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Oasis歹戲拖棚的復合傳說:破鏡重圓v.s.好聚好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90年代風靡不列顛的Oasis在2009年劃下句點,登台前15分鐘Gallagher兄弟在後台爆發了嚴重肢體衝突(丟水果之類的危險動作...),頭子Noel Gallagher憤而離場,留下一群不知所措的歌迷,至於他的胞弟——主唱Liam Gallagher,比起那些歌迷他可老神在在了,習慣了老哥太常搞爆氣中離(2000年北美巡迴時Noel就曾一度拒演,兄弟鬩牆老早有跡可循),可誰也沒想到頭子這麼一走就是要跟他老死不相往來,連探望高堂老母都得分頭行動......
蓋倫哥兄弟的愛恨情仇,在網路上備受關注(圖片摘自Google)
分手之後,你過得好嗎?
十年風雨已過,如今兩人事業看上去平分秋色,Noel在他的High Flying Bird樂團裡當一個快樂的獨裁者,專輯作品捷報頻傳,對他而言可是夢寐以求。而Liam Gallagher在解散初期找上前團員Bonehead組了個叫Beady Eye的低配版Oasis,爾後便無疾而終,沉寂數年後以一首Wall of Glass重回大眾目光,也霸了英國排行榜冠軍一陣子,優異的成績造就他信心提升,在Twitter上更是肆無忌憚地亂嗆老哥,還不時拋出想重組Oasis的言論、亂帶風向,搞得歌迷們霧裏看花,不知何去何從。
2019年Liam Gallagher雪恥23年前喝酒誤事沒唱到的MTV Unplugged,養好了嗓子唱得不錯:
比起兄弟,蓋倫哥們更像是藕斷絲連的舊情人,時而互懟、時而示好,沈浸在過往的綠洲泡泡中,好不曖昧煽情。然而,若Oasis有天真的重組,會是Happy Ever After嗎?
老團重組是不得不的選擇
槍與玫瑰是個成功的例子,成功到可謂倖存者偏差。22年不見的Axl和Slash重逢後辦了175場的Not In This Lifetime Tour,環遊世界海削一筆,敝人也參與了桃園場,到現在還難以相信那是真的,但這一切的發生建立於一大前提:沒人走出同溫層。
Slash離開後的槍與玫瑰基本上就是Axl與他的快樂夥伴們,除了Chinese Democracy之外你記得哪張?有如神聖羅馬帝國般的存在,所剩的只是張招牌罷了。Slash本人倒是混得不錯,組了自己的團也有穩定產出,但風格依舊不離最草根的硬芯搖滾,受眾年齡層不見有大幅擴展。在上述條件下,團員們心裡都明白,他們之間存在著1+1>2的關係,只有重組才能讓他們真正重返光榮。也確實成功了,回鍋的槍與玫瑰巡迴叫好又叫座。
回頭看看Oasis,Noel Gallagher單飛後的作品大膽的嘗試了合成器,旋律線上的雕琢也較Oasis時期的他來得細膩,近年來推出的專輯Who Built The Moon?可見一斑,製作人是老DJ David Holmes。一個OG的吉他手,會找上玩電音的人,甚至共同創作,在錄音室裡互丟Reference(以前根本寫完才通知大家),可見他並非外界所想像的固執老人,對於自己的作品有著萬事不設限的赤子之心,他幹嘛回到一個制式的樂團裡老調重彈,還只能站在舞台右側刷吉他?
Noel Gallagher近年來作品大量使用電子元素,跳脫Oasis框架:
老Noel本是一枚自視甚高的Solo Artist,Oasis早是累贅,要不是看在名氣鼎盛、削山削海,這樣的天之驕子能跟你們瞎攪和?他經常說:「我只會為了錢重組Oasis。」而我相信這100%是心裡話。
戰爭何時會停止?
Twitter存在的一天,都不會。
Liam經常在Twitter上調侃Noel,歹戲拖棚,大家見怪不怪。(圖片摘自Google)
科技讓兩兄弟的嘴砲工具從實體麥克風轉為社群媒體,這無疑是搏版面很重要的管道,他們清楚知道,資訊量如此龐大的21世紀,一直錄歌發歌來維持曝光度的投資報酬率低到連傻子也不會幹,起爭議還是最低成本的刷存伎倆,不然爆料公社是在紅個幾點?兩人在網路上放話的頻率已經高到我懶得看下去,只好吃沁飯等新歌,但我相信還是有一大票人抱持著「會不會有一天」的心態細讀著每條Twitter,這群人也是讓復合傳說歹戲拖棚的共犯,真不知道為什麼經過這麼久大家還是那麼愛看?後來想想,或許這也是立法院過了30年還在打架的原因吧。簡言之我不對他們的爭吵反感,但很煩就是了。
所以我們該相信什麼?
我的立場是完全不支持重組,也不認為幾年內會有跡象,但世事難料,也許幾年後兩位大哥相繼破產,隨即上演和解大戲,「其實我還愛著你」、「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讓我們期待明天會更好」等論調,但我並不樂見這事的發生,兄弟兩人要夠聰明的話,應該選個時間點停止消費彼此、消費Oasis,走好各自的音樂路,把市場上的「蓋倫哥派」做大,才是延續藝術生命最佳決策。
當然,這短短一篇僅是我的觀點,認同與否無所謂。接下來也會淺談其他搖滾樂團的時事或專輯,有興趣的朋友歡迎訂閱啦。
avatar-img
4會員
2內容數
搖滾樂是紀錄一個時代的動盪最好的方法,而當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活在最混亂的時代,搖滾就是歷史、就是當下。如果你認同上面這段話,那《深夜搖滾澡堂》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帶大家走進我胡說八道的小天地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藍調傳奇,The Bluesbreakers 樂團創始人以及搖滾名人堂成員—約翰·梅爾(John Mayall)於本週一離世,享耆壽 90 歲。
因為太過大而化之、獨立自我而被拒絕的恐懼留在細胞裡,讓他變成了斤斤計較而只在意別人的人。 例如在意沒有人回應他的訊息,或只有自己的回覆沒有得到愛心、是因為自己在別人心中的份量和其他人有落差。
Thumbnail
這張作品無疑是為數不多真正超越流派、打破所有限制和框架的經典,The Clash 可以說是親手扼殺了龐克搖滾,但卻開創了後龐克、新浪潮和藝術龐克的新時代,到了這十年的盡頭,所謂的傳統龐克已近乎被活埋,儘管並不是一張概念專輯,但樂團在構思這張作品時達成了眾所期待的方向:為音樂歷史上的一個篇章畫下句號。
Thumbnail
當樂團領袖 Duane Allman 因車禍身亡後,一瞬間所有人陷入絕望之中,因此,《 Eat A Peach 》這張專輯既是祝福,也是通向未來的橋梁,連結了 The Allman Brothers Band 的兩個不同世代,見證了五名團員化悲劇為前進的動力,創造了他們生命中最美好的音樂作品。
Thumbnail
單飛不解散,銷量少一半? 樂團闖出名號後往往面臨現實價值、甚至人性的考驗;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樂手離巢背負巨大的外界壓力,需要足夠的信念與勇氣才能夠綻放屬於自己的光芒。單飛不解散,銷量少一半是真的嗎?樂團名氣會是單飛樂手難以掙脫的框架嗎?以下三組單飛後更加耀眼的樂手,你不能不知道!
Thumbnail
總會有那麼幾首歌,訴說著不變的、純粹的、晶瑩剔透的真心,蘊藏著某種很堅毅的核心與強大的靈魂。每每覺得在這個亂糟糟的世界走投無路的時候,就會回到這些歌裡躲一下。
Thumbnail
因為一首激昂高亢歌曲《High Hopes》而認識一支來自愛爾蘭首都都柏林的alternative rock (另類搖滾)樂團Kodaline,於2017年發行的《Brother》一如既往將歌曲情感發揮的淋漓盡致。 《Brother》的旋律陰鬱憂傷,搭配上主唱的柔情唱腔,聽了挺讓人鼻酸的。而《Br
Thumbnail
  並非是資深樂迷,只是偶爾涉略幾首著名經典,然聽歌之餘,會發覺搖滾樂團之所以為人津津樂道,除去歌曲本身召喚超乎言語感受的魔力之外,組員之間的組構或衝突也連帶是樂迷關注的重點。
Thumbnail
繼續上一篇,接著來聽幾首今年讓我驚豔的參賽歌曲。 先補充上一篇的遺漏,英國代表歌手Olly Alexander,原來是英國樂團「Years & Years」的靈魂人物,擔綱樂團主唱與創作主腦,是英國樂壇頗受看重的新生代樂團,這位主唱的創作才華受到Sir Elton John的重視。而他也不僅是歌手
Thumbnail
看到歌詞很有感觸,希望從PM移民過來的朋友們,如歌詞所說的 "如果我們必須要重新開始,我們肯定能確信,我們將持續帶著這樣的精神撐過去"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藍調傳奇,The Bluesbreakers 樂團創始人以及搖滾名人堂成員—約翰·梅爾(John Mayall)於本週一離世,享耆壽 90 歲。
因為太過大而化之、獨立自我而被拒絕的恐懼留在細胞裡,讓他變成了斤斤計較而只在意別人的人。 例如在意沒有人回應他的訊息,或只有自己的回覆沒有得到愛心、是因為自己在別人心中的份量和其他人有落差。
Thumbnail
這張作品無疑是為數不多真正超越流派、打破所有限制和框架的經典,The Clash 可以說是親手扼殺了龐克搖滾,但卻開創了後龐克、新浪潮和藝術龐克的新時代,到了這十年的盡頭,所謂的傳統龐克已近乎被活埋,儘管並不是一張概念專輯,但樂團在構思這張作品時達成了眾所期待的方向:為音樂歷史上的一個篇章畫下句號。
Thumbnail
當樂團領袖 Duane Allman 因車禍身亡後,一瞬間所有人陷入絕望之中,因此,《 Eat A Peach 》這張專輯既是祝福,也是通向未來的橋梁,連結了 The Allman Brothers Band 的兩個不同世代,見證了五名團員化悲劇為前進的動力,創造了他們生命中最美好的音樂作品。
Thumbnail
單飛不解散,銷量少一半? 樂團闖出名號後往往面臨現實價值、甚至人性的考驗;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樂手離巢背負巨大的外界壓力,需要足夠的信念與勇氣才能夠綻放屬於自己的光芒。單飛不解散,銷量少一半是真的嗎?樂團名氣會是單飛樂手難以掙脫的框架嗎?以下三組單飛後更加耀眼的樂手,你不能不知道!
Thumbnail
總會有那麼幾首歌,訴說著不變的、純粹的、晶瑩剔透的真心,蘊藏著某種很堅毅的核心與強大的靈魂。每每覺得在這個亂糟糟的世界走投無路的時候,就會回到這些歌裡躲一下。
Thumbnail
因為一首激昂高亢歌曲《High Hopes》而認識一支來自愛爾蘭首都都柏林的alternative rock (另類搖滾)樂團Kodaline,於2017年發行的《Brother》一如既往將歌曲情感發揮的淋漓盡致。 《Brother》的旋律陰鬱憂傷,搭配上主唱的柔情唱腔,聽了挺讓人鼻酸的。而《Br
Thumbnail
  並非是資深樂迷,只是偶爾涉略幾首著名經典,然聽歌之餘,會發覺搖滾樂團之所以為人津津樂道,除去歌曲本身召喚超乎言語感受的魔力之外,組員之間的組構或衝突也連帶是樂迷關注的重點。
Thumbnail
繼續上一篇,接著來聽幾首今年讓我驚豔的參賽歌曲。 先補充上一篇的遺漏,英國代表歌手Olly Alexander,原來是英國樂團「Years & Years」的靈魂人物,擔綱樂團主唱與創作主腦,是英國樂壇頗受看重的新生代樂團,這位主唱的創作才華受到Sir Elton John的重視。而他也不僅是歌手
Thumbnail
看到歌詞很有感觸,希望從PM移民過來的朋友們,如歌詞所說的 "如果我們必須要重新開始,我們肯定能確信,我們將持續帶著這樣的精神撐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