說你想也知道片中會談哪些議題就不需要看,而是就算你都知道,但真實狀況其實比你想的更嚴重。更何況,其實你可能不如你自以為的那麼知道。
Thumbnail
關於智能社會的隱憂,我們已聽得很多,但這部片的受訪者都是 Google 、 IG 、 Facebook 、 Twitter ......等大公司的前任高階主管或重要技術人員,這使得那些我們一知半解的現況,更顯得驚人。
Thumbnail
關於智能社會的隱憂,我們已聽得很多,但這部片的受訪者都是 Google 、 IG 、 Facebook 、 Twitter ......等大公司的前任高階主管或重要技術人員,這使得那些我們一知半解的現況,更顯得驚人。
Thumbnail
很多人探討過這部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The Social Dilemma)的內容了,今天我想先著重討論兩個重點: 1.限時動態往往不是現實動態,但我們往往在限時動態把自己包裝得光鮮亮麗的。 2.我們每個人都有社群媒體成癮症,即便你本來沒有,最後你也會陷進去,因為他的傳染力太強了。
Thumbnail
很多人探討過這部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The Social Dilemma)的內容了,今天我想先著重討論兩個重點: 1.限時動態往往不是現實動態,但我們往往在限時動態把自己包裝得光鮮亮麗的。 2.我們每個人都有社群媒體成癮症,即便你本來沒有,最後你也會陷進去,因為他的傳染力太強了。
Thumbnail
釀訂閱會員限定|《智能社會:進退兩難》在用煽動的一面倒敘事全盤否認社群網路的民主價值、並塑造簡化的正邪對立的同時,難道沒有反向操作自己所大力抨擊的社群操縱術企圖達到使用者/社群媒體的兩極分化?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作為警世紀錄片最大的諷刺,便是它本身對其批判對象的完美示範。
Thumbnail
釀訂閱會員限定|《智能社會:進退兩難》在用煽動的一面倒敘事全盤否認社群網路的民主價值、並塑造簡化的正邪對立的同時,難道沒有反向操作自己所大力抨擊的社群操縱術企圖達到使用者/社群媒體的兩極分化?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作為警世紀錄片最大的諷刺,便是它本身對其批判對象的完美示範。
Thumbnail
Netflix上有部《智能社會:進退兩難》的記錄片,內容講述近年社交平台為社會帶來的影響,你看過了嗎? 當看到許多人以震驚來形容,建議大家都應該去看這部影片時,我也忍不住好奇找來看了,不知道是否基於已經有預期的因素,我並沒有同樣深感震撼,只覺得原來科技與我認知的稍微不同罷了。
Thumbnail
Netflix上有部《智能社會:進退兩難》的記錄片,內容講述近年社交平台為社會帶來的影響,你看過了嗎? 當看到許多人以震驚來形容,建議大家都應該去看這部影片時,我也忍不住好奇找來看了,不知道是否基於已經有預期的因素,我並沒有同樣深感震撼,只覺得原來科技與我認知的稍微不同罷了。
Thumbnail
「這些平台確實帶來了許多好處,我們卻對他的黑暗面過於樂觀。」片中所邀請的受訪者都曾在各大科技公司工作,包括了我們熟悉的Facebook、Google、Youtube、Instagram,但如今他們願意冒著冒犯前東家的的風險在鏡頭前接受訪談,表示他們對自己所創造出的產品,抱持著一定的憂慮。
Thumbnail
「這些平台確實帶來了許多好處,我們卻對他的黑暗面過於樂觀。」片中所邀請的受訪者都曾在各大科技公司工作,包括了我們熟悉的Facebook、Google、Youtube、Instagram,但如今他們願意冒著冒犯前東家的的風險在鏡頭前接受訪談,表示他們對自己所創造出的產品,抱持著一定的憂慮。
Thumbnail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根據谷歌、臉書、 推特、 Instagram等公司前主管跟員工的訪問,探討智能科技便利背後的隱憂,以及社群、網路媒體怎麼操控言論跟我們的思想。紀錄片進一步說明網路如何導致政治兩極化、社會信任度下降、青少女自殺率上升等社會問題。
Thumbnail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根據谷歌、臉書、 推特、 Instagram等公司前主管跟員工的訪問,探討智能科技便利背後的隱憂,以及社群、網路媒體怎麼操控言論跟我們的思想。紀錄片進一步說明網路如何導致政治兩極化、社會信任度下降、青少女自殺率上升等社會問題。
Thumbnail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是關於網路社群、科技的紀錄片,裡面提到現代這些社群軟體:Google、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等,看似單純的交友與影片平台,實際上都是背後龐大的公司數據資料庫的紀錄模擬你的喜好與成長,收集你所有的隱私資料來達到龐大商機,而因為這樣的商業行為已模式,
Thumbnail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是關於網路社群、科技的紀錄片,裡面提到現代這些社群軟體:Google、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等,看似單純的交友與影片平台,實際上都是背後龐大的公司數據資料庫的紀錄模擬你的喜好與成長,收集你所有的隱私資料來達到龐大商機,而因為這樣的商業行為已模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