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書的遇見是什麼樣的〉:不是只有人可以相遇或巧遇

2020/06/0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TSUTAYA & WIRED TOKYO 信義店 / Photo © Scarlett
你聽過third place嗎?我第一次聽到這個詞彙時,和我解釋的人是這麼說的:人最終通常都在兩個地點來來回回,從家裡到學校,然後變成從家裡到公司。而這兩個地點之間,若能有一處,是可以成為支撐著人們往返日常,並且在那裡遇見不同或者志同道合的人,交換彼此原先不知道的情報——那一處就是third place。
這個專欄的誕生,當然源於我很愛書。可是我覺得光是「愛書」這一點,說服不了我自己能持之以恆,畢竟世上愛書的人何其多,我連小巫都稱不上。那麼有什麼觀點我自認是我專屬的、能用我擅長並且喜歡的口吻,來描述書的呢?或者該說,我會想看到什麼樣的概念,而那概念是我現在還沒找到或看到的。
我覺得我始終能感受到書在呼吸。
那是一種一開始很奇怪,後來變得習慣的經歷。從小時候第一次去書店,我會沿著書櫃行走,然後指尖摸著書脊。然後每一次,我的手指停留在哪本書上,我就會把它買回家。那像是一種共感,我莫名地會知道,我選擇了這本書,或這本書選擇了我。總之,我們相遇了。有時候是很美好的相遇,有時候是相處過後不想再繼續的相遇。
所以我想,我想要來搜集各種和書遇見的樣貌。我想把這個專欄當作一切和書有關的third place。我的家裡有書,我工作的地點也有書,但在這固定的兩地中間,長度、寬度、深度、高度,是以數以萬計的書來衡量的。
Hugh Lab / Photo © Scarlett
我還沒有遇見一個人讓我興嘆:「原來你也在這裡呀。」倒是遇見過幾本書,讓我在心裡這麼說過。
人有相遇、偶遇、巧遇,有一見鐘情、再見傾心。我的人際關係很平淡穩定,倒是和書的遇見常是又刺激又浪漫。我不只一次在不同場合「撞見」了會讓我會心一笑,或是覺得安心的書。
例如蘇菲·卡爾(Sophie Calle)的《極度疼痛》(雖然明明是她知名到讓我幾乎隨處都可以遇見。)但在陌生的環境中,遇見對自己意涵深刻甚至熟悉的書,比遇見故人還讓我有安定感。
2020.03 友美子珈琲 / Photo © Scarlett
書總是冥冥之中先預告了我未來的路。像吉普賽人的水晶球一樣,還在迷霧中的時候不清楚那盞亮著的燈的意義,總在回過頭才恍然大悟。
光是這樣的「遇見(預見)」,我就可以完全另開一個篇幅來寫。今年3月的時候我在桃園的咖啡廳照下了這個書架,然後同友人用下午茶時隨意翻閱著架上的雜誌。那時「留白」對我只是一個陌生的領域、還不會吸引我的目光。
但沒有想到4月開始後的兩、三個月,我會參與和「留白」緊密相連的企劃。
之後也請待我一一提及,在我還不懂藝術家書籍(Artists’ Books)是什麼的時候,他們是如何牢牢地貼合在我生活的隙縫中,像在等待我愛上他們。

那麼,再次鄭重介紹,這裡是「書器(Book as an Object)」。
關於這裡,我是這麼解釋的:
1. Object (n.) [content, body] 是內容、是物件、是承載的空間
2. ㄕㄨ ㄑㄧˋ[shu chi]:書作為容器,書的氣味,與書訂的契約

我是史學容,有個並不好叫的英文名字Scarlett
不是史嘉蕾喬韓森的史嘉蕾
是《飄》裡郝思嘉的史嘉蕾
來自1994年的台北人
在家自學,沒有上過一天正規教育(如果去學校就算正規的話)
想用很輕的方式,說很重的故事

FB: ThereYouAreDear|是鹿
Medium: 詩酒花 Poetry, Wine, Blossom

以書自身為出發點來探訪容納書的空間,也許是書店、也許只是有書的地方;究竟書本、書的內容和書擺放的空間這三者間可以產生什麼回音、效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