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反思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最近持續上卻佩格西—《廣論》毗缽舍那達界格西—宗義寶鬘、圆焰堪姆—《中观总义》等課程,其內容已經偏向細節探討,也開始反思這些內容,那部分對生活有產生影響,如果對沒接觸佛法的人而言,那些內容能產生幫助?

另外也推薦扎西老師翻譯或開設的課程(前兩課程皆由扎西老師翻譯)。

raw-image

佛法淺述

佛法的目的

斷除煩惱、解脫輪迴。

方法

「空見得解脫,餘修即為此。」只有空正見能達到解脫,其餘一切修持都是為了獲得空正見。方便與智慧,方便是為了達成智慧,六度中的五度都是為了智慧度,如沒有智慧攝持,其餘方便依舊是輪迴的因。

面對煩惱有調服與斷除兩種方法,例如不淨觀、白骨觀、慈心觀只能暫時調服煩惱,只有空正見能斷除煩惱,斷除俱生我執。

空正見、無我慧

無我:

  • 破除常、一、自主的我。
  • 破除諦實有。
  • 破除自性有。

緣起—依他而起:

  • 依著因緣而生起。
  • 自續派—依著支分而形成的法。
  • 應成派—依著分別假立而形成的法。

理路

辯經理路很接近集合學的概念,例如:現前知的定義是「已離分別且不錯亂的明知」

經部宗:

  • 現前知≡已離分別∧不錯亂的∧明知
  • 量≡新的∧不欺誑的∧明知
  • 現量≡現前知∧量≡已離分別∧不錯亂的∧新的∧不欺誑的∧明知

唯識宗:

  • 現量≡已離分別∧新的∧依堅固之習氣所生的∧明知

而不同宗義課本所安立的定義也有所差異,但了解同一名相,在不同宗義中的定義,對於了解經論,或別人是以什麼宗義的角度在論述,是非常有幫助的鑰匙。


佛法反思

輪迴

  • 佛法建立在輪迴成立之基礎上,而輪迴建立在身與心的續流是不同的基礎上,也就是物質的因是物質,意識的因是意識,但意識存在嗎?


  • 渦蟲、海星有意識嗎?如果有,那分裂後的個體是怎麼產生意識的?在分裂的過程哪個時間點產生第二個意識?


  • 如何判斷某物是有意識的?那些是有情?狗有意識嗎?蚊子呢?草履蟲呢?單細胞生物呢?



  • 證成輪迴的四個理路,應該只有回憶先行較能說服一般科學論證的人,但同樣用理路,有人會輪迴不一定周遍每個人,那輪迴只能依靠相信嗎?


  • 佛法認為人生是苦,而苦苦、壞苦的所依是行苦,也就是說如果輪迴不存在,那自殺是解決苦諦的最佳方式,直接達成無餘涅槃(以究竟三乘觀點),也就是說輪迴反而成為活下去的理由,但這是否成為卡繆所謂的哲學性自殺:在繼續肉體生命的同時,給生活設置了一個希望,比如傳統的基督教信仰或者是其他帶有神聖色彩的目的,用逃遁的方式來躲避生命的荒誕和人生的無意義感。

業果

業,未造不會遇、已造不失壞,如果是必定的結果,那是否會落入宿命論、決定論?就像蝴蝶效應:一隻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可以導致一個月後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但決定蝴蝶輕拍翅膀的果,又是由過去的事件為因所導致。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的行為,是由過去的所有事件所導致,並不存在變化的可能性,世界時間線只有一條,任何事只能必然發生。

就像牛頓運動定律能算出未來的某時間點的結果,如果宇宙定律真的被找出來,那也就表示未來是決定的、可計算的,那可能得出:

  1. 宇宙是真實的,未來像劇本一樣是固定的,人沒有意識
  2. 宇宙是虛擬的、可計算的,人有意識的可能

例如如果大數據預測準確率達到九成,那有可能:

  1. 沒有達到十成是因為數據資料給的不夠多,如果不只透過網路紀錄資料,還加上身體每天接受到的資料紀錄分析,如能達成必然一致的預測結果時,人則是機械性的、無意識的。
  2. 其餘一成是意識參與而造成的預測偏移。

理路

理論不一定等於現實,例如集合學裡的理髮師悖論,但也可能理論推導出的結果可能是現實,例如1+2+....+∞=-1/12

唯識、中觀問難


  • 每個人看一瓶水都是不同的,那是代表有很多瓶水嗎?
    以這問題,提問者已預設「其他人」不是由習氣產生,也就是推論到最後,宇宙其實可能只有一個人,其他人是由習氣所產生,就像其他所有人、事、物都只是電影影像,只有一個人在看,並自言自語以為能跟影像互動,雖然唯識應該不承認此觀點,但也不能排除這觀點的可能性。


  • 夢中殺人算犯戒嗎?
    以這問題,提問者已預設現實不是夢境,如果在夢中殺人,那在夢中的確犯戒,醒來回到現實則不算,但怎麼確認現實不是另一層夢境呢?


  • 名言有,勝義無。以中觀應成而言,承認世俗一切存在,但在勝義中無自性,有點像網頁上看得到圖片,但切到網頁原始碼則只能看到程式語言,看不到圖片,雖然以這個觀點可以接近最自洽的解釋佛經,但下部宗也會認為加上簡別是超譯佛經,而其他派也會有「柱子不以柱子空,而以其上實成空。」的問難。


存而不論


節錄國家教育研究院

「存而不論」,意即對一切可疑之事予以擱置,存而不論,不作判斷。

現象學的存而不論其步驟如下:

  1. 擱置自然態度,將自然態度所設定的自然世界,即在我面前立即呈顯的外在世界,以及我的意識均予以擱置,放入括弧。
  2. 中止判斷,對一切存在於時空之中的事實存有既不加以否定,也不作任何判斷。
  3. 排除自然之知;既然中止對自然世界的判斷,也就不再接受任何自然科學之知,只能將這些知識放入括弧。
  4. 轉而採取現象學態度,一面澄清自我意識,一面直觀事物本質。此時在排除經驗因素後剩餘不可再排除的純粹意識或意識在其自身,即所謂現象學的殘留。

很多事情,如果問到「法爾如是」,也就是預設值為何是預設時,懷疑預設本身,雖然重要,但從另一層面而言也不重要,例如認為感知的一切為真,但感知所使用的感官本身會有問題嗎?狗眼、人眼、昆蟲複眼中哪個感知是客觀的?最終沒有絕對客觀只有相對客觀,但對可以看、可以使用眼睛而言並不重要,或許佛法理論的探討雖重要,但在佛法有用的層面而言則不重要,也許輪迴只是讓人活下去的幌子,涅槃只是讓人產生目標意義的動力,也不能排除這可能性,引個語錄作為總結。

「懷疑所有事和相信所有事是兩個同樣方便的解答,兩者都免除了反思的必要。」—亨利·龐加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如梦如幻-avatar-img
2022/10/06
我現在想的是作為個人來講,我們甚至可以暫時忽略客觀。 (我覺得和您的想法有點相像)從我個人理解的唯識來講,從我理解的比較錯誤的角度,所有的一切都只是我的意識,至少對於我來說是。那我現在主要的關係我自己的感受。所有的所謂的外境,對於我來說只是輸入,那我的意識可以以自己的方式來解釋它,至少解釋成不苦的。不過這個說來容易,為了成就它,我就要學習佛法。不過佛法從理論上來講,很難,很難。不過先利用我能理解,覺得有道理的,其它的可以作為一種學習,就像學習一些其它的科學知識一樣,反正都是花時間。至少暫時的一種相信理解了佛法就能不再有任何的煩惱。這也算是我有暇滿了。 談到勝義,我一直是左右搖擺。因為我自性無所以不要貪,但是因為我名言有,所以要好好修行,以求解脫。那兩者的區別是什麼呢?我理解的理論就是我在執我的時候是以錯誤的方式執我,認為我有自性,但是因為我的貪嗔癡基本是瞬間生起,我觀察不到自己如何執我。所以我慢慢嘗試觀察自己的意識,也當成學了科學知識後觀察現實吧。當然這些機制都是世間運作的機制,即使從佛法來講,這些都是世俗諦,只是名言存在的。我只關心自己的感受,活在這個世間,就算AB是同家公司生產的我也不去管它了。 我有時候說佛法不是宗教,是科學。但是每個人都有解釋它的方法。比如有人閉關磕頭,讀經,抄經,但是對我來說就是希望自己能夠理解或者證明它說的就是事實,客觀,從而實踐這個理論,幫助自己和身邊的人。所以,就像您講的,大家都口頭上說的尊者就是觀音,宗大師已經成佛,上師就是佛,我會附和著說是是是,但是我不敢說我有多麼相信。就像我看帕繃喀大師的照片,不帥啊,身材也不好啊。甚至佛是真的存在麼,或者是大家說的方式存在麼?
子非魚-avatar-img
發文者
2022/10/08
記得有句話是當你「知道」,就不用「相信」,因為不知道才需要相信,知道與相信無法同時存在,當知道上帝存在,就不需相信上帝存在,當然一開始沒有能力知道時,現象學會將那個部分擱置、懸而不論,再從旁邊的碎片去還原它、驗證它,就像1+1=2國小生就會,但證明1+1=2則要到大學才可能學到,而佛法認為輪迴理所當然,但要證明輪迴要學到釋量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HBdfDQMGdw 您說的跟法師的想法接近,因為佛法的隱蔽分是合理且實踐後得到許多利益,所以相信佛沒有騙人的理由,所以相信佛法的極隱蔽分為真,但當選擇「相信」時,也代表放棄「知道」。 其實如果您仔細思考,佛法中說的「善」並不是「社會價值觀的善」,「慈悲」並不是從「慾望出發的慈悲」,可以思考不以「煩惱」為基礎的善與慈悲是什麼狀態?可能會讓人覺得冷血,記得有本書叫冷血救世,熱血救世叫英雄,冷血救世叫聖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道與輪迴都是律則,就像社會上發生殺人案,以社會角度會同情被害者,希望加害者得到懲罰。但如果發生在自然界,狼殺了羊,我們也只會認為正常法則,但其實這兩者都只是尊崇法則,殺人、被殺都是各自業果所成,人認為有辦法介入,但其實介入本身也是業果法則。 這種業果必然發生的觀點,也是佛法修心逆來順受的基礎,像尊者被迫逃至印度、人民被殺害,尊者也認為這是業果使然,並且認為是因為敵人心中的煩惱炙熱,才造成殺業,反而需憐憫敵人被煩惱所苦。當然尊者常說慈悲與智慧,內在要有慈悲,外在要有智慧,因為業果是必然的,所以內在能保持波瀾不驚、不貪愛親人、不瞋恨敵人、保持慈悲,但外在需運用智慧,如當沒能力捨頭目腦髓時,要避免對方犯下殺戒,這些內容一開始會與一般人認為的佛法起衝突,但仔細思考後會發現為何會說佛法是(以社會價值觀而言冷血的)利劍。 修心是由思辨得出論證沒錯,但在社會層面,如果將思辨與修心混為一談,就會得到您所述的問題,遇到強姦犯時,應該制止?還是拍手?還是認為業果使然?還是要對加害者產生悲心?所反射的行為是出於貪嗔嗎?有沒有可能內心平靜而外在又能做出適合的動作呢?如果單純相信入行論的修心指南,您會富有「正義感」嗎?正義感是出於煩惱、貪嗔嗎?在另一個時代或國家,您認為的正義、善的標準是絕對的嗎?戰爭是正義、是善嗎?
如梦如幻-avatar-img
2022/10/05
關於意識,我就用我來代表我的意識。我有可能生活在我的夢裡,有可能生活在梵天的夢裡,有可能生活在《Matrix》這樣的世界,也有可能只是一個A.I.軟體。但是我自己確確實實的感受到痛苦和快樂,有希望斷除痛苦得到快樂的想法。如果我自己在玩電腦遊戲,我看到自己的角色或者N.P.C受苦和快樂的時候除了電腦上的數字或者圖像、音樂我自己沒有什麼實在的感受。 意識存在嗎?要看對存在的定義是什麼。如果我只是個A.I.軟體,有的人會說我存在,有的人會認為我不存在。如果我只是生活在梵天的夢裡,梵天夢的時候會說我存在,但他醒來會說我不存在。但是對我自己來說我存在,因為我感受到了苦樂,雖然電腦關了的時候或者梵天醒來我就不存在了。但是因為我不存在了,存在不存在對我來說沒有任何意義了。 不去談佛法可以證明這個世界實際是什麼樣子,我的意識去追求離苦得樂對我自己來說是正常的追求。但是我這個想法也許只是這個世界運行方式的一部分,也許這個世界的運行方式是我不可能解脫,或者說永遠的離苦得樂。也許像您說的,如果按照某些科學來講,意識只是大腦的功能,那也許自殺就是離苦得樂,至少是完全沒有痛苦了。 我自己沒有能力去觀察動物有沒有意識,現在的科學雖然說可以觀察腦電波,但那個等於意識麼?但是從我觀察一些動物來看,比如狗也會痛苦、快樂,所以我覺得他們有意識。對我來說更低等一點的動物就更難判斷。同時單細胞生物有嗎?我不知道。甚至說受精卵有意識嗎,我也不知道。雖然從佛法來講,我應該說他們有意識。但是我只能口頭說說他們有,但是我心裡有多大的信心認為他們有,我基本還是沒有太大信心的。 我覺得您這篇文章非常的好。我也願意和您討論很多您這篇文章裡提到的問題。先和您聊這一點,後面如果您願意的話我們再討論其它的。
子非魚-avatar-img
發文者
2022/10/06
就如佛法分為世俗諦與勝義諦,也可分成主觀與客觀,主觀上我們認為自己存在、有意識、有情感、有外境,但從客觀角度而言這一切都變成問號,人只能從多數人認為來相信有種相對客觀,但摸不著絕對客觀,再者怎麼能肯定多數人是存在的? 有時以探求勝義的角度,也會感到只是文人墨客的學術研討,對於只能煩惱下一餐的人而言一點都不重要,有時對生物的求生欲感到驚訝,那是種俱生我執嗎?以小乘而言,追求的是無餘涅槃、死無後有、脫離輪迴,其實他們應該是嚮往死亡的,只是被輪迴綁住了,但有趣的是輪迴的觀念反而讓他們陷入輪迴。就如黑鏡〈一千五百萬個積點〉,想要打破體制也只是體制中的一種運作機制,就像我不選擇A,而改選B,但其實AB是同家公司生產,選擇出世而不入世,說不定都只是世間運作的機制,以為出世能脫離世間機制,其實也只是世間機制的一種。 與其如此,不如回歸世俗層面,以主觀的角度來藉由從勝義層面獲得的資訊,試驗是否能作用於主觀的感受,佛法修行可分為調伏與斷除,在主觀、世俗的層面,調幅煩惱是有感的、有前人可循的,但斷除煩惱有在世的阿羅漢可循嗎?基本上佛位都是逝世後封的,死無對證,但又不願放棄這可能性,可是退一步,或許找不到才是找到,沒有抵達才是追尋,斷除只是讓人不斷調伏的誘因,調伏後反而要捨棄斷除,只有思辨經論能成道嗎?目不識丁的乞丐沒有機會嗎?當然以藏傳角度會認為乞丐能成道是因為累世已將經論修完,理由雖然充分,但每次歸咎於示現,有時就像其他宗教視殺死異教徒是上帝的憐憫,為何殺人、為何感恩,都是因為上帝的憐憫。 佛法認為八暇十滿是極為稀有,也就是有閑暇才能在這討論、修行。而佛法調伏煩惱,我將它引伸為「欲望管理」,畢竟活在社會上,並無法像出家一樣專修,入世修行,只能衡量、管理煩惱、欲望、貪嗔癡,但這不一定比出世清修慢,只是難度也高。
avatar-img
子非魚的沙龍
116會員
506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子非魚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5/02
新文章將轉移至馬特市,新專題暫定為《不焦慮的簡樸生活》,開啟下個階段,歡迎移駕:子非魚 Matters。
Thumbnail
2023/05/02
新文章將轉移至馬特市,新專題暫定為《不焦慮的簡樸生活》,開啟下個階段,歡迎移駕:子非魚 Matters。
Thumbnail
2023/03/14
有時候在想,所謂的修行、療癒、哲思等,是否只是中產階級的庸人自擾?對於無產階級而言,只能煩惱下一餐在哪裡,快樂對於無產階級而言似乎簡單許多,說的現實點,所謂的修行、療癒、哲思等,是否只是中產階級吃飽太閒的精神自慰?對無產階級而言吃不飽、穿不暖都成問題,哪有時間思考。
Thumbnail
2023/03/14
有時候在想,所謂的修行、療癒、哲思等,是否只是中產階級的庸人自擾?對於無產階級而言,只能煩惱下一餐在哪裡,快樂對於無產階級而言似乎簡單許多,說的現實點,所謂的修行、療癒、哲思等,是否只是中產階級吃飽太閒的精神自慰?對無產階級而言吃不飽、穿不暖都成問題,哪有時間思考。
Thumbnail
2023/03/14
朋友說最近被推薦一書《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在推薦文留言中又找到另一書《斷食善終——送母遠行,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題》,雖然還沒看,但原來以前思考的「是否能主動選擇死亡」已有前人分享經驗。
Thumbnail
2023/03/14
朋友說最近被推薦一書《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在推薦文留言中又找到另一書《斷食善終——送母遠行,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題》,雖然還沒看,但原來以前思考的「是否能主動選擇死亡」已有前人分享經驗。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佛陀不廢話是一本由諾亞.羅舍塔所著,楓樹林出版社於2022年出版之極簡佛法入門問答書。   這是一部很適合輕鬆閱讀的佛教入門書,是西方作者所述,因此在語調與論述上並沒有想像中以華人視角在處理牽涉宗教思想時會出現的道德勸說。而是用非常理性的將佛陀的思想以學派的理論介紹方式傳達給讀者。
Thumbnail
佛陀不廢話是一本由諾亞.羅舍塔所著,楓樹林出版社於2022年出版之極簡佛法入門問答書。   這是一部很適合輕鬆閱讀的佛教入門書,是西方作者所述,因此在語調與論述上並沒有想像中以華人視角在處理牽涉宗教思想時會出現的道德勸說。而是用非常理性的將佛陀的思想以學派的理論介紹方式傳達給讀者。
Thumbnail
「懷疑所有事和相信所有事是兩個同樣方便的解答,兩者都免除了反思的必要。」—亨利·龐加萊
Thumbnail
「懷疑所有事和相信所有事是兩個同樣方便的解答,兩者都免除了反思的必要。」—亨利·龐加萊
Thumbnail
什麼是真正的佛法?要如何薰學?有甚麼成就?若您到今天仍然求知若渴、虛懷若谷,且學佛的動機單純而端正,對佛教法義能如理作意的思維,確定之後,才坦然信受、依教奉行,並樂於隨時與人對談、求證、切磋,那麼,您可以是佛法上很好的同修道友!
Thumbnail
什麼是真正的佛法?要如何薰學?有甚麼成就?若您到今天仍然求知若渴、虛懷若谷,且學佛的動機單純而端正,對佛教法義能如理作意的思維,確定之後,才坦然信受、依教奉行,並樂於隨時與人對談、求證、切磋,那麼,您可以是佛法上很好的同修道友!
Thumbnail
如何安住身心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下面我們來分別學習這八個「覺」的內容。 第一、無常無我覺,這說到正見。 就像一輛車子,它可以開到任何地方,但如果方向錯誤,則開得越快,離目標越遠。車子本身並沒有對錯,對錯在於司機的認知。
Thumbnail
如何安住身心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下面我們來分別學習這八個「覺」的內容。 第一、無常無我覺,這說到正見。 就像一輛車子,它可以開到任何地方,但如果方向錯誤,則開得越快,離目標越遠。車子本身並沒有對錯,對錯在於司機的認知。
Thumbnail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如是發心,名之為圓! 我們看下一段的偏跟圓,這兩個都是大乘,請合掌: 所修的功德念念執著不忘,我執法執也是沒有消除,如是發心,名之為偏。 業力,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就這樣子而已了。
Thumbnail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如是發心,名之為圓! 我們看下一段的偏跟圓,這兩個都是大乘,請合掌: 所修的功德念念執著不忘,我執法執也是沒有消除,如是發心,名之為偏。 業力,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就這樣子而已了。
Thumbnail
以佛教的觀點,這個所謂的「我」以至世間的一切歸根究柢都是「因緣所生」,這表示個人對意義和自我實現的追求,是無法離開全人類、社會和自然的改善而獲得的。這就是「人間」的人本主義,也是體認「淨土就在人間」的一種表述。
Thumbnail
以佛教的觀點,這個所謂的「我」以至世間的一切歸根究柢都是「因緣所生」,這表示個人對意義和自我實現的追求,是無法離開全人類、社會和自然的改善而獲得的。這就是「人間」的人本主義,也是體認「淨土就在人間」的一種表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