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鬥室故事發生在一座多層塔內,每層住著兩人,而房中間有一個大型升降平台,每日將食物由塔頂往下送,每層停留兩分鐘,期間房內的人可以肆意大吃大喝,唯一的條件是不能保留任何食物,否則會遭受懲罰。
平台上的食物一開始時是十分豐盛的美酒佳餚,但可想而知,隨著層層下降,上層的人可以毫無節制地揮霍糟蹋,平台降到底層時,食物已經一點不剩了。
這樣的設定令人很容易聯想到對社會資源分配不公的控訴,發達國家在食物鍊頂層霸佔大部份資源,而落後國家就在底層拼死拼活但依然捱餓。
這些顯而易見的比喻就不多說了。這部電影最有趣的是男主角 (Goreng) 在每層遇到的人和他的轉變,其實包含了很多不同的人生價值和哲學,你看出了少?(以下有劇透,準備看電影的朋友請先收藏,看完再讀下去)
唐吉訶德 - 不合時宜的騎士精神
每個進入塔的人都可以帶一件隨身物品,當其他人都帶備求生工具時(刀子、繩索...),Goreng 卻選擇帶一本《唐吉訶德》,足見他的天真爛漫,也是編劇的匠心設計。
唐吉訶德代表對騎士精神的追求—平等、公義、勇敢,Goreng 一開始時也是個正直的人,甚至天真地提出公平分配食物,讓人人可以滿足基本生活所需。
可是,唐吉訶德的結局也預言了Goreng 的下場。在多番被戲弄、嘲笑之後,唐吉訶德終於宣佈失敗,放棄追求騎士道。同樣,Goreng 在目睹女人自衛殺人、幾乎被室友吃掉之後,也開始變得麻木,變得只顧苟且偷生。不合時宜的騎士精神,伴隨著註定堪坷的命運。這是Goreng 的第一次蛻變。
羅爾斯的無知之幕 - 一無所知才公平
在第二次轉換房間時,Goreng 回升到中產階層,並遇上自願入塔的面試官。她深知塔內貧富懸殊的情況,所以自願進來希望改革這裏的生態。她的理念隱含了兩個重要的哲學概念,很值得我們深思。
第一是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即是不在乎供應的多少,而在乎是否分配得公平。事實上,每日的食物供應其實在頂層時是十分豐盛的,若然每人只取自己需要的份量,即使未必夠飽,至少所有人都可以生存。(題外話︰這不也很像全球搶口罩的情況嗎?如果每人只買自己的份量,節省使用,不屯積,就不會出現炒賣了...)
第二個理念類近羅爾斯的「無知之幕」(veil of ignorance),意思是在不知道自己身份、地位、資源的情況下,我們會怎樣設計社會的制度呢?現今世代的社會制度一直被指偏坦富有或手握大權的人,而剝削其他階層的利益。因此,羅爾斯指出,只有在無知之幕下設計出的制度,才算得上公平。因為設計者無法預知自己的出身,如果我們有機會成為窮人,自然就不會設計偏坦富人的制度;如果我們有機會身體殘障,就會確保特殊需要都得到照顧。
塔裏面每月調層的設計,使得整個環境類似無知之幕。因為塔裏面的人無法預知自己之後會住在哪層,所以理性的做法是共同遵守一套對上下層都公平的規則。因此,面試官這套「不論身處哪一層,都只取自己需要的一小份」的方法,其實算是相對公平。
可惜人類總是愚昧而短視的,無論面試官如何苦口婆心勸說,下層的人還是當她是瘋子。但她的堅持還是感化了一個人 - Goreng。成長了的Goreng 知道單靠說道理不能推動改革,於是他利用上層的地位,威脅如果下面的人不按面試官的指示做,就每日在食物上拉屎。
在權力不對等的情況下,下層的流氓縱使不情願,還是乖乖就範了。
終極和理非面試官對於這個結局並不滿意,她以為自己能夠以理服人,不需要用粗暴的手段來達目的,而且逼於無奈的服從並不是真正的改革。經歷過地獄的Goreng 卻不以為然,認為只要達到目的了,手段並不重要,而且他只是威脅,並沒有真正傷害到下層。
他們之間的分歧,也是初期和理非和勇武派之別。誰對誰錯,該怎樣判斷呢?下回再繼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