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nal Study for “Bathers at Asnières”, 1883, Georges Seurat -
Musik ist die einzige Sprache, in der man nicht lügen kann.
音樂是唯一無法騙人的語種。
- 小提琴家曼紐因 (Yehudi Menuhin)
從中世紀到法國大革命,音樂一直是我們文化生活的基石,瞭解音樂是通識教育的一部分。如今,音樂已成為點綴,以填補空曠的夜晚,觀看歌劇或音樂會,創造公共慶祝活動,或使用廣播驅趕或恢復家庭的寂靜。因此出現了一個非常矛盾的情形,如今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擁有更多的音樂 - 幾乎不曾停過 - 但這對我們的生活似乎沒有任何意義:它就是一個精美的小裝飾品!
即使像金字塔如此有能量的建築,也已成為人類文明的過去式
大部分人認為,與過去相比,事物有著截然不同地重要性。歷史上,人類耗費了巨大力氣和痛苦來建造寺廟和穹頂,在便捷的機器上卻花費很少心力。對我們這個時代的人來說:汽車和飛機遠比小提琴更重要、更有價值,電路板也比交響樂來得更加舉足輕重多了。我們支付所有極其昂貴的代價,換來自認為舒適更有活力的玩意兒;無庸置疑,我們為了光纖而放棄生活地織度與維度 —— 我們曾經失去便利性,但再也不會回去了。
〈如同時代的變化無常〉
在過去兩個世紀裏,音樂的含義發生了全面性地變化,且變化的速度越來越快。隨著音樂的發展,改變了人們對當代音樂的態度,實際上也改變了整個藝術觀:只要音樂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就僅能來自於當下。
音樂改變了人們 —— 而聽眾,也改變了音樂家。它必須一次又一次地被創造,就像人們必須一次又一次地建造新的房子,重複新的生活管道,新的靈性。這樣一來,古老的音樂,即過去幾代人的音樂,就不能再被理解和使用了;剩下的只是人們偶爾會欽佩前人高超的藝術技巧。
音樂是無法形容的,活生生的語言,
只有生在同時代的人們才能被完全地相互理解。
〈 為何當代藝術不被接受? 〉
自從音樂不再是我們生活的重心,這一切都改變了; 作為一件裝飾品,首先:音樂至少應該是“美麗的”。它不能打擾我們,它不能嚇唬我們。當代音樂卻不能滿足這個要求,因為它就像任何藝術一樣,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精神層面。但是,誠實、無情地審視我們的精神狀況,不可能僅是美麗的物品,它一定會打亂我們生活。因此,出現了一個衝突的情况:人們離開了當代藝術,因為當代藝術很擾亂我們,或者必須擾亂我們。但大家不想為此爭論,只想要“美麗” 從灰暗的日常中復甦。於是藝術,尤其是音樂,變成了一種裝錶,人們轉向了追求歷史藝術,即古老的音樂:在這裡,人們發現了自身所追求的美與和諧。
- The Face of War,1994, Salvador Dalí -
比當代更早一點的現代藝術,已經讓您感到不舒服了,對嗎?
〈僅存的美感?〉
在我看來,這種對舊音樂的依戀 ( 指的是任何不屬於我們這一代人創造的音樂 ) ,都只能透過一系列公開的誤導來操作。事實上,如此“優美”的音樂從未存在過。美僅是一種音樂的組成部分,惟有當我們超越其它的音樂成分,並且再次忽略它們時,才能使【美】成為決定性的標準。也只有當我們再也不用去瞭解音樂本體,或者再也不能夠去理解它的時候,我們才有機會還原成屬於它藍本中對美的想像,使它變得平整光滑。
就如同音樂:屬於日常生活中一件美好的裝飾品,人們允許舊時代地音樂演奏 - 由於我們不能再更多理解舊時代的音樂本身了,否則,我們就不能把它簡化成美學和圓滑的音符。
- 本文節錄自:《音樂作為聲音演說》,《Musik als Klangrede》, N. Harnoncourt, ISBN-3761810989
-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別忘了在下方點擊 5 次拍手,對我來說是很大的鼓勵喔!! 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