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的美麗
貝多芬在其第五號交響曲的首樂章起頭,用了低音喇叭能夠表現的強烈四個音符一組敲擊式震動旋律,詮釋這個交響曲主題「命運」,一般人解釋成「命運來敲你的心門了」。敲擊物體,產生音響,是人類對音樂起使的形式。為什麼要有語言之外的聲音呢?是否原始部落在製作石鏃時,敲擊過程發現了聲音的力量?房龍在其《人類的故事》中提到古代敲擊樹幹,除了傳遞訊息,也兼有表達心情的意義(或許信息就是心情),是最早的音樂。中國古代樂器的罄、編鐘等,是音樂演奏重要部分。敲擊,是人類心跳的律動呈現,中國古代音樂理論強樂由心生,當人從心跳的生理頻率,轉到表現思想的心理頻率,就是將那創造心思意念之主的真善美,藉著「音」(聲)、「樂」(頻率、旋律),表現出來。音樂,是一種語言表達的方式,是一種創意思緒的呈現,也是天籟人心的傳達管道。透過音樂的聆聽,讓我們有機會天人合一。
從西方音樂發源的教會音樂這視角而言,如果音樂不能讓人領會到神聖之美,就浪費了人創作音樂的天賦。當代音樂創作,多是以人本角度,發揮個人的創意及創新,將個人的思緒灑露出來,「並不發明神在信上所立的章程」(提摩太前書1:4)。間或有些「空靈歌曲」會使人想到心靈層面,但仍限於人世的範圍,無法看到創造之主的美善。近來台灣教會界開始流傳一首詩歌《所有美善力量》,這是德國年輕的神學家兼牧師潘霍華所作詞的一首詩歌。潘霍華為實踐基督信仰而殉道於德國希特勒統治下的監獄,這首詩歌做於他被處死前數月。詩詞透過德國近代聖樂作曲家席格弗來德‧費茲所譜的曲,感動許多基督徒。這首詩歌使人看到作詞者與自己在世間所遭遇的苦難與困頓,各有不同難以勝過世界的難處,但透過上帝賜予的美善力量,在新的一天、新的一年,上帝必與我們每個信靠他的人共同走過,前路充滿希望。費茲的歌曲,帶著德國人規矩沉穩旋律的性格,亦是表達了人們在步向天路歷程時,有上帝一步一步的帶領,最終會見到上帝的榮美。
音樂表現百百種,古今中外世界各地,都有其傳統與創新的音樂,不論聲樂與器樂,可悅人身心者不少,但也有許多音樂是損傷人心的。有人因為教會的聖詩感動而接受基督信仰,可見聖詩是見證上帝榮美的一種音樂形式。如果音樂能帶給我們體驗上帝創造大自然之美,讚嘆上帝實在美好,這就是人們應該聽到的音樂。如前所述,葛利果聖歌迄今,古典能流傳下來,為見證上帝的音樂,都是讓我們能見到音樂之美。有機會,就讓我們了解聆聽一下「古道」上的音樂,從而讓我們的耳朵及心靈得到安歇。
(刊登於《每日活水》月刊2018年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