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正信的佛教【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 正信的佛教是什麼?
    事實上,佛教的本質,並沒有正信和迷信的分別,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內容,到處都是一樣。佛教是從大覺的佛陀-釋迦世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來,那是充滿了智慧、充滿了仁慈、充滿了光明、清涼、安慰的一種言教,根據這種言教的信仰而建立的教團形態,便是佛教。
    三個條件:永久性、普遍性、必然性。過去一向如此,現在到處如此,未來必將如此。
  • 宇宙和生命是從哪裡來的?
    佛教相信:構成宇宙的元素其自性是空的,構成生命的元素其自性也是空的,唯有空性才是永恆不變的真理。所謂永恆,就是沒有開始也沒有終結;本來如此,就是宇宙和生命的實際狀況。
    生命在地球上的最初出現,佛教相信是由變化而來。
    地球形成之後最初的人類,是從色界第六天的光音天而來,他們是飛空而來的,那是由於他們的墮落,貪愛了地球上的一種天然食物,吃了之後,身體粗重不能飛行了,就在地上安居下來。實際上,那也是出於他們的業報所致,天福享盡之時,必須來地上隨業受報。
  • 菩薩怎麼講?
    全譯是菩提(覺)薩埵(有情)。
    菩薩是信佛學佛之後發願自度度人乃至捨己救人的人。
    上求佛道而自己解脫生死,下化無量眾生而同離生死苦海。
    四弘誓願:眾生無便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從最初發心發願,直到成佛為止,都可稱為菩薩。
    菩提瓔珞本業經:普薩共分五十二階位,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覺(即將成佛)、妙覺(佛)。
  • 什麼叫做大乘和小乘?
    在佛的時代,並沒有分什麼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昧的,只是由於說法的對象不同,所說的內容和境界也有不同罷了。
    對根器淺薄的:說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稱為人天乘。
    對厭世觀念很濃的:說解脫生死的方法,聲聞的小乘。
    根器深厚而有悲願化世的:菩薩的大乘。
  • 佛法共分五乘:
    上品五戒十善:生
    中品五戒十善:生
    聽法修行解脫生死:聲聞乘。
    無師自覺而解脫生死:綜合聲聞獨覺,解脫道。
    解脫道和人天道綜合:菩薩道。
  • 佛滅度之後的印度佛教
    第一時期:佛滅後三、四百年階段,上座部佛教。以今日的錫蘭為代表。
    第二時期:佛滅後三、四百年到五、六百年階段,開出了大乘顯教。以今日的中、日等地為代表。
    第三時期:佛滅後九百或一千年階段,開出了大乘密教。西藏為代表。
  • 佛教的基本教理是什麼?
    緣生,因緣所生,由於各種關係的結合而產生各種的現象。
    宇宙的萬事萬物都是緣生緣滅的,都是變化無常的。既然不是永恆實在的,就證明是一切皆空(不實在)的,所以佛教稱此道理為「緣生性空」。
    著重於本質的分析透視,從而警惕人是生存在幻妄的境界中。
    不做一切幻境的奴才,而得自由自在,那就是一種解脫生死的功夫。不受外在的境界所轉,他就可以不造生死之業而能解脫生死之業。
  • 佛教為什麼要信仰三寶?
    佛教看佛陀,如同學生看老師,老師能教學生,能使學生改變氣質、充實知能、修養身心,卻不能代為學習,也不能代替升學。因此佛教的信仰是存理性的,也是存倫理的。佛不能代人解脫,法能夠使人解脫。
  • 佛教相信閻王嗎?
    佛教相信唯識所現,閻王和獄卒均是由各個地獄眾生的業力所感。
  • 佛教相信超度亡靈的功用嗎?
    相信。不過,超度的功用,也有一定的限度。修善的主要時間是在各人的生前。
    超度工作的主體不是僧尼,而是亡者的家屬。僧尼是為佛法的住世及化世而設,不是專為超度亡靈而設。
    佛教相信:福業大的人,死後生六欲天。定業身的人,死後生禪定天。罪業特重的人,死後墮地獄。一般人,死了以後尚有四十九日的緩衝期間,等待業緣的成熟,再決定輪迴的方向。過了四十九天之後,已經隨著亡者自己的業力而去投生。
raw-image


書名:正信的佛教

作者:聖嚴法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龎演向的沙龍
15會員
63內容數
龎演向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7/08
牧牛人所代表的是修行者,但不是指一般意義下的整個人,而是指「內在要修行的自我」。 牛代表的是「心和新的活動」,它是修行者要面對的主要對象。
Thumbnail
2021/07/08
牧牛人所代表的是修行者,但不是指一般意義下的整個人,而是指「內在要修行的自我」。 牛代表的是「心和新的活動」,它是修行者要面對的主要對象。
Thumbnail
2021/06/28
舉止像個禪師或談論何謂禪師是很容易的,但要真正成為禪師卻相當困難。
Thumbnail
2021/06/28
舉止像個禪師或談論何謂禪師是很容易的,但要真正成為禪師卻相當困難。
Thumbnail
2021/06/19
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 六祖壇經告誡修行者,絕不可以把修行的前導步驟誤當成禪本身,只在有需要的時候才可以使用它們。某個意義下,一個人愈投入於這些前導步驟,離禪的真正精神就愈遠。
Thumbnail
2021/06/19
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 六祖壇經告誡修行者,絕不可以把修行的前導步驟誤當成禪本身,只在有需要的時候才可以使用它們。某個意義下,一個人愈投入於這些前導步驟,離禪的真正精神就愈遠。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許多優美又深具智慧的禪語從唐朝開始就大量融入我們的文化,至宋朝甚至影響了無數大儒者形成理學。能讓漢唐宋朝許多聰慧絕頂的學者讚嘆研究,讓唐玄奘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穿越荒漠峻嶺三千多公里到天竺留學,十六年後帶回來的,到底是甚麼樣的智慧經典呢?
Thumbnail
許多優美又深具智慧的禪語從唐朝開始就大量融入我們的文化,至宋朝甚至影響了無數大儒者形成理學。能讓漢唐宋朝許多聰慧絕頂的學者讚嘆研究,讓唐玄奘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穿越荒漠峻嶺三千多公里到天竺留學,十六年後帶回來的,到底是甚麼樣的智慧經典呢?
Thumbnail
以佛教的觀點,這個所謂的「我」以至世間的一切歸根究柢都是「因緣所生」,這表示個人對意義和自我實現的追求,是無法離開全人類、社會和自然的改善而獲得的。這就是「人間」的人本主義,也是體認「淨土就在人間」的一種表述。
Thumbnail
以佛教的觀點,這個所謂的「我」以至世間的一切歸根究柢都是「因緣所生」,這表示個人對意義和自我實現的追求,是無法離開全人類、社會和自然的改善而獲得的。這就是「人間」的人本主義,也是體認「淨土就在人間」的一種表述。
Thumbnail
事實上,佛教的本質,並沒有正信和迷信的分別,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內容,到處都是一樣。佛教是從大覺的佛陀-釋迦世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來,那是充滿了智慧、充滿了仁慈、充滿了光明、清涼、安慰的一種言教,根據這種言教的信仰而建立的教團形態,便是佛教。
Thumbnail
事實上,佛教的本質,並沒有正信和迷信的分別,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內容,到處都是一樣。佛教是從大覺的佛陀-釋迦世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來,那是充滿了智慧、充滿了仁慈、充滿了光明、清涼、安慰的一種言教,根據這種言教的信仰而建立的教團形態,便是佛教。
Thumbnail
假如有人,不論僧俗、不論佛教徒或外道徒眾,自稱是佛菩薩的化身,他若不是想以大妄語來博取利養、恭敬、妄自尊大的名位,就是鬼神、外魔附身、顯異惑眾。表面看,他們是行道救人,事實上是惑亂人心,鼓勵社會大眾不從事實際的努力,只求倖致的福佑。
Thumbnail
假如有人,不論僧俗、不論佛教徒或外道徒眾,自稱是佛菩薩的化身,他若不是想以大妄語來博取利養、恭敬、妄自尊大的名位,就是鬼神、外魔附身、顯異惑眾。表面看,他們是行道救人,事實上是惑亂人心,鼓勵社會大眾不從事實際的努力,只求倖致的福佑。
Thumbnail
以人天善法做基礎,發大菩提心,永無止境地為他人的利益而努力,不求回饋地為眾生服務、貢獻,這是自覺覺他,大乘菩薩行的層次,菩薩的最高層次便是佛,是以上述的四個層次為基礎而達到空、無相、無願的境界。
Thumbnail
以人天善法做基礎,發大菩提心,永無止境地為他人的利益而努力,不求回饋地為眾生服務、貢獻,這是自覺覺他,大乘菩薩行的層次,菩薩的最高層次便是佛,是以上述的四個層次為基礎而達到空、無相、無願的境界。
Thumbnail
從因果的觀念來說,佛教是鼓勵我們積極向上的; 從因緣的觀念來說,佛教是主張放棄我見的。
Thumbnail
從因果的觀念來說,佛教是鼓勵我們積極向上的; 從因緣的觀念來說,佛教是主張放棄我見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