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敵人在我之中:《零觸碰親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科幻題材中恆常出現的母題之一,便是科技逐步轉變為令人悚然的威脅時,人們應該如何重新審視自我和外物之間的關係。比起前二十年動輒槍火爆破、充斥著好萊塢似的實際殺戮,近日AI如chatgpt是另外一種恐怖,屬於令人背脊發涼、隨時都有可能被汰換的不安定感──排擠,的確也是另一種戰爭形式。我們難以大張旗鼓指稱誰是站在對立面,被稱呼為「科技」的敵人,因為要指向對方時,可能還握著一台螢幕無法釋手,套用一句書中引用的敘述便是:「我的敵人在我之中」,連想要割除的異物都融在血肉之中,正是《零觸碰親密》中意欲指出的當代矛盾。CC

raw-image

  事實是,人與科技之間的動詞已非單方面的處理和運用,從每日使用各種科技載具的極親密距離之中,我們可以析離出各種動作:堆疊、鑲嵌、內化,以及汰換。簡言之是,人被數字圍繞、各種物事都可以被量化,也習慣於用數字思考,最後被更大的數字系統給覆蓋住。

  雖然書中的各種科幻設計多半可見其他經典的影子,但它在美學意象上仍有可讀之處,整體敘述色調偏向淡漠,敘述與物件設計是一整片圓滑蒼白的意象,包括生化人本身毫無性徵可言的機體、向深處延伸的大理石白建築物,閱讀過程中就像你曾看過的某部歐洲藝術電影,文字沒有承擔過多的情節推動,倒像是長鏡頭般置放著氛圍感,在這樣的濾鏡裡,我們看見的是另一種悚然。

  從相同科幻領域著手,《瑕疵人型》關注的是當代個體的失能與殘缺,到《零》一書時,作者選擇聚焦於更龐大的人機結構,故事中的主人翁沒有姓名,僅用「她」來指稱,在「她」幼年時期時,掌管人類世界的大型AI決定將人類的觸碰設為禁令,因為它們(他們?)察覺觸碰會導致神經傳導物質彼此影響,無形之中會傳遞那些擾亂社會的情感,讓人類整體的感受易於波動,「親密關係之間的情緒交叉感染,是最危險的。」取而代之的是人機配種計畫,人選擇從原先的肉體「卸載」,進到新的肉體之中,便能感知到生化人的種種細節,在無菌乾淨的前提之中,體驗毫無風險的觸碰。

  為什麼選擇觸碰作為爭辯戰場呢?雖然書中所提及交換電神經元的說法純屬虛構,但它毋寧無比直白地指出了,比起其他感官,觸碰是最直接干涉到兩者的社交模式,握手或輕拍,你會在對方身上留下些不可見的身體碎屑,對方也會以毛髮氣味相贈,但這個交流過程正悄然被無機物給取代:我們最親密碰觸的對象,變成睡前仍仰視的塊狀螢幕,變成餐桌前不停流轉的色塊聲響。它可以是事實,也可以是一則譬喻,作為後者,零觸碰或許意味著新世代生活對於他者訊息氾濫的一種反動。

  以前是女神要比宅男多,未來,流量網紅所散布的各種音檔、畫面、臉孔,或許會壓倒性的高過閱聽者,所以分眾時代、競爭注意力等商業報告都已經有所討論,《零觸碰親密》更關注的,我想是個體在當中被磨耗殆盡的空虛感,當生活所見所即都是KOL的呼籲(最末甚至連綴了一則廣告)、被推播的促銷和成功學論調,感興趣或不感興趣的,全部都看不完、聽不完、玩不完,人躲在某一個分眾之中成為必然。比較痛苦的是,對於外界的各種聲音感到麻痺,你聽到了流行時事,可是不知道做何感想,思考或論述的功能已經在每次滑動螢幕時逸散。

  後半部分,有一個篇章是由主角的生化人來當第一視角主述,說明它在擁抱的過程中所理解到的資訊流。它發現,主角想到之前曾在虛擬實境碰到的男子K時,會有雜訊如海嘯般襲來,這些訊息流無法完整剖析、歸納,或者找出更細節的意義,它就是一團難以被釐清和定義的雜訊。對此,生化人感到困惑,或者乾脆直接將其刪除,因為雜訊對於人類來說是有害的,猶如艾西莫夫的第零法則,被創造者開始對人類整體近乎偏執的護佑。

  人類的腦神經迴路研究到最後,都會面臨到意識的無從析分:意識這個概念從何而來?部分之和的確大於總體,只是我們不清楚最後黑盒子裡從物理電刺激是如何轉換到有某個「我」的存在。我很喜歡這個設計,在這個只有說清楚、能夠被轉換成明亮燦然無所遮蔽的數據才「重要」的時代,證明人有混亂、雜沓、荒唐、失常,反倒成為了身為有機物的榮光證明,正因為有這些無法被熨貼收攏的舉動,人的劣化在某種程度上是無菌、光滑、或用韓炳哲的話來講──加速社會中的一塊煞車皮,你可以停下來,不為了什麼原因,就只是停止滑動、停止閱覽、停止承載,證明你還可以是個人。杜絕觸碰,反倒像是一種摧毀性的建設,在逃亡的過程中,找到無法被量化、也無法被言語形容的那個東西。

  在作者的設計中結尾如此悲觀,人的身體完全被器械收編,將外溢且無法處理的雜訊刪除,人機複合體進入另一個世代。想起前幾日出外用餐,看到小朋友桌上除了筷子刀叉,平板幾乎已經成為標配。為了讓他們乖乖的,家長多半選擇讓科技產品代勞,讓三、五歲的幼兒能夠專心吃飯,眼裡直盯早已不再是食物。這種警告或呼籲其實很老派,也有點不負責任,只是好奇,從小接觸虛擬資源會讓他們形成怎麼樣的世界觀?所有事物如同一片薄膜,更快速、輕巧和易得,會否讓他們無法耐心寧靜──如一本積累灰塵的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給個問號的沙龍
38會員
64內容數
關於文學、歷史、哲學、社科的種種思考,試圖從堆疊的文字中找到需要被思考的問號。
給個問號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7/15
  死亡,是古往今來人類無法逃離的永恆困境,所有生命不管再如何長壽,最終都會走向乾癟、虛弱以至於腐敗。正因為死亡代表著對於在世的割裂,它大多時候都乘載著某種負面形象,陰森恐怖的骷髏頭、代表不祥的黑袍、可以將人攔腰斬斷的鐮刀……人們大多避談死亡,這事畢竟總帶著一些淚水和遺憾。
Thumbnail
2024/07/15
  死亡,是古往今來人類無法逃離的永恆困境,所有生命不管再如何長壽,最終都會走向乾癟、虛弱以至於腐敗。正因為死亡代表著對於在世的割裂,它大多時候都乘載著某種負面形象,陰森恐怖的骷髏頭、代表不祥的黑袍、可以將人攔腰斬斷的鐮刀……人們大多避談死亡,這事畢竟總帶著一些淚水和遺憾。
Thumbnail
2024/06/25
  說到薛丁格,大家最先想到的應該都是他的貓,就像人們先說到德德,才會想起鄭運鵬是誰。那隻既生又死的貓貓如此出名,讓許多非物理專業也能隨口說上幾句疊加態或塌縮,以為能更靠近世界運作的真實樣態,但說到底,我們芸芸眾生僅是現實舞台下入迷晃頭的觀眾,那些菁英物理學者才是在臺上隨侍的工作人員。
Thumbnail
2024/06/25
  說到薛丁格,大家最先想到的應該都是他的貓,就像人們先說到德德,才會想起鄭運鵬是誰。那隻既生又死的貓貓如此出名,讓許多非物理專業也能隨口說上幾句疊加態或塌縮,以為能更靠近世界運作的真實樣態,但說到底,我們芸芸眾生僅是現實舞台下入迷晃頭的觀眾,那些菁英物理學者才是在臺上隨侍的工作人員。
Thumbnail
2024/05/03
  作者胡慕情當年寫了〈血是怎麼冷卻的〉,它聚焦於2012年12月所發生的湯姆熊隨機殺人案,拆解被媒體冠上「人魔」稱號的殺人犯曾文欽,試圖釐到底他的生命旅程是怎麼走到這個地方的?
Thumbnail
2024/05/03
  作者胡慕情當年寫了〈血是怎麼冷卻的〉,它聚焦於2012年12月所發生的湯姆熊隨機殺人案,拆解被媒體冠上「人魔」稱號的殺人犯曾文欽,試圖釐到底他的生命旅程是怎麼走到這個地方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科幻題材中恆常出現的母題之一,便是科技逐步轉變為令人悚然的威脅時,人們應該如何重新審視自我和外物之間的關係。比起前二十年動輒槍火爆破、充斥著好萊塢似的實際殺戮,近日AI如chatgpt是另外一種恐怖,屬於令人背脊發涼、隨時都有可能被汰換的不安定感──排擠,的確也是另一種戰爭形式。
Thumbnail
  科幻題材中恆常出現的母題之一,便是科技逐步轉變為令人悚然的威脅時,人們應該如何重新審視自我和外物之間的關係。比起前二十年動輒槍火爆破、充斥著好萊塢似的實際殺戮,近日AI如chatgpt是另外一種恐怖,屬於令人背脊發涼、隨時都有可能被汰換的不安定感──排擠,的確也是另一種戰爭形式。
Thumbnail
這樣空白如荒原的人工肉身,怎麼能有這麼洶湧,如流星灑落周身的飽滿感觸呢?而為什麼同樣一片皮膚,能收攏從生化人傳來的如此豐盈的溫度和觸感,卻獨獨遺漏刀尖撕裂的痛覺呢?
Thumbnail
這樣空白如荒原的人工肉身,怎麼能有這麼洶湧,如流星灑落周身的飽滿感觸呢?而為什麼同樣一片皮膚,能收攏從生化人傳來的如此豐盈的溫度和觸感,卻獨獨遺漏刀尖撕裂的痛覺呢?
Thumbnail
《超限社會》很全面地囊括了當今社會,科技發展遇到的諸多問題。其討論的觀點不會受限於單一題材,並且以有創意的方式轉化新聞報導中艱澀的問題敘述,使得技術帶來的擔憂不只是紙上談兵,觀眾能對同一件事有更深的體悟,並且回過頭來思考自身的日常生活,是否在受惠於技術的同時,也受其控制,成為《超限戰》的犧牲品。
Thumbnail
《超限社會》很全面地囊括了當今社會,科技發展遇到的諸多問題。其討論的觀點不會受限於單一題材,並且以有創意的方式轉化新聞報導中艱澀的問題敘述,使得技術帶來的擔憂不只是紙上談兵,觀眾能對同一件事有更深的體悟,並且回過頭來思考自身的日常生活,是否在受惠於技術的同時,也受其控制,成為《超限戰》的犧牲品。
Thumbnail
科技帶來的方便,讓我得以快速獲得資訊並與人連結,然而透過《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這本書,讓我反思科技帶給我的人機關係與人我關係的確需要調整,我意識到了我與科技的連結不如預期健康,與人的關係也因此產生變化。
Thumbnail
科技帶來的方便,讓我得以快速獲得資訊並與人連結,然而透過《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這本書,讓我反思科技帶給我的人機關係與人我關係的確需要調整,我意識到了我與科技的連結不如預期健康,與人的關係也因此產生變化。
Thumbnail
我們或許究其一生都很難回答那個深奧的問題——“我是誰”,但我們或許當下就能夠肯定的是:我不是機器!我也絕不想做機器!
Thumbnail
我們或許究其一生都很難回答那個深奧的問題——“我是誰”,但我們或許當下就能夠肯定的是:我不是機器!我也絕不想做機器!
Thumbnail
【異形世界】 ◎ 桑德羅・巴希 #書摘 當面目為科技所異化,還有什麼阻止得了成為怪物的我們?_文/吳平稑(漫畫評論人) 一本沒有任何一句對話的繪本,只有鉛筆描繪的黑白畫面,卻餘韻極強。 一列車廂中,各式各樣的人肩並肩,沒有人看彼此一眼,人與人之間再也沒有真實的交流,只有變形的頭...
Thumbnail
【異形世界】 ◎ 桑德羅・巴希 #書摘 當面目為科技所異化,還有什麼阻止得了成為怪物的我們?_文/吳平稑(漫畫評論人) 一本沒有任何一句對話的繪本,只有鉛筆描繪的黑白畫面,卻餘韻極強。 一列車廂中,各式各樣的人肩並肩,沒有人看彼此一眼,人與人之間再也沒有真實的交流,只有變形的頭...
Thumbnail
沒有人能夠阻止科技的進步,多拉ㄟ夢電影的未來世界,或許在有生之年我們也有機會親眼目睹,但我還是想慢慢地練習遠離科技,回歸生活原始最簡單的樣貌就好。
Thumbnail
沒有人能夠阻止科技的進步,多拉ㄟ夢電影的未來世界,或許在有生之年我們也有機會親眼目睹,但我還是想慢慢地練習遠離科技,回歸生活原始最簡單的樣貌就好。
Thumbnail
Netflix上有部《智能社會:進退兩難》的記錄片,內容講述近年社交平台為社會帶來的影響,你看過了嗎? 當看到許多人以震驚來形容,建議大家都應該去看這部影片時,我也忍不住好奇找來看了,不知道是否基於已經有預期的因素,我並沒有同樣深感震撼,只覺得原來科技與我認知的稍微不同罷了。
Thumbnail
Netflix上有部《智能社會:進退兩難》的記錄片,內容講述近年社交平台為社會帶來的影響,你看過了嗎? 當看到許多人以震驚來形容,建議大家都應該去看這部影片時,我也忍不住好奇找來看了,不知道是否基於已經有預期的因素,我並沒有同樣深感震撼,只覺得原來科技與我認知的稍微不同罷了。
Thumbnail
為什麼一個以科技為基礎的媒體,對科技改變所作出的回應,是一個個充滿科技恐懼的故事? 電影的吸引力來自它的科技──從它令人讚嘆地再現我們這個世界的能力,到以最新特效創造出的徹底奇觀。從工業化、原子能到現代電腦,新科技總是在顛覆現狀,而電影總是能最迅速地探討科技變化所帶來的潛在後果。
Thumbnail
為什麼一個以科技為基礎的媒體,對科技改變所作出的回應,是一個個充滿科技恐懼的故事? 電影的吸引力來自它的科技──從它令人讚嘆地再現我們這個世界的能力,到以最新特效創造出的徹底奇觀。從工業化、原子能到現代電腦,新科技總是在顛覆現狀,而電影總是能最迅速地探討科技變化所帶來的潛在後果。
Thumbnail
科技一直在進步,當我們在驚呼著科技是多麼的快速發展、方便,但人們可曾想過,這樣快速發展下,會帶來什麼壞處?AI智慧若發展到辨識不出來,他們是否可以享受人權?人們要與時俱進、努力適應科技的變遷,不然到最後,錯誤的就是人類了。
Thumbnail
科技一直在進步,當我們在驚呼著科技是多麼的快速發展、方便,但人們可曾想過,這樣快速發展下,會帶來什麼壞處?AI智慧若發展到辨識不出來,他們是否可以享受人權?人們要與時俱進、努力適應科技的變遷,不然到最後,錯誤的就是人類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