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擺脫催淚彈和防暴的困難之處——警民缺乏互信,還有黃藍對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raw-image

在香港,2019年6月12日的第一顆催淚彈,原本是警方為了先發制人,盡早驅散佔領夏愨道的示威者,避免佔領運動重演。這顆催淚彈卻從此激起了民憤,引發持續大半年的示威甚至騷亂,槍林彈雨。自2019年6月9日至12月9日為止,香港警方共發了16,000 枚催淚彈

近日蔓延全美國的示威騷亂,我們再次看見防暴警察進場、催淚彈橫飛的畫面,警察控制人群的手法再惹爭議。

警方和示威者的互動一向是一門非常難以研究的課題,但至少過去半世紀的研究均指出,警方以更大程度的武力應對示威——例如從一開始便穿著防暴裝備或使用催淚彈——對緩和事態的作用很小,甚至往往適得其反。既然我們都知道這些都不管用,為甚麼催淚彈、橡膠子彈、布袋彈、防暴裝備等強硬的人群管制手法仍然在各地廣泛使用?

關注美國刑事司法的非牟利團體 The Marshall Project 近日撰文 "Why So Many Police Are Handling the Protests Wrong",正正探討這個問題。

圖片來源:New York Times

圖片來源:New York Times

過去五十年的研究發現,使用強硬的人群管制手法往往會刺激群眾的情緒。

「這是最原始的反應。腎上腺素開始湧上心頭,整個環境的溫度正在上升,而你就會想再進一步。但是,但我們作為專業人員須要知道的是,有時候如果我們(警員)再進一步,同時也會迫使他們(示威者)往前走一步。」 - Scott Thomson, former chief of police in Camden, New Jersey

也許執法的前線警員都知道這個道理,但實際操作往往更為複雜。有一些示威活動是自上而下、有高度組織性的,但有一些就如在過去一周發生在美國的示威一樣,是在沒有大台組織下偶然發生的。再者,在同一場運動中,示威形式在不同位置也有所不同。就如在29日巴爾的摩市 (Baltimore) 的示威中,有一位警長對著群眾宣讀警暴受害者的名字,安撫了群眾的情緒;但另一邊廂,防暴警員卻在市政廳外向對警員投擲玻璃樽的示威者施放催淚彈

早於於1967年至1970年間,美國曾成立了三個聯邦委員會研究應對暴力示威。三個委員會均得出一個結論:使用武器、催淚煙、大規模拘捕等手法控制示威人群往往會適得其反,甚至會激發這些手段正正想避免的暴力示威。

然而曾經是肯頓市警察首長的 Scott Thomson 卻指出,要做好人群管制,並不是臨場執法時依足指引,使用適當的手段,就能處理好示威這麼簡單。更為關鍵的,始終是警民之間長久以來所建立的互信。

但現實永遠是知易行難。避免使用強硬的手段、與民眾建立互信——美國很多警察部門都在80-90年代就這些方面作出嘗試。然而,從近日的示威可見,美國警方再一次回到強硬執法的時代。

圖片來源:Skugal.org

圖片來源:Skugal.org

為甚麼會這樣呢?

當年一個被提倡的人群管理模式叫作「談判管理」模式(negotiated management model),鼓勵警方事先與示威者會面並制定計劃,訂明時間、地點和將會舉辦的活動。

「曾幾何時,劇本是更簡單直接的。警察會與抗議的組織者會面,共同制定基本規則,這將為抗議者提供一個機會,讓他們做他們有權做的事情。」Ronal Serpas, professor of criminology at Loyola University in New Orleans, a former police chief in New Orleans and Nashville

但1999年西雅圖世貿示威,卻成為了轉捩點。示威者違背了協商條件,堵塞街道、破壞窗戶,成功阻止了世貿會議和貿易談判,警方最終以催淚煙和橡膠子彈應對。很多警員事後認為示威者並不可信,並應以更聰明的手段將可能升級的示威扼殺於萌芽。

再者,談判模式也不適用於未經事先組織的示威。而如果示威本身的主題正是警暴,與示威者談判根本不可能。

自此,美國的警察部門回歸強硬,再一次穿上具威嚇性的防暴裝備,和使用具挑釁性、會加劇緊張形勢的人群管制手段。

有沒有其他辦法?

當然,要緩和緊張形勢也有其他策略。柏林大學的研究發現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是與示威者進行具透明度的溝通。透過使用揚聲器,以不同語言甚至親切的地方口音,在溫和的語調下告訴示威者警方執法的消息,警察與示威者能夠增加互信和化解潛在緊張的局勢。「Madison 模式」(Madison Model) 也持相似的看法,通過派遣警員與示威者傾談,了解他們為何要發起示威,聆聽他們的訴求,嘗試表現出同理心,這些都能增加警民之間的互信。

然而,也有受訪警員不同意 Madison 模式,甚至認為使用此模式應對進取的示威者只會提振他們的士氣,讓他們更肆無忌憚。同時,Madison 模式面對的另一個問題,是如何確保警員執勤時的安全。這再一次返回信任的問題:如果警員不是一開始就穿上防暴裝備,也許示威者就不會感到被威嚇,雙方也不會那麼劍拔弩張;但同時,警員也擔心如果不穿上防暴裝備,這只會讓示威者乘勢進擊。

文章最後也提到,有時候難以改變的是整個警察文化。警察文化是不能靠修改執法準則或者更換首長改變的,以新澤西肯頓市為例,整個警察部門最終被解散重組。

香港,2019年6月12日。圖片來源:香港01

香港,2019年6月12日。圖片來源:香港01

再看香港

1997年由臨時立法會通過、至今沿用23年的「不反對通知書」遊行集會通知制度,明顯地帶有「談判管理」模式的色彩。就如文章所述,這個模式一直以來執行上沒有太大爭議,但隨著互聯網普及,社交媒體興起,集會遊行的組織和動員已經不再如從前般依賴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網絡。去中心化的網絡號召,能夠在短時間內動員,而且行動的形式、內容也沒有絕對共識,令近年的示威活動增添了不確定性。警方為了避免潛在的風險,也更易傾向採取更強硬的手法。「談判管理」模式,似乎在去中心化的年代,也不再如從前般有效維持警民信任。

2019年6月12日,香港警察發射催淚彈的決定,印證了多年來的研究結果——強硬的人群管制手法會令局勢升級。更嚴重的後果是,這本來也許只是警隊人群管制手段上的一個選擇,但在傳媒的鏡頭下成為政權暴力打壓人民的體現。大量警隊發射催淚彈的視頻在網上廣傳,令示威者深深感受到所謂「政權暴力」的切膚之痛,最終警民信任破裂:

For many people, tear gas is their first interaction with state violence. It’s the first time they’ve been treated like an insect, usually by police geared up like robocops. That warlike stance is a strong escalatory agent in a protest...But crowd control is often not the point of state violence. Its goal is usually to put people in their place, to “dominate,” as the president has called for. Viewed through that lens, it’s no wonder that tear gas is a tool of choice. Tear gas will enrage, but not deter. It will hurt and maim, but not de-escalate. - The Atlantic, I Can’t Breathe: Braving Tear Gas in a Pandemic

美國的警察部門從改革嘗試,到信任破裂,再回歸強硬,警民衝突的問題暫時看不見曙光。在香港,問題卻遠不止警民信任破裂這麼簡單。市民對警察的取態已為政治化並嵌入了「民主/反中 vs 極權/親中」的對立框架內,對警員執法的理解被視為向極權屈服,而對警暴的批評即被視為支持「抗爭有理」。也許要重建警民互信的前提,正是要先把警暴問題從以上政治敘事框架抽離,但在高度政治化和撕裂的香港社會,可能性又有多大呢?

正要擱筆之時,筆者看到報道指波特蘭市長指示警員除非面對非常嚴峻及即時生命威脅,並且無其他可行辦法,否則不得使用催淚彈驅散示威者,是繼西雅圖和丹佛市後第三個限制或使用催淚彈的城市。

閱讀原文:

  1. The Marshall Project, Why So Many Police Are Handling the Protests Wrong: https://www.themarshallproject.org/2020/06/01/why-so-many-police-are-handling-the-protests-wrong
  2. The Atlantic, I Can't Breathe: Braving Tear Gas in a Pandemic: https://www.theatlantic.com/health/archive/2020/06/i-cant-breathe-using-tear-gas-during-pandemic/612673/?fbclid=IwAR21683-9eFj9UEFHrTS9r2IDG2XBYvW7ikTkHcHP6D4uO2WZfk54Aom6TE

文/秦逸渢

【Telegram 頻道】:https://t.me/civilcritique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清議The Civil Critique的沙龍
27會員
37內容數
緊貼時事脈搏的新聞總匯,每週選出當期備受關注的社會事件和世界大事,深入整合事件背後所涉及的議題,推廣深度閱讀。
2021/01/20
《基本法》內文寫得非常淺白,整本《基本法》亦不超過100頁,一般人也看得懂。但是既然《基本法》那麼重要,香港又有多少人認真看過一次?
Thumbnail
2021/01/20
《基本法》內文寫得非常淺白,整本《基本法》亦不超過100頁,一般人也看得懂。但是既然《基本法》那麼重要,香港又有多少人認真看過一次?
Thumbnail
2020/08/16
在科技競賽的年代,各國難免要處理公民個人自由和私隱與國家安全之間的張力。除了封殺、下架和網絡長城,還有甚麼更好的辦法呢?
Thumbnail
2020/08/16
在科技競賽的年代,各國難免要處理公民個人自由和私隱與國家安全之間的張力。除了封殺、下架和網絡長城,還有甚麼更好的辦法呢?
Thumbnail
2020/08/02
選舉權絕對不單是指「選民能把票投入票箱」這麼簡單,還包括社會在投票前是否有機會選舉進行充分的公共討論等考量。故此,押後選舉的核心問題,不是如何在抗疫與限制公民權利之間取得平衡,而是所拿捏的平衡,是否有利於公民更有效地行使公民權利。
Thumbnail
2020/08/02
選舉權絕對不單是指「選民能把票投入票箱」這麼簡單,還包括社會在投票前是否有機會選舉進行充分的公共討論等考量。故此,押後選舉的核心問題,不是如何在抗疫與限制公民權利之間取得平衡,而是所拿捏的平衡,是否有利於公民更有效地行使公民權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the blowup on Unsplash 當美國人說出「沒錯,這是陰謀時」,我就不假思索想到:「這還真的是個陰謀。」怎麼說?人前人後的那種關係,讓我覺得人心難懂,前後不一的說詞,政治的攻防戰,你我的唇槍舌劍,到處的謠言與抹黑,還有惡意的人身攻擊等等,人心真的很毒辣,什麼事都幹得出來!不只是針對
Thumbnail
the blowup on Unsplash 當美國人說出「沒錯,這是陰謀時」,我就不假思索想到:「這還真的是個陰謀。」怎麼說?人前人後的那種關係,讓我覺得人心難懂,前後不一的說詞,政治的攻防戰,你我的唇槍舌劍,到處的謠言與抹黑,還有惡意的人身攻擊等等,人心真的很毒辣,什麼事都幹得出來!不只是針對
Thumbnail
警方和示威者的互動一向是一門非常難以研究的課題,但至少過去半世紀的研究均指出,警方以更大程度的武力應對示威——例如從一開始便穿著防暴裝備或使用催淚彈——對緩和事態的作用很小,甚至往往適得其反。既然我們都知道這些都不管用,為甚麼催淚彈、橡膠子彈、布袋彈、防暴裝備等強硬的人群管制手法仍然在各地廣泛使用?
Thumbnail
警方和示威者的互動一向是一門非常難以研究的課題,但至少過去半世紀的研究均指出,警方以更大程度的武力應對示威——例如從一開始便穿著防暴裝備或使用催淚彈——對緩和事態的作用很小,甚至往往適得其反。既然我們都知道這些都不管用,為甚麼催淚彈、橡膠子彈、布袋彈、防暴裝備等強硬的人群管制手法仍然在各地廣泛使用?
Thumbnail
法治制度所實現的正義是回溯性的,即只有當犯罪行為發生後,才得以透過司法制度對犯罪人進行制裁。要打從根本處理警暴的問題,必須從警察的執法文化著手,而執法文化背後又反映著社會存在的問題。墮入惡性循環的警民衝突, 已可不能單靠追究個別警員重拾公眾信心。
Thumbnail
法治制度所實現的正義是回溯性的,即只有當犯罪行為發生後,才得以透過司法制度對犯罪人進行制裁。要打從根本處理警暴的問題,必須從警察的執法文化著手,而執法文化背後又反映著社會存在的問題。墮入惡性循環的警民衝突, 已可不能單靠追究個別警員重拾公眾信心。
Thumbnail
當曾任局長的張炳良教授也堅持政府應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實在想不到拖延下去的理由。而從政府的文宣,也有另一值得關注的重點:港府表示是參考了2011年倫敦騷亂的處理手法,才想到「獨立檢討」一著,究竟兩者是否真正可比
Thumbnail
當曾任局長的張炳良教授也堅持政府應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實在想不到拖延下去的理由。而從政府的文宣,也有另一值得關注的重點:港府表示是參考了2011年倫敦騷亂的處理手法,才想到「獨立檢討」一著,究竟兩者是否真正可比
Thumbnail
「香港新中史學社」 2019 #11月14日 今天「#立場新聞」報導:〈#前線記者確診不治之症——#正視催淚彈毒害刻不容緩 〉。筆者讀畢此文後特別感到憂慮, 「#港共黑警」喪心病狂, 這數月來以「#化學武器」到處無差別毒害市民, 現在無可挽回的惡果終於真的出現了。 最近已有很多網民陸續披露自己經常接
Thumbnail
「香港新中史學社」 2019 #11月14日 今天「#立場新聞」報導:〈#前線記者確診不治之症——#正視催淚彈毒害刻不容緩 〉。筆者讀畢此文後特別感到憂慮, 「#港共黑警」喪心病狂, 這數月來以「#化學武器」到處無差別毒害市民, 現在無可挽回的惡果終於真的出現了。 最近已有很多網民陸續披露自己經常接
Thumbnail
這週世界各地似乎都有示威遊行,無論是從香港還是到法國巴黎。10月1日是中共建政70週年的日子,即便如此,對於香港的民眾而言,卻是一種國殤。眼看警民對立的升高,港府決定實施「反蒙面法」來遏阻示威民眾的衝突。而法國巴黎在最近發生了一連串示威遊行的活動,無論是警察、司機還是納稅人都不滿執政當局的作為。
Thumbnail
這週世界各地似乎都有示威遊行,無論是從香港還是到法國巴黎。10月1日是中共建政70週年的日子,即便如此,對於香港的民眾而言,卻是一種國殤。眼看警民對立的升高,港府決定實施「反蒙面法」來遏阻示威民眾的衝突。而法國巴黎在最近發生了一連串示威遊行的活動,無論是警察、司機還是納稅人都不滿執政當局的作為。
Thumbnail
香港警察開槍,中槍的中五生一度命危,除了香港人,臺灣人也相當關注。但國際對事情的看法與標準,並不會把政府對平民開槍這事看得很大:外面的人看,這件事更像是「我們要重新衡量香港,香港已加入動盪國家的行列」。
Thumbnail
香港警察開槍,中槍的中五生一度命危,除了香港人,臺灣人也相當關注。但國際對事情的看法與標準,並不會把政府對平民開槍這事看得很大:外面的人看,這件事更像是「我們要重新衡量香港,香港已加入動盪國家的行列」。
Thumbnail
繼元朗後,北角、荃灣俱發生社團和大陸人襲擊抗爭者的事件,一次是偶發,連續多次就是精心部署,中聯辦已開始動用見不得光的勢力助警平亂,估計警黑合作將成常態,抗爭者要有自衛的準備。 八月五日抗爭遍地開花。雖然如此,抗爭者未有燒車、破壞商店、乘機搶掠,反而警方暴力升級得駭人聽聞。據統計,六月九日至八月四日,
Thumbnail
繼元朗後,北角、荃灣俱發生社團和大陸人襲擊抗爭者的事件,一次是偶發,連續多次就是精心部署,中聯辦已開始動用見不得光的勢力助警平亂,估計警黑合作將成常態,抗爭者要有自衛的準備。 八月五日抗爭遍地開花。雖然如此,抗爭者未有燒車、破壞商店、乘機搶掠,反而警方暴力升級得駭人聽聞。據統計,六月九日至八月四日,
Thumbnail
七月二十八日在香港中環舉行的集會再次演變成為一場大規模的警民衝突。由西環到上環多條街道成為戰場;令香港爆發了小規模的城市巷戰。警方多次發射催淚彈和橡膠子彈試圖試圖驅散示威者,衝突現場可以看出由多名示威市民和記者有流血和不同程度的受傷等情況。
Thumbnail
七月二十八日在香港中環舉行的集會再次演變成為一場大規模的警民衝突。由西環到上環多條街道成為戰場;令香港爆發了小規模的城市巷戰。警方多次發射催淚彈和橡膠子彈試圖試圖驅散示威者,衝突現場可以看出由多名示威市民和記者有流血和不同程度的受傷等情況。
Thumbnail
感謝台灣的朋友,一直默默地關注甚至以行動支持香港。作為在台香港人,真的感到非常窩心。自從6月9日香港百萬人大遊行,台灣人不斷在問:為甚麼?到612警民衝突後,看到香港警察的暴行,除了問號,更有無限的憤怒與無奈。台灣人與香港人,此刻我們都陷入焦慮的漩渦之中。
Thumbnail
感謝台灣的朋友,一直默默地關注甚至以行動支持香港。作為在台香港人,真的感到非常窩心。自從6月9日香港百萬人大遊行,台灣人不斷在問:為甚麼?到612警民衝突後,看到香港警察的暴行,除了問號,更有無限的憤怒與無奈。台灣人與香港人,此刻我們都陷入焦慮的漩渦之中。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