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揭開面紗:好萊塢的跨性別人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6/28是石牆事件發生的51週年,今天就來介紹這部跟LGBT有關的作品。

這部原名Disclosure的Netflix紀錄片,講述跨性別在影視作品中的形象轉變。其中訪問到許多知名美劇的跨性別演員,常看劇的人應該會認出來,包括Sense8、Orange is the New Black、Pose等,其中OITNB的Laverne Cox也是本片監製,另外Sense8和駭客任務的導演莉莉華卓斯基也有出現。

我覺得本片對於最近的熱門話題,像是批判經典作品中的種族展現、特定身分的角色(如性少數)由非該身分的演員飾演等問題,給出不錯的思考觀點。這部分簡單來說大概可以這樣總結:演員演得好值得讚賞、直接下架作品也不是好做法,但觀眾也要意識到,影視作品中缺乏邊緣族群的角色、或是那些角色由其他演員飾演,對於該群體的「能見度」與「再現」很可能是種阻礙。

關於上面這段,在片中提到的作品有《丹麥女孩》、《藥命俱樂部》等。

raw-image

片中引用不少更早的經典作品當作例子,可能有人無法接受以今非古,但這種對過去的探討是重要的,因為許多人對特定族群的印象就是被這些影視作品潛移默化。片中講到較早期的電影(包括希區考克、DW格里菲斯的片),跨性別者時常被描繪為病態犯罪者、暴力受害者,「揭穿性別」也常被用來當作笑點或是觸發其他角色的「噁心感」,這些確實都影響了人們(包括跨性別者自己)如何看待跨性別者。

就像某些人想到或看到男男就覺得噁心一樣,那些感覺都是被「建構」出來的。

經典的紀錄片《巴黎在燃燒》和瑪丹娜的《Vogue》也不意外在片中被提到,但意外的是不全然是正面的意見。有人認為他們確實讓一個小圈子的文化躍上主流版面被看見,但未必讓人們更加認識性少數、也未必有改善性少數的生活處境。

然後片中也提到跨男跟跨女在螢幕上被展演的比例差異,因為是跨女似乎比較有「賣點」,我覺得理由可能是在父權社會下,跨女更容易被辨識出來也更容易受到壓迫,所以無論是過去拿跨性別來消遣、或是針對壓迫和歧視進行控訴的現代作品,都比較容易看到跨女。另外片中也有談到部分女性主義者對於跨男的排斥、男同志對跨女的排斥,這些觀點的碰撞都滿值得思考的。

片中也舉出一些改變的例子,如歐普拉在過去節目中訪問跨性別者的不恰當問題、到現在能夠更加關注他們身為「人」的那些面向,以及Ryan Murphy過去在《整形春秋》對他們的刻板描繪、到現在能夠製作出Pose這部讓跨性別者在電視史上留名的影集。這些改變,也算是讓人看到一些希望。

我覺得不管你對「政治正確」抱持怎樣的態度,「去了解一個群體」都不會是錯的;缺乏了解的支持或批評,都是空談。推薦大家去看看這部片。

歡迎追蹤粉專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凱文的觀影筆記的沙龍
59會員
132內容數
這裡收錄我的影集觀後文,分為台劇、美劇、歐劇、紀錄影集等類別。
2021/08/30
這部同樣由 Netflix 發行的紀錄片,就是啟發《全歐最酷線上藥頭》的真人真事。
Thumbnail
2021/08/30
這部同樣由 Netflix 發行的紀錄片,就是啟發《全歐最酷線上藥頭》的真人真事。
Thumbnail
2021/04/22
演算法可以幫人類決定一些事情。隨著現代社會漸趨複雜,使用到演算法的例子只會越來越多。但我們可曾想過,演算法也會「歧視」?
Thumbnail
2021/04/22
演算法可以幫人類決定一些事情。隨著現代社會漸趨複雜,使用到演算法的例子只會越來越多。但我們可曾想過,演算法也會「歧視」?
Thumbnail
2021/04/20
我兩週前寫了《海洋陰謀》的觀後感,本來對它評價滿高的,但在陸續看到國內外一些專業人士的質疑和批評後,不得不大幅下修對它的觀感。我會在最後附上兩個資料給大家參考。
Thumbnail
2021/04/20
我兩週前寫了《海洋陰謀》的觀後感,本來對它評價滿高的,但在陸續看到國內外一些專業人士的質疑和批評後,不得不大幅下修對它的觀感。我會在最後附上兩個資料給大家參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今年《六人行》共同主創 Marta Kauffman 因為影集裡缺乏黑人演員的多樣性一事公開道歉,不乏網友批評道德魔人過度政治正確。作為老牌的喜劇影集,《六人行》在諸多議題上都算是走得相當進步,但也不諱言有更多值得反思的部分。只是,會不會對當時的創作者而言,呈現足夠豐富的多元面貌也是嚴苛的要求?
Thumbnail
今年《六人行》共同主創 Marta Kauffman 因為影集裡缺乏黑人演員的多樣性一事公開道歉,不乏網友批評道德魔人過度政治正確。作為老牌的喜劇影集,《六人行》在諸多議題上都算是走得相當進步,但也不諱言有更多值得反思的部分。只是,會不會對當時的創作者而言,呈現足夠豐富的多元面貌也是嚴苛的要求?
Thumbnail
所謂的性別並不是單純性別的身份認同,而是人們用來探索自己身體的一種方式;「性別」的枷鎖也不是單純對身份的規範,而是對人們可以怎麼理解身體以及和身體想形成怎樣的互動、關係的標準。在這種視角下,性別本身可以視為人和自己的身體形成的第一關係和第一印象,甚至就是人在和自己的身體互動時所產生的最初自我。
Thumbnail
所謂的性別並不是單純性別的身份認同,而是人們用來探索自己身體的一種方式;「性別」的枷鎖也不是單純對身份的規範,而是對人們可以怎麼理解身體以及和身體想形成怎樣的互動、關係的標準。在這種視角下,性別本身可以視為人和自己的身體形成的第一關係和第一印象,甚至就是人在和自己的身體互動時所產生的最初自我。
Thumbnail
遭遇過慘事後的她,渴望別人的伸手援助、破碎慌亂的心境沒有人能理解,也不知如何處理,到被誤會是謊報後,對權威的恐懼以及寧可放棄一切只為了逃離那股恐懼的自棄,我無法想像我被這樣誤會後,無法申冤,沒有家人朋友的支持,還被媒體世人唾罵,我該怎麼辦…能去哪?能做什麼?
Thumbnail
遭遇過慘事後的她,渴望別人的伸手援助、破碎慌亂的心境沒有人能理解,也不知如何處理,到被誤會是謊報後,對權威的恐懼以及寧可放棄一切只為了逃離那股恐懼的自棄,我無法想像我被這樣誤會後,無法申冤,沒有家人朋友的支持,還被媒體世人唾罵,我該怎麼辦…能去哪?能做什麼?
Thumbnail
越來越多Netflix自製劇集或電影裡以女性為C位,是女性平權終有所成,還是另一種安撫女性讓她們停在美好幻象裡的最新方式?
Thumbnail
越來越多Netflix自製劇集或電影裡以女性為C位,是女性平權終有所成,還是另一種安撫女性讓她們停在美好幻象裡的最新方式?
Thumbnail
本文為2016年的電影《丹麥女孩》的觀後感,請不介意劇透者再閱讀。
Thumbnail
本文為2016年的電影《丹麥女孩》的觀後感,請不介意劇透者再閱讀。
Thumbnail
《揭開面紗:好萊塢的跨性別人生》是一部以美國跨性別者談論自己從小時到大,為何渴望成為不同於自己性別的紀錄電影,同時也敘述從過去到現在這好幾十年來美國演藝圈和媒體對於跨性別角色的轉變,還有看待變裝這件事情。這些年來越來越多跨性別者在演藝圈裡有著精采的表現,但那些流言蜚語和不友善還是不斷存於四周。
Thumbnail
《揭開面紗:好萊塢的跨性別人生》是一部以美國跨性別者談論自己從小時到大,為何渴望成為不同於自己性別的紀錄電影,同時也敘述從過去到現在這好幾十年來美國演藝圈和媒體對於跨性別角色的轉變,還有看待變裝這件事情。這些年來越來越多跨性別者在演藝圈裡有著精采的表現,但那些流言蜚語和不友善還是不斷存於四周。
Thumbnail
6/28是石牆事件發生的51週年,今天就來介紹這部跟LGBT有關的作品。這部原名Disclosure的Netflix紀錄片,講述跨性別在影視作品中的形象轉變。其中訪問到許多知名美劇的跨性別演員,也談到性少數角色由非該身分的演員飾演等問題。
Thumbnail
6/28是石牆事件發生的51週年,今天就來介紹這部跟LGBT有關的作品。這部原名Disclosure的Netflix紀錄片,講述跨性別在影視作品中的形象轉變。其中訪問到許多知名美劇的跨性別演員,也談到性少數角色由非該身分的演員飾演等問題。
Thumbnail
本劇背景設定於 1987 年的紐約市布朗克斯區,描述非裔和拉丁裔 LGBT 社群所發展出來的「舞會文化」(ball culture)。Blanca 是一名跨性別女性,在確診為 HIV 感染者之後,離開所屬家族、自立門戶,並收留因男同志身分而被逐出家門的 Damon 與跨性別性工作者 Angel。
Thumbnail
本劇背景設定於 1987 年的紐約市布朗克斯區,描述非裔和拉丁裔 LGBT 社群所發展出來的「舞會文化」(ball culture)。Blanca 是一名跨性別女性,在確診為 HIV 感染者之後,離開所屬家族、自立門戶,並收留因男同志身分而被逐出家門的 Damon 與跨性別性工作者 Angel。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