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D、LED液晶顯示器&LED液晶顯示器差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顯示器

液態晶體組成

LCD本身不發光,所以需要背光模組

LCD類型

  • 薄膜晶體管(Thin Film Transistor, TFT),市場主流,常用於筆電、手機
  • 高廣視角TFT:MVA(Multi-domain Vertical Alignment)、IPS (In-Plane Switching)

背光源

  • CCFL(冷陰極燈管)為背光源:CCFL含汞,色彩表現不夠,成本低廉、技術成熟,廣泛用於筆記本電腦
  • LED為背光源省電:相對於CCFL省電30%~50,價高,鮮艷度及飽和度高;色域寬廣,壽命長(10萬小時),不含汞,環保性更好

LED:Light Emitting Diode 發光二極體

LED液晶顯示器

  • 不需要背光模組,省電、外觀上可做到更薄
  • 大視角(側視、上視、下視)下的對比跟色偏的表現不一樣,LED視角大
  • 響應速度快,圖像在移動過程中不會有拖影
  • 亮度高,LED屏很亮,放到陽光下都能看清楚
  • 耗電少、使用壽命長、成本低、亮度高、故障少、視角大、可視距離遠

產業趨勢

LED在亮度、功耗、可視角度和刷新速率等方面,都更具優勢,利用LED技術,可以製造出比LCD更薄、更亮、更清晰的顯示器,擁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Patrick.Wong的沙龍
250會員
491內容數
一位在因緣際會之下,動了想去紐西蘭的念頭,卻陰錯陽差跑到澳洲打工度假的背包客。 脫離台灣世俗的期待,踏上打工度假的不歸路,第二人生正式在澳洲啟航。 如果人生很短,那青春就是短暫一瞬間,屬於你的第二人生,下一站在哪呢?還沒開始的理由,又是什麼呢? 歡迎來到我的澳洲故事館,分享我在澳洲的旅程故事。
Patrick.Wong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9/20
交通部針對台灣使用交通運具的統計,有許多面向的統計專題分析,針對機車的部分,交通部的統資料庫有釋出歷年的機車使用狀況調查報告。 由於維度眾多,本文僅分享幾個私心認為比較重要的數據供大家參考。未提及的數據,就由有心人自己去鑽研了。 至於下次的調查重點,可能就會落在「疫情前後變化」以及「電動機車」上。
Thumbnail
2023/09/20
交通部針對台灣使用交通運具的統計,有許多面向的統計專題分析,針對機車的部分,交通部的統資料庫有釋出歷年的機車使用狀況調查報告。 由於維度眾多,本文僅分享幾個私心認為比較重要的數據供大家參考。未提及的數據,就由有心人自己去鑽研了。 至於下次的調查重點,可能就會落在「疫情前後變化」以及「電動機車」上。
Thumbnail
2023/09/10
2024年「油電雙冠」的前哨戰-光陽引戰的煙硝味濃厚。 光陽在2023年8月推出GP125優惠方案,在符合條件下,GP125價格可以下殺到39800元。所以光陽的史上最殺促銷殺到了誰?讓我們從台灣機車23年8月銷量推測市場變化與光陽未來佈局,
Thumbnail
2023/09/10
2024年「油電雙冠」的前哨戰-光陽引戰的煙硝味濃厚。 光陽在2023年8月推出GP125優惠方案,在符合條件下,GP125價格可以下殺到39800元。所以光陽的史上最殺促銷殺到了誰?讓我們從台灣機車23年8月銷量推測市場變化與光陽未來佈局,
Thumbnail
2023/08/10
透過蜂鳥CLBCU可以證明:機車並不是沒有女性市場,不是女性不買車、對機車沒興趣,而是過去以來,機車產業一直都是用「男性」思維在看待市場,市場也是以男性用車為主要訴求。 機車業者不認真思考女性用車的後果,導致女性只能「將就」一台車,對機車興趣缺缺,女性機車市場的大餅自然無法被打開。
Thumbnail
2023/08/10
透過蜂鳥CLBCU可以證明:機車並不是沒有女性市場,不是女性不買車、對機車沒興趣,而是過去以來,機車產業一直都是用「男性」思維在看待市場,市場也是以男性用車為主要訴求。 機車業者不認真思考女性用車的後果,導致女性只能「將就」一台車,對機車興趣缺缺,女性機車市場的大餅自然無法被打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目前常見的電視規格不外乎:LCD、LED、OLED、QLED、MiniLED、MicroLED。這些術語直接代表電視、顯示器的顯示能力,搞清楚才知道厲害在哪裏、貴的理由,也才有機會買到CP值高的機種。 基本上液晶電視分成有背光及無背光兩大類   =============== 有背光液晶電
Thumbnail
目前常見的電視規格不外乎:LCD、LED、OLED、QLED、MiniLED、MicroLED。這些術語直接代表電視、顯示器的顯示能力,搞清楚才知道厲害在哪裏、貴的理由,也才有機會買到CP值高的機種。 基本上液晶電視分成有背光及無背光兩大類   =============== 有背光液晶電
Thumbnail
主要LED應用領域"照明跟顯示器背光"這兩項已經飽和 中國的產能又是低價競爭 只有Mini LED跟LCD背光模組可以提高需求 目前就是看AI PC的產品能不能從Q2開始有帶動需求復甦 2022/10~2024/3月避開LED產業操作是對的,因為這一波主要都不是跟這些產品有相關 再
Thumbnail
主要LED應用領域"照明跟顯示器背光"這兩項已經飽和 中國的產能又是低價競爭 只有Mini LED跟LCD背光模組可以提高需求 目前就是看AI PC的產品能不能從Q2開始有帶動需求復甦 2022/10~2024/3月避開LED產業操作是對的,因為這一波主要都不是跟這些產品有相關 再
Thumbnail
提到OLED大多數的人會聯想到的是三星, 但在OLED大尺吋(定義是大於15吋左右)當前的技術領導卻是樂金LG而不是三星, 這個緣故竟是三星SDC太過於自負, 想用一招打遍所有敵手, 沿用小尺吋成功的方式應用到大尺吋OLED, 結果是技術方向錯誤導致, 接下來就來分享這段故事!
Thumbnail
提到OLED大多數的人會聯想到的是三星, 但在OLED大尺吋(定義是大於15吋左右)當前的技術領導卻是樂金LG而不是三星, 這個緣故竟是三星SDC太過於自負, 想用一招打遍所有敵手, 沿用小尺吋成功的方式應用到大尺吋OLED, 結果是技術方向錯誤導致, 接下來就來分享這段故事!
Thumbnail
苹果Iphone 為何使用OLED 屏呢?  曾幾何時OLED屏己成為現行旗艦手機的標配,按趨勢看來不久的將來應該是會襲捲所有的消費性電子產品,如平板和NB,其可彎折的特性亦可帶來使用者不同的體驗。
Thumbnail
苹果Iphone 為何使用OLED 屏呢?  曾幾何時OLED屏己成為現行旗艦手機的標配,按趨勢看來不久的將來應該是會襲捲所有的消費性電子產品,如平板和NB,其可彎折的特性亦可帶來使用者不同的體驗。
Thumbnail
結論:進程式好轉,尚待一些指標 背景: 時至2023年9月中,似乎Micro LED產業上傳出了不錯的聲音,IDC資深市場分析師陳建助指出,Micro LED由於晶粒小,因此在彎曲、延展等性能上相較於大尺寸更佳。試想,一塊面板中的晶粒,大晶粒肯定比小晶粒更容易因為板子的彎曲而被破壞。另外,面板也會
Thumbnail
結論:進程式好轉,尚待一些指標 背景: 時至2023年9月中,似乎Micro LED產業上傳出了不錯的聲音,IDC資深市場分析師陳建助指出,Micro LED由於晶粒小,因此在彎曲、延展等性能上相較於大尺寸更佳。試想,一塊面板中的晶粒,大晶粒肯定比小晶粒更容易因為板子的彎曲而被破壞。另外,面板也會
Thumbnail
2009 年開始,日本的夏普、南韓的三星與台灣的友達、奇美電子擴產競爭,導致電視面板供過於求並讓面板報價大跌,為了避免損失,許多公司便陸續減產以恢復價格;從需求面來看,大型顯示器終端需求成長不如預期也導致供應商即使產能足夠,還是必須按照市場需求少量生產,更使得電視面板不斷受到景氣循環的影響。
Thumbnail
2009 年開始,日本的夏普、南韓的三星與台灣的友達、奇美電子擴產競爭,導致電視面板供過於求並讓面板報價大跌,為了避免損失,許多公司便陸續減產以恢復價格;從需求面來看,大型顯示器終端需求成長不如預期也導致供應商即使產能足夠,還是必須按照市場需求少量生產,更使得電視面板不斷受到景氣循環的影響。
Thumbnail
Micro OLED微型顯示器市場,主要使用在VR/AR/MR的電子裝置。研究機構Market Insights Reports認為,這個市場在2020年僅有US$124M,預估到了2026年可達US$518M,CAGR 27.7%。
Thumbnail
Micro OLED微型顯示器市場,主要使用在VR/AR/MR的電子裝置。研究機構Market Insights Reports認為,這個市場在2020年僅有US$124M,預估到了2026年可達US$518M,CAGR 27.7%。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