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從地面到天空:再談新創在產業生態中的定位/程天縱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隨著網路深入普及,未來以軌道衛星組成的「天空網」,將不再以取代「地面網」為目標,而是與後者合作、互補,建立網路覆蓋的最後一哩路。然而在未來十年之中,兩者的主從地位將會彼此互換;屆時在這樣的全球無線通訊產業中,台灣的定位又在那裡?

新創並非僅指個人創業,也包含跨國企業的體制內創業、或是大企業支持的體制外創業;差別在於資源的多寡、以及創業啟動的規模大小。
最近看到的新聞:SpaceX在美東時間6月3日晚上9點25分發射獵鷹9號火箭,將第八批(Starlink 7「星鏈計劃」任務)60顆衛星送上太空,使得目前在軌道上運行的星鏈衛星總數達到480個,已經達到高速互聯網最小覆蓋範圍的門檻。
2015年,SpaceX公司執行長Elon Musk宣布星鏈計劃,預定以近地軌道衛星群取代傳統的地面通信設施,來提供覆蓋全球的高速寬頻網路;除了幫助偏遠地區居民上網,還可以同時為城市提供價格優惠的上網服務。
從2019年5月24日第一批Starlink衛星發射升空開始,SpaceX預計發射總數多達12,000顆的「星鏈」衛星,計劃至今也一直順利進行著。
其中一組4,425顆衛星,將座落在約1,200公里的高度;另外7,518顆衛星則是在大約300公里的高度,並以不同的無線電頻率運作。
這樣一個龐大的衛星群隨時圍繞地球運轉,據稱任何時間都可以為地球上任何地點提供寬頻連線。
利用在太空的衛星組成無線通訊網,我們姑且稱之為「天空網」;而現時最普及的,是透過光纖和基地台組成的行動電話蜂窩網(cellular network),我們就簡稱為「地面網」。
其實「天空網」已經在1990到2000年流行過一波;從2000到2020年,包含星鏈在內的其他衛星網,都已經是第二波了。

第一波天空網:1990至2000年

1998年,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對當時正是火熱話題的「低地球軌道」(LEO,或稱「近地軌道」)進行了一番調查,將那10年間公開的低軌星座,按照「大低軌」(Big LEO)、「小低軌」(Little LEO)、「微低軌」(Micro LEO)和「寬頻低軌」(Broadband LEO)進行了分類,最後統計結果是共有51個系統。
在1990-2000年間,規模最大、最知名的有三個系統:銥星公司(Iridium)、全球星公司(Globalstar)、以及軌道通信公司(Orbcomm);其中我最熟悉、印象最深刻的,則是摩托羅拉公司在體制內創立的「銥星」事業部門。
之所以熟悉,不僅僅因為當年我在摩托羅拉天津廠有許多台灣來的朋友,更因為在我擔任中國惠普總裁六年期間,兩任中方副總裁在離開惠普之後,都加入了摩托羅拉中國的銥星部門。
在天空網建設的10年間,地面網的佈建速度更快、用戶手機終端和資費價格也不斷降低;使得這3大星座系統的競爭力,除了「全球無死角」的優勢仍然存在,其他各方面的優勢幾乎都已經消失殆盡。
在完成星座系統的部署後,效能只相當於地面2G網路的3家公司,要跟已經進入商用的3G地面網進行競爭,就註定了失敗的命運。
就以摩托羅拉銥星公司為例子吧:費盡千辛萬苦,終於在1998年11月1日正式將系統投入使用,但到了1999年5月底只達到1萬個用戶,只有預期用戶數的大約20%。
由於客戶數遠低於預期目標,該公司承擔了巨額虧損,連借款利息都償還不起,只好在1999年3月17日正式宣布破產;也就是說,銥星公司從投入營運到終止使用,只有不到半年時間。
這三家公司進入破產保護之後,政府和主要的投資公司在沒辦法的情況下,只好分別將它們低價收購。
據統計,「銥星」系統當年的建設費用應該在50億美元以上,最後卻被政府以3,500萬美元收購;耗費與「銥星」系統相當的「全球星」系統,則以4,300萬美元被瑟默資本(Thermo Capital)收購。
網路上有許多關於「銥星」、「全球星」、以及「軌道通信」這三大新創星座系統的討論,綜合起來的結論就是:他們都是技術耀眼、但商業失敗的經典案例。
我認為第一波天空網失敗的原因,包含、但不限於以下幾點:
  1. 忽視了地面網在終端手機性能方面的進步速度,也沒有預料到地面網在基地台佈建、以及網路覆蓋範圍方面的快速成長。
  2. 雖說有覆蓋無死角的優勢,但是在室內、隧道、或是地下室都不能接收;也沒有和地面網合作接入基地台,以解決用戶最後一哩路的問題。
  3. 終端太大、也太貴,通訊資費又太高;研發投入成本也高,衛星造價及發射成本更是驚人。
  4. 衛星通訊覆蓋範圍有八成不是無人、就是人煙稀少的地區;像是海洋、高山、高原等等;這使得原本的優勢因為無法發揮,而變得不那麼重要。
  5. 股東複雜。銥星公司普通股的上市,使得摩托羅拉握有的股份降到僅19%;日本的生產商京瓷公司(Kyocera)及附屬機構占11%,其它投資者包括美國Sprint、德國Vebacom、美國Lockheed、義大利Telecom Italia等電信商的集團,此外還有諸多來自中國、加拿大、泰國、韓國、俄羅斯、台灣、以及印度的公司。
  6. 由於投資者眾多,所以銥星公司的董事會共有28個成員;因為開會就像小型聯合國會議,必須同時使用多國語言,所以與會者得透過耳機收聽5種語言同步翻譯。這對公司的決策速度、以及應變能力,都造成了負面影響。
  7. 最糟的是,天空網的介入,踩到了各國電信商的地面網利益;但為了申請各國的許可及執照,又不得不吸引電信商加入。最後在業務發展和推廣時,這些電信商都成了最大的阻力。
  8. 政治因素:負責地面網的各國電信商,都是各國政府可以分別控管的;如果使用天空網,則許多政府將失去控制權,產生國安隱憂。

第二波天空網:2010至2020年

第二波天空網的興起,要從「OneWeb」公司說起。這家公司成立於2012年,當時名稱為「WorldVu」,總部位於英國海峽群島;2016年12月,從軟銀集團獲得10億美元投資,並從現有投資者處籌集了2億美元。
OneWeb是確實擁有能力大批部署低軌道通訊衛星的公司,因此一直被視為是SpaceX的勁敵。
而美國、加拿大、印度、英國和中國,都有在2020年建成「非地球同步軌道通信衛星」星座的類似計劃宣布;而每個星座系統的最低成本,也都在數十億美元左右,彷彿1990至2000年間的那次榮景又回來了。
在2010年的第二波天空網熱潮中,三大低軌通信星座都沒有缺席。「全球星」由於一代星的S頻段發射機故障,影響了雙向應用,所以率先啟動了二代星計劃、並在2010至2013年間,完成了第二代衛星的發射。
而「軌道通信」公司在經歷2008年的6顆新衛星補星失利後,2014至2015年完成了第二代星的發射工作,兩代軌道通信衛星共同提供服務。
而系統最複雜、耗費也最高的「下一代銥星」(Iridium-NEXT),則是在2017年1月發射了首批10顆衛星。
難道第一波的失敗經驗,沒有給第二波這些業者帶來一些警示嗎?為什麼這些政府和新創又紛紛加碼,投入這個高風險的「太空夢」中?
即使是下面這則新聞報導,也嚇不退這些玩家?
OneWeb於2020年3月27日宣布,根據美國《破產法》第 11 章(Chapter 11 of the Bankruptcy Code)自願向紐約南區美國破產法院(U.S. Bankruptcy Court)申請破產救濟。

新聞稿表示,COVID-19危機基本上在公司計畫的關鍵時刻耗盡資金,打算利用破產程序(Bankruptcy Proceedings)尋求業務出售機會,以達成公司價值最大化。

──”Parent company of Titusville satellite manufacturer cites coronavirus in bankruptcy

取代5G的未必是6G

在2000年的失敗之後,「求生存」成為第一波天空網三家公司的主要目標;因此它們在策略上做好調整,從1990年的「與地面網競爭」,變成了「與地面網合作」、或是作為後者的補充手段,幫助地面網覆蓋原先覆蓋不到的區域。
除了透過破產與低價併購,來甩開原來的巨額資產包袱之外,抓住真實的目標市場需求,尤其是政府、軍方、石油、航海、氣象、能源、電網產業等;再加上努力發展用戶數量,各公司紛紛於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轉虧為盈,為第二波天空網的熱潮帶來了新的希望。
此外,透過科技的發展,無線上網需求的增加、規模化製造的成本降低,衛星製造和發射的成本也快速下降。
依據SpaceX的星鏈計劃,在近地軌道佈滿衛星之後,上網費用、上網速度,都會實現大幅的改善;尤其是衛星作為光纖的替代方案,在價格與成本方面優勢都更明顯。
地面光纜在複雜地形上的佈線成本十分昂貴,要跨越青藏高原、甚至喜馬拉雅山脈之類的困難地形;在幾百公里的無人區佈建光纜,更是巨大的挑戰。相較之下,衛星通訊則是無時不在、無所不在。
COVID-19肺炎疫情或許是壓跨OneWeb的最後一根稻草,但也為各國政府帶來了危機意識。就如同核武和軍備競賽,網路、通訊、資安更是未來的超限戰場,吸引各國政府紛紛投入。
過去傳統的通訊產業,都是圍繞著唯一的用戶,也就是「人」在發展,也因此「語音」成為最熱門的應用;但在網路興起後,「數據」取代了語音的地位。
未來的物聯網時代,將會有更多的機器會取代人類,成為網路用戶。
地球上80%的無人或人煙稀少地區,將可能會成為機器、設備眾多的場域;而衛星通訊則勢必會成為「物聯網」與「M2M」(機器對機器通訊)的最佳選擇。
當台灣的產、官、學、研各界,都將焦點集中在5G和AIoT上時,我們已經在這個「天空網」的競爭中,遠遠落後其他國家了。

結語

這篇文章的重點,是新創公司在產業生態中的「定位」策略;而我則是選擇以無線通訊最前沿的「天空網」與「地面網」當做例子。
在1990年代,「地面網」毫無疑問的打敗了「天空網」,甚至可以說是大獲全勝;當時的「天空網」定位自己為「地面網」的競爭對手,甚至有機會取代後者。
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 「天空網」業者調整了心態,在策略上更加理性與務實,將自己定位為「地面網」的合作和互補夥伴。
在2000年之後的第二波「天空網」熱潮中,有更多的新創企業投入,背後都有來自政府、軍方、網路大鱷、科技投資基金等。
雖然也有各國的電信商加入,但是這些電信商都是「地面網」的業者、背負著地面基礎建設的沈沒成本大包袱,所以只能看熱鬧,並不會成為「天空網」的主流。
隨著網路的深入與普及,我認為「天空網」的定位仍然會保持與「地面網」合作、互補,但主從地位將在未來10年之中彼此互換。
屆時,在這個全球「天地一體化」的無線通訊產業裡,台灣的「定位」又在那裡?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4K會員
2.0K內容數
為您送上頂尖作者的最新管理與科技產業思維。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從高山到城市:Arc'teryx 軟殼外套2024 全方位評測探索 Arc'teryx 軟殼外套的詳細評測和選購指南,從高山探險到城市生活,找出最適合您的2024年最佳外套選擇。立即閱讀我們的專業分析和推薦!
Thumbnail
avatar
iSALE
2024-06-20
從社會化到環境管理:米克斯Dolla的生活改變之旅Dolla因社會化不足而對外出非常緊張,在家裡也存在大小便問題、警戒吠叫、亂咬拖鞋等行為問題。透過課程的設計與細心的訓練,Dolla逐漸展露笑容,並改善了行為問題。
Thumbnail
avatar
犬研室
2024-06-20
突发新闻:美国联合航空波音 777 在从旧金山起飞时轮胎脱落,压碎了地面上的汽车突发新闻:美国联合航空波音 777 在从旧金山起飞时轮胎脱落,压碎了地面上的汽车
avatar
墙国脱北者-泽国
2024-03-08
職海浮沉(四十一)雲層和地面的距離?雲層有一定的高度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雲層和地面的距離;隨著時間和地點當然有所不同。公司的最高層董事局和企業分支機構對市場認知的距離有多遠,也要看不同的跨國企業本身組織結構和公司文化決定。另外,最重要的也看執行長的領導風格,那也決定了資方決策層和勞方的執行團隊之間的距離。 由於集團執行長的意圖,這
Thumbnail
avatar
安立格
2024-03-06
【生活碎片_從谷底爬到地面】【生活碎片_從谷底爬到地面】 前幾天看到一段話,讓我覺得深深被撫慰了。 「原生家庭不好的人 Bad people in family of origin 慢半拍,慢幾拍已經很優秀 Half a beat, a few beats is already excellent
Thumbnail
avatar
默默
2024-02-16
從《小王子》到《新世紀福音戰士》的遺憾──(無法)再愛一遍: You can (not) relove「遺憾的是,他們雖然彼此相愛,但是他們都太年輕了,還不懂得如何去愛。」 "The shame of it was that they loved each other. But they were both too young to know how to love."
Thumbnail
avatar
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
2023-02-17
從產地到餐桌,再發現金門石蚵鮮甜滋味蚵嗲、石蚵湯、蚵仔煎、石蚵麵線、蚵乾飯是金門餐館中經典料理之一,過去吃台灣飽滿大顆的蚵仔,現在吃著小小Q彈較少腥味的石蚵,相較起來金門石蚵更合我的喜好,養殖方式以石條養殖為主,用一條長方形的花崗石條,直立插入潮間帶泥沙土,隨著潮水來去,陽光日照,讓天然蚵苗自行附著於石條上生長,這樣特殊的養殖法已歷經
Thumbnail
avatar
離子燙浪貓
2023-01-06
【從動畫看心裡】看《貓的報恩》談如何在社會的洪流裡,繼續保有自己?相信很多人一定都看過這部快二十年的動畫電影—貓的報恩,裡頭探討許多生活常見的議題,像是「你給別人的,不一定是對方想要的」、「幫助別人反倒後來變成自己的麻煩,那還要不要幫助他人」、「好心真的就會得到好報嗎」之類的主題,但因為文章篇幅的限制,我們今天要特別鎖定在「做自己」這件事情。
Thumbnail
avatar
溫曉風
2022-06-03
從聊書到寫書|《親愛的》讀寫首部曲|用繪本談生命教育|【刻在心底的幸佳慧】第一篇紀念作家幸佳慧的文章,藉由研習心得和大家聊聊如何用繪本跟孩子談重要的事。第二集,我想更深入分享她的繪本作品是如何影響我的閱讀教學生涯,以及那些高年級孩子青春易感的心靈。
Thumbnail
avatar
林格倫生活實踐Lindgrenfan
2021-11-30
從傳產到新創,旅遊業再定義 疫情下的爆款學(4)旅遊業在國境封閉、人心不安的此時,也彷彿成為帶給人們希望的療癒力量,當旅遊業成為療癒產業,又可以有怎麼樣的角色發揮?吉光旅遊、多扶假期、THE STUDIO、勤美學帶來各自的答案。(more)
Thumbnail
avatar
可可雅。是旅行,也是生活
202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