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一本靈修的雜錦書。作者有舉出近百個可每星期或每天做靈修的方法。可以個人或小組靈修。靈修,其實是一種反思操練,不一定時基督徒才能進行的。筆者嘗試在這篇文章,分享一些比較特別的方法。反思操練的原則,是察覺自己的盲點及個人包袱。在經驗前、中、後反思。
「神學反思....與宗教傳承的智慧進行對話。這對話真誠坦率,務求了解個人跟傳統的信念、行動及觀點,同時尊重兩者的整全。神學反思或會確定、挑戰、澄清及延伸我們對個人經驗及宗教傳統的理解,帶出關於生命的新真知及新意義。」 (Killen and de Beer, 1999, p.viii)
在反思中最少有三把聲音,包括上帝及基督教傳統的聲音、個人信念或理論及經驗。只有兩把聲音也不夠。要留意被忽略的內在聲音,以及被社會無視的外在聲音。少年的聲音,常常都被忽略。
作者提及在生活上有不少供我們反思的題材,例如天氣、角色、衣食住行、醫療、領導、體育、等等。筆者喜歡用高山、光、路標、十字路口、根基、僕人、火車頭、錨等等作反思。例如可以問問自己,那兒是光?路標在那裡?你想做火車頭或是錨?顏色也可是靈修的題材,例如紅代表生命、橙代表火、黃代表能源、綠代表更生、紫代表復活、黑代表奧祕、啡代表根源等等。卡達的4P (Carter) 方法,只用一張白紙便可進行。先把它分為四格,在內填寫對你屬靈道路上有影響的人(Person)、你的熱忱(Passion)、你屬靈旅程有新方向的時期(Period)和你覺得神聖的地方(Place) ,這是個整理人生和讓自己得力的好方式。香港在這世代中,經歷社會運動,重寫經典文字是個好的靈修方式。這方法把我們連繫於重要的事件,能將傳統及我們的時代結合。作者嘗試重寫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
「我有一個夢想......我們可以生活在沒有壓制、剝奪與邊緣化的一個世界、一個群體。飢渴的獲餵養,無望的有將來,被拒的得充權。種族、性別、年齡、背景、信仰與經濟狀況不會帶來分割、隔絕和偏見。也去我們就能真理解「沙龍」這個概念的全面意義,看見上帝的國度在地若天!」。重寫經典文字也帶出處境神學的意義,神學界間的黑人神學、解放神學、婦女神學、環保神學等等。便是透過這創意的方式,去探究上帝子民的經驗與位置。
作者用不少篇幅談及依納爵靈修的方法。依納爵是天主教耶穌會的創立人,生於西班牙,他放棄了貴族的生活,於1548年出版 <<神操>> 。他用靈慰(consolation) 和靈枯 (desolation) 來形容靈修引發的感受。靈慰包括喜樂、盼望、幸福和肯定,靈枯包括絕望、悲痛、恐懼等等。這些感受沒分對錯,靈枯可以令我們思想更豐富,不一定是負面的。但我們不應在靈枯時改變靈慰期間作出的決定。方法如下,首先選擇一段經文,通常是記載與耶穌相遇的故事,然後閱讀經文數次,求問上主,然後構想場景,用感官去探索場景,聆聽他們的對話。觀看他們的行動,對我自己有甚麼意義。在適當的位置離場,檢視剛發生的事,有甚麼觸動你?嘗試在你的靈修札記中記下來,加以探究。作者給了數十個可用經文的例子,筆者喜歡使用的有「你要痊癒嗎?」(約翰福音五章1-9節)、「心意更新而變化」(羅馬書十二章1-2節)、「平靜風和浪」(馬太福音八章23-27節)、「活石」(彼得前書2章 4-12節)。作者也鼓勵我們在聖經中,找出十大經文,來檢視我們的信仰歷程。
書中有多個方法,總有一個適合你的。剛剛學習靈修、反思的朋友,建議你在這書中先找適合你的方法,再看其他相關的書籍作深造。筆者最常使用的方法,也是最喜歡的方法,就是依納爵靈修了。當然不能只用一個方法,因為每個方法都有盲點。我在稍後的文章再作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