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 「禮物經濟」及「聖餐經濟」 - 經濟的另類選項

2020/05/1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書摘] 「禮物經濟」及「聖餐經濟」 - 經濟的另類選項
閱 <<經世致學>> 和 <<我愛丁堡>> 後整理
資本主義做成甚麼問題?活在資本主會社會的人容易有「重富輕貧」的概念。這種鼓吹累積財富、壟斷資源、滿足私欲的資本主義,可能是構成貧窮和飢餓的元凶。許寶強博士曾指出,傳媒在報導通縮時,往往用上「近年最嚴重」的字眼,但在通脹時有寫上「近年最嚴重的經濟增長率」。作者質疑,為何個人及城市發展的成敗,必繫於經濟發展上?
作者提出了三種國家式。第一種是確立國家在經濟的主權,第二種則平衡權力和經濟,第三種則國家為經濟服務。現時不少國家都是第三種形式。德勒茲曾說:「以前不曾有國家,以這樣強的力度來為經濟力量的符號服務而失去她那麼多權力。」 相對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是最有效的方法去創造財富,但絕對不是最好的方法去分配財富和管治非經濟生活。否則,老師與同學的關係就變成服務員與消費者的關係,學校就成為一間滿足市場對人材需要的工廠,多於扮演培育德性群體的角色。因此,在運用資本主義時,我們不可將它無限化。反而要在可持續發展、固有設計價值和生態與公義等價值下運用資本主義。
後現代的人,習慣吸收不同源頭的影像、消費產品,人的慾望超越國界,變得多元、混亂,德勒茲稱此現象為「慾望的釋放」 (liberation of desire) ,會做成禍害,這跟創世時的秩序不同。而教會則可透過實踐「捨棄」及「施予」的規律,將慾望於創世時被賦予的秩序贖回。她嘗試建立新的慾望政治,嘗試造就上帝、人、世界關係的復和。聖經裏有不少閞於資源共享、關顧窮人、經濟公義和財富觀的教導,能讓信徒發展出一套「教會經濟」。可惜教會太關心個人靈魂得救,以致信仰變得過度個體化而失去公共性。要活出自我,不必擔心經濟壓力只是必要條件, 還要找到人生意義,才是充足條件。在書中的一個訪問,有72%受訪者選第四位人生夢想,是做公益事業。有55%受訪選第十位人生夢想,是為改善社會作出貢獻。香港原來有不少人認為能讓有需要的人感開心,就是有意義的人生。
作者建議社會實施「限富扶貧」。限富是知足,明白自己是上帝託付才幹和財富的管家。上帝創造的秩序,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基礎是本於彼此分享,以致每人都不缺乏,這是上帝的經綸(Economy of God) 中的秩序。相對地,人類按照不安感建立的經濟關係,是彼此割裂,專注於尋求自身利益的互動。處於割裂狀態的人,活在孤單的自我世界中,對身邊的人,未能深交,甚至造成張力。經濟市場我們的思維,轉移到眼前的選擇。商家重新定義品味、成功和健康,把每個人都視為消費者。但人的自由在上帝中只有一定義,是一種願意按上主創造心意去回歸祂懷抱的自由,只有這自由讓人成為真正的自己。
神學家提倡「神聖的經濟」,包括「禮物經濟」和「聖餐經濟」
1.「禮物經濟」
在<<經世致學>>中,作者提出禮物經濟這觀點。崇尚消費主義的社會,鼓吹的是擁有(own)和留住(keep)物質財富在自己手中的文化。但禮物不應如此,送禮者不會「留住」禮物「據為己有」。禮物必定是要送出去與人分享的,因此必須是流動的。基督教信仰的「禮物」觀,講的卻是無條件的慷慨饋贈。上帝將其獨生子這份大禮賜給人類,當我們白白領受了上帝的恩典之後,就應存感恩的心效法上帝向別人作出施予和饋贈。上帝是「施恩的上帝」,不是「送禮的聖誕老人式上帝」。「聖誕老人式上帝」施予,好讓我們得到物質享受。真上帝施予, 是要讓我們成為喜樂的施予者,而不是專顧自己的受惠者。」既已蒙恩,就應延續這種向他者施予之心,成為送禮者。禮物/恩典保持一種流動的狀態,基督教式「禮尚往來」是建基於日日施予這種無條件的救恩觀的.
2. 聖餐經濟(Eucharistic economy)
在<<我愛丁堡>>一書中,作者提出Jenson 的論點:資本主義經濟的假設是「匱乏」(scarcity),引致人要不斷勞碌,要盡用時問,要擁有物質。然而,在上帝面前的聖餐經濟的深層假設卻是「豐裕」(abundance),人人有份,供應源源不絕,不會因他得到上帝祝福而分薄了你那份。聖餐的基礎是基督道成肉身,那是上帝藉看進人「時間」對時間宣示主權和祝福它,透過「進入具體空問」宣示對空問的主權和祝福它!
結語
現今世界資源未必陷入短缺,可能只是因資源壟斷和不公平貿易,致分配不均而已。所以推動「社會經濟」和「共享經濟」。希望大家可以多思考日常的生活,怎樣影響你的價值觀,有心有力的話,嘗試合力改善經濟體系,使地球上的生物能彼此相愛。
onion
onion
小時候是黃毛小子,喜歡追求知識、成功,典型的香港人。 在香港中文大學讀商科,後來歸信了基督。 近年在崇基神學院讀書,也在中學任教,閱書閱人無數,是時候透過文章整理一下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