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注意!文化登島警報(1)】劉怡臻:覺青王白淵的第一哨——詩文集《荊棘之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專題序】

  注意!注意!
  他國文化即將登入,會替這片土袋帶來豐沛的雨水?還是將原生地貌夷為平地?
  在東京留學的王白淵,如何用新思想看待被日本殖民的臺灣?他的朋友謝春木,又為甚麼說必須團結,一起踏入荊棘之道?在中國誕生的《六諭衍義》,因緣際會傳到琉球,書裡面的文字如何在琉球生根成長,如何形塑琉球人的性格?
  文化之間的交流、辯證,是一場無聲的競爭?還是前進的動力?
  其中的奧秘,有待拾藏觀測員劉怡臻、朱宥任,帶我們看看異國文化登陸的瞬間。

《蕀の道》(藏品/龍瑛宗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我們為什麼挑這個藏品】
  王白淵過世後,王昶雄曾寫過一篇文章紀念他。裡頭這樣說,王白淵是不折不扣的文化人,可是他不是文人。他是書生,但並非弱不禁風、細皮肉白的書生。
  王白淵將觸角延伸到文化的每一個環節,從美術出發,寫詩,撰寫評論,著史,如謝里法所言「他的文學創作與社會運動,已經離開美術的單軌好遠好遠」,王昶雄讚賞這就是書生本色,文人辦不到的,書生卻辦到了!
  《荊棘之道》是王白淵第一本詩文集,彷彿預言似地,出版以後,他的人生走上真正的荊棘之道。如今看來,這作品其實成了臨行賤別禮。從臺灣、負笈東京、不同政權變遷下,在盛岡、上海、臺北分別進過多次牢獄的王白淵,從此不曾提筆寫詩。
  細細爬梳史料,會發現戰後積極參與建設臺灣新文化運動時的他反覆提及集裡頭的「佇立揚子江」和「蝴蝶」,並且自行翻譯的詩。顯然這本謝春木中的一帖「清算藥」吞下後,王白淵還持續咀嚼著。相較於白色恐怖時代,在牢獄中他所留下的三行短歌,多半為心情歌詠;《荊棘之道》詩文集裡充滿對人生和自然的諦觀、對理想鄉的憧憬。
  從他曲折顛頗的人生路來看,這部詩文集,反而是種類似於北極星般的存在,不得不蟄伏於地底時,黑暗中能遙望的那顆北極星。終究,甘苦很多年的王白淵,並沒有等到暗暝過去,《荊棘之道》反倒成了他留給臺灣後輩窺看的天光。

《蕀の道》(藏品/龍瑛宗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泛黃照片中的人梳著帥氣的頭,穿西裝打上領帶側坐,是少數能找到年輕時代的王白淵照片,背面留著兩行字「一九三零年攝影」「學兄澄波惠存」,連同詩文集《蕀の道》(中譯:荊棘之道)一起寄到上海的國語師範學長陳澄波手上,這張照片還珍藏在陳澄波基金會裡。
  詩集封面由紅色十字架、和三角形、切半的愛心等幾何圖案所構成,一共只有黑紅白三色,紅色十字架上的突出「蕀の道」三個日文字,字體也和畫面中的造型感合而為一。[1]令人立刻聯想到的是一九二零年俄國前衛藝術家馬列維奇的十字架。在馬列維奇的至上主義風格裡最常運用的黑、紅、白分別代表極致、活力和純粹,恰恰都出現在王白淵詩集封面上。透過純粹造型想要表達對傳統的反叛之心,呼之欲出。
  這本臺灣文學史上第二本日語詩文集《荊棘之道》原來是一九三一年六月,在日本岩手縣盛岡市誕生,裏頭集結王白淵旅日八年的思想結晶,但他的盟友,也是臺灣第一批留日知青的謝春木,卻在序中說:這是一帖清算用的苦藥。
《荊棘之道》是他二十九歲前生活的反映,同時又說明著他要往哪裡去,與其說是他,不如說是他所屬的社會更妥當。在殖民地長大的我們,特別是站在兩重的荊棘之道,但要掃開它只有一條路而已,那條路是什麼呢?在這裡我不必明言,但我們需要大家團結起來,踏入荊棘之道,而掃開它。
  王白淵在謝春木的眼裡,一直像是隻天真無邪的小鳥,來到東京求學以後才真正覺醒,目光從美術轉向到文學、政治。在王白淵還活在他的象牙塔裡時,師範同學謝春木已耽讀歌德的浮士德,質疑殖民統治。
  他們曾在畢業時拍過cosplay照,王白淵扮演一個穿西裝的女人,有同學扮算命先生,有同學演卓别林,謝春木則穿著一身臺灣服,騎著腳踏車,做著要出發的姿勢,車後方放著一個牌子,寫著「提高臺灣文化」的字樣,前面扮演日本警察的同學,擋著不讓他走,提著一張牌子「不,再等一些罷!」的字樣。
  這張照片,王白淵留學東京時也隨時帶在身上。《荊棘之道》封面上的十字架,以黑紅白構成的元素所訴諸的,就是對「不,再等一些罷!」的抗議。
  他們無法再等下去了,不惜冒險流血,也必須前進。
思索從這塊岩石滑向另一塊
思緒從這波浪移往另一波
接連叩響生之門
縫隙流瀉而出的光影裡完全忘卻我自己
當鮮紅的一滴血落於生之白紙上
我的詩因此誕生

在滿佈荊棘的道路上摸索前進
經過愛之森林
穿越生之沙漠
泳渡生命之河
抵達驚異之里時
我的詩不可思議地現出一片黑色

摘錄〈不同存在的獨立〉《荊棘之道》
《蕀の道》(藏品/龍瑛宗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如這首作品所代表,《荊棘之道》的詩作大多屬於這樣探索生命意義、思索宇宙萬象的哲理詩,反映出大正生命主義潮流和人道主義的底蘊。作品看得見來自米勒、盧梭、拜倫、葉慈、老子、孔子等多元背景思想的刻鑿痕跡,也能從中知曉王白淵相當關心當代思潮,一九二零年代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泰戈爾、羅曼羅蘭和伯格森都對他產生很大的影響。
薔薇靜靜盛開
在無言之中凋零
詩人沒沒無聞地活著
吃著自己的美而死

蟬在空中唱歌
不問收穫就飛走
詩人於心中寫詩
寫了又擦去

月獨自行走
照亮夜的黑暗
詩人孤獨的吟唱
訴說萬人的胸懷
《蕀の道》(臺藏品/龍瑛宗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這首最為後人所知的〈詩人〉是王白淵1925年9月發表在東京美術學校《校友會會報》上的作品,相較於同年代臺灣人如王宗英、張耀堂或謝春木在1920年代所發表的日語詩來說,王白淵的文體接近成熟的口語自由詩,而且用字遣詞淺顯易懂。題材、取譬、構句的組合上,明顯承襲自先在英美文壇成名,回國一掀詩壇浪潮的野口米次郎。「薔薇吃著它的美而死。詩人以他的詩為糧食……」爬梳野口米次郎的作品,竟也跳出這麼一首同樣名為〈詩人〉的詩!
  翻開《荊棘之道》,不只詩作,還收錄戲作〈偶像之家〉、論文〈詩聖泰戈爾〉、〈甘地與印度的獨立運動〉,王白淵在這兩篇論文裡,批判帝國主義與西方物質文明的病態,倡導亞細亞的文明復興。同時,對當時日本發出警醒。
明治維新以後嫁給歐洲的日本,也被迫重新評價她曾經捨棄的娘家亞洲。屏除印度和支那,將無法思考日本。(略)支那大陸上生成的文化和印度森林裡誕生的文化,傳到日本後結下最美麗的果實。在這意義上,日本可說是東洋文化的寶庫。朝世界發展的日本,必須再次重新評價亞洲的意義在此。高唱「亞洲是永遠的過去」的黑格爾,是何等目光短淺的御用學者啊!
  他認為新興日本就這樣遺忘印度,只將中國當成搾取對象,甚至還支援英國,阻饒印度的獨立運動,是亞細亞復興運動上的恥辱。
  王白淵在詩文集最後詩篇〈佇立於揚子江邊〉中,更是高昂地寫下對革命、新中國的期待。
老子冥想孔子教訓,
貴妃結夢的過去呀,
葬了罷!把一切的過去葬了罷!
連同封建的殘渣與殖民地的壓迫
青年中國與揚子江同時振羽兒而醒了!
未開的千年扉,
揚子江啊!揚子江!
曙光訪問到了偉大的揚子江,
孕育著赫赫的光輝——
(節錄)
  不難想像這樣充滿激昂憤慨的詩文集出版後,何以能得到在日留學青年們的共鳴,王白淵因而與林兌、張文環、蘇維熊、吳坤煌等人組織成「東京臺灣人文化サークル」,歷經一回解散後,鍥而不捨又組成「臺灣藝術研究會」,發行同人誌《福爾摩沙》。
《蕀の道》(藏品/龍瑛宗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沒想到詩文集的標題一語成讖,等著王白淵的人生荊棘之道,出版以後才正拉開序幕。王白淵先因「東京臺灣人文化サークル」成員參與遊行,遭逮補而被革職,離開妻女與盛岡,輾轉到東京、上海、四川,又因參與戰時期的地下情報工作,遭日本政府以「抗日份子」之名逮補,回臺灣坐牢。
  無法與臺灣夥伴一起奮鬥的期間,《荊棘之道》點起的火苗,仍然在同世代文青詩作裡燃燒、接棒,福爾摩沙同人將對王白淵的推崇和尊敬都表達在詩作裡。
  「踏出永遠昏暗的路吧/尋求一線眾生的光吧/負了殖民苦難的重架/故鄉/永開冥門的扉吧//看過苦難的荊棘之道/雖會流出多少辛酸血淚/故鄉呀 步步 探索 勇敢求取/為你子孫代代的榮光」(巫永福自譯)。巫永福這首詩作〈故鄉〉,可見他對當時離開東京赴上海的前輩王白淵的呼應,戰後也曾公開表示王白淵是他最愛的臺灣詩人。
  鹽分地帶詩人吳新榮也寫下:「從思想逃開的詩人們呀/別說什麼是擁護詩的本質而討論/如果不明白就問前行的人吧/雖然也得不到什麼回覆吧/若是如此,就問自己的胸膛與心/迸發著溫熱血流的這肉塊/從誕生於地的那瞬間起自身已是詩」,〈不同存在的獨立〉裡所道的落在生之白紙上的那一滴鮮紅,與島上新血相連。
  《荊棘之道》裡對於靈魂故鄉的響往,特別是序詩「日出之前蝴蝶的魂魄/飛往地平線那邊/你知道蝴蝶往哪兒去嗎?/朋友啊/為了共同的作業/撤廢標界柱吧」所標榜的超越國界的「世界主義」精神,在《福爾摩沙》後與臺灣文藝聯盟合流創刊的《臺灣文藝》創刊上的〈熱語〉如「把臺灣的一切路線築向全世界的心臟去!」同聲相應。
  遭逮補回臺,一九四三年王白淵出獄後,在好友龍瑛宗熱心介紹之下進到《臺灣新報》工作,他依舊不改其熱心與革命之志,力撰〈府展雜感〉、〈批評與作家〉等文章,戰後更繼續懷抱著對新中國的各種期待,集結有志一同為文化事業打拼,在《臺灣新生報》擔任編輯主任,也在政經報、臺灣文化等媒體上發表政治、文化評論。滿心與夥伴共同奮鬥,欲將臺灣視為新中國復興起點的王白淵,作夢也想不到隨後等著他與臺灣的命運吧?
  三月洪水,傾瀉而來,沒有輕易地放過誰,王白淵的荊棘之道,從此打不上句點。
  二二八事件中遭牽連逮補後的王白淵,不再寫詩,也不寫評論。三進三出牢獄的他,在被情治人員監視的壓力下過世,當年《荊棘之道》序文裡,謝春木說「我不知道詩是什麼,但是我比任何人都更詳細知道他不能不寫詩的生活」,這句話現在想起來,反倒像在追問著後代的臺灣人,那我們能憶起何以他不再動筆,不能動筆,是否還能記得荊棘,如何跨到戰後,屢屢攀附在王白淵與同代人身上,烙成了傷痛?這恐怕又是另外一個課題。
[1] 《蕀の道》的彩色封面,可以點選這裡,看看陳澄波的收藏。

★作家小傳
王白淵(1902-1965)臺北國語學校畢業。曾任教於溪湖、二水公學校,1923年4月赴日本留學,1926年4月畢業於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1927年12月赴岩手縣女子師範學校就任。1932年8月,與東京的臺灣文藝愛好者,如吳坤煌等人成立「臺灣人文化同好會」,9月遭日本警察逮捕。11月同人再次組成「臺灣藝術會研究會」,發行《フオルモサ(福爾摩沙)》雜誌。
1932年赴上海於華聯通訊社工作、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任教。1937年,上海「八一三」事件爆發,遭日軍逮捕,送往臺北監獄,1943年出獄後,於「臺灣新報」工作。戰後,積極參與「臺灣文化協進會」,1947年二二八事件時遭逮捕入獄,1950年,又受蔡孝乾案牽連入獄,終其一生都受到特務監視。
★延伸閱讀
★觀測員簡介
劉怡臻 臺大日文所碩士,明治大學教養設計研究科博士候選人,博論題目為《植民地台湾における啄木文学の受容》。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15 歲寫的短歌讓郡守大人讚賞不已,18 歲就擔任北門郡役所的「通譯」。這位天才少年是郭水潭,日治時期詩人兼通譯,類似今日的翻譯,但除了翻譯還得身兼其他文書工作,在郡役所的職位屬於非正式文官的「雇」員。
「日記是生活的真實記錄。日記是自我心靈的過濾器。日記是給子孫的悲哀遺書。日記是人生的過程表。」這是郭水潭的作家好友吳新榮的名言。
郭水潭生於1908年,見證日治時期與國民政府的政權轉換,與作家吳新榮等人同為鹽分地帶文學代表人物,創作作品包含和歌、俳句、新詩、小說及隨筆等。
臺灣自古即有阿勃勒 ,但近幾年才有阿伯熱,包括「懂柯學」的、「愛賣菜」的,還有很「誠實」的,各具特色。然而熱度有時盡,正夯炸子雞總有跌落神壇的危險,最怕失溫後飄散陣陣油耗味。有的則從沒站上過神壇,包裝老、賣相差,偶一嚼之,竟別有一番滋味在裡頭。
《自己的房間》在臺灣最早的中譯本,是「美文作家」張秀亞翻譯,並由林海音主辦的「純文學」出版社發行。「美文」似乎與「爭取女性權益」風馬牛不相及,究竟張秀亞為何及如何翻譯了吳爾芙「自己的房間」呢?
15 歲寫的短歌讓郡守大人讚賞不已,18 歲就擔任北門郡役所的「通譯」。這位天才少年是郭水潭,日治時期詩人兼通譯,類似今日的翻譯,但除了翻譯還得身兼其他文書工作,在郡役所的職位屬於非正式文官的「雇」員。
「日記是生活的真實記錄。日記是自我心靈的過濾器。日記是給子孫的悲哀遺書。日記是人生的過程表。」這是郭水潭的作家好友吳新榮的名言。
郭水潭生於1908年,見證日治時期與國民政府的政權轉換,與作家吳新榮等人同為鹽分地帶文學代表人物,創作作品包含和歌、俳句、新詩、小說及隨筆等。
臺灣自古即有阿勃勒 ,但近幾年才有阿伯熱,包括「懂柯學」的、「愛賣菜」的,還有很「誠實」的,各具特色。然而熱度有時盡,正夯炸子雞總有跌落神壇的危險,最怕失溫後飄散陣陣油耗味。有的則從沒站上過神壇,包裝老、賣相差,偶一嚼之,竟別有一番滋味在裡頭。
《自己的房間》在臺灣最早的中譯本,是「美文作家」張秀亞翻譯,並由林海音主辦的「純文學」出版社發行。「美文」似乎與「爭取女性權益」風馬牛不相及,究竟張秀亞為何及如何翻譯了吳爾芙「自己的房間」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別毀了台語文的優雅 楊渡 台語文的議題引發另一個人的回響,他的觀點跟我雷同!所謂「欲速則不達」,「愛之適以害之!」 愛的方法不對,只會溺死對方! 從沒有爭議的書面字開始,再擴大到生活用語,這樣循序漸進,至少障礙會減少很多! 許夢青是鹿港詩人,生於1870年,卒於1904年,只有35歲。他自幼受漢
Thumbnail
國淵,是青州黃巾大盛時,逃往海外遼東的一名學者。青州黃巾,就是魏書十一最重要的舞台之一。 同時,這些逃難學者的人脈,也指向了曹丕好友中第一名,魏初實權更在司馬懿之上的那個大臣。 很多東西,開始慢慢浮出檯面了。
Thumbnail
看到這本書名,最先想到的是越南古典詩歌《金雲翹傳》,剛好是三位主角,一男二女的名字。其後聯想到陳若曦的小說《慧心蓮》,一方面書名鑲嵌主角母女的名字,另一方面內容跟現代女性遁入佛門有關。不過本作的視野並沒有離開世俗,而是始終駐足在家庭內裡,印證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話:「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我從
Thumbnail
總括評析王度廬「《鶴》《鐵》五部曲」。
Thumbnail
曾為紅塵五光十色渲染 恣意妄為的怪誕行徑 你解說人生的狂 你說的是莊周的道 誠然 你想從紅塵中尋找一份自我 然而 以今日的面目啊 你該如何面對昔日之我 你肆意地毀城 讓黑暗佔據心靈 光明的眼 晦暗不明 如今 在了悟際 走入獨孤 是否 從今而後 不涉紅塵 學庸2005.03.26/00:
Thumbnail
故事對往日的回想和對「彼處」的期盼,不僅是對過去的追憶,更是對未來可能的展望和探索。在路的盡頭,周未難對「此處」、「那處」與「彼處」的反思和體悟,成為了他尋找自我、理解生命意義的關鍵。
Thumbnail
出塞二首·其一 唐代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兩句詩是杜甫詩歌中具有代表性的名句,展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情懷。詩人以秦漢盛世為背景,對比現世的戰亂紛爭,抒發了對和平的渴望和對強大領導者的期盼。詩中所蘊含的家國情懷和愛國主義精神,至今仍具有強
Thumbnail
竹裏館 唐代王維 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這首詩是王維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之一。詩中描繪了詩人隱居山林、怡然自得的生活情景,表達了詩人對自然山水和自由生活的熱愛。詩的語言清麗淡雅,意境幽遠。首聯以「獨坐」點明主人公的孤獨,以「幽篁」點明環境的清幽。頷聯以「深林」強調
Thumbnail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宋代詩文大家蘇軾對王維詩的批評,後代論者,都無疑義。衡諸王維一系列五絶作品,實在非常貼切。其實王維不僅是詩人,也是唐代著名山水畫家、音樂家。他創始的「破墨山水」一向被視為「文人畫」的始祖,歷代畫論資料對於王維《雪溪圖》的討論也非常多。王維肯定使用過繪畫技法入詩。
Thumbnail
歐陽子曾說:「白先勇才氣縱橫、不受拘束;他嘗試過各種不同樣式的小說,處理過各種不同類似的題材。難得的是,他不僅嘗試寫,而且寫出來的作品,差不多都非常成功。」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別毀了台語文的優雅 楊渡 台語文的議題引發另一個人的回響,他的觀點跟我雷同!所謂「欲速則不達」,「愛之適以害之!」 愛的方法不對,只會溺死對方! 從沒有爭議的書面字開始,再擴大到生活用語,這樣循序漸進,至少障礙會減少很多! 許夢青是鹿港詩人,生於1870年,卒於1904年,只有35歲。他自幼受漢
Thumbnail
國淵,是青州黃巾大盛時,逃往海外遼東的一名學者。青州黃巾,就是魏書十一最重要的舞台之一。 同時,這些逃難學者的人脈,也指向了曹丕好友中第一名,魏初實權更在司馬懿之上的那個大臣。 很多東西,開始慢慢浮出檯面了。
Thumbnail
看到這本書名,最先想到的是越南古典詩歌《金雲翹傳》,剛好是三位主角,一男二女的名字。其後聯想到陳若曦的小說《慧心蓮》,一方面書名鑲嵌主角母女的名字,另一方面內容跟現代女性遁入佛門有關。不過本作的視野並沒有離開世俗,而是始終駐足在家庭內裡,印證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話:「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我從
Thumbnail
總括評析王度廬「《鶴》《鐵》五部曲」。
Thumbnail
曾為紅塵五光十色渲染 恣意妄為的怪誕行徑 你解說人生的狂 你說的是莊周的道 誠然 你想從紅塵中尋找一份自我 然而 以今日的面目啊 你該如何面對昔日之我 你肆意地毀城 讓黑暗佔據心靈 光明的眼 晦暗不明 如今 在了悟際 走入獨孤 是否 從今而後 不涉紅塵 學庸2005.03.26/00:
Thumbnail
故事對往日的回想和對「彼處」的期盼,不僅是對過去的追憶,更是對未來可能的展望和探索。在路的盡頭,周未難對「此處」、「那處」與「彼處」的反思和體悟,成為了他尋找自我、理解生命意義的關鍵。
Thumbnail
出塞二首·其一 唐代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兩句詩是杜甫詩歌中具有代表性的名句,展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情懷。詩人以秦漢盛世為背景,對比現世的戰亂紛爭,抒發了對和平的渴望和對強大領導者的期盼。詩中所蘊含的家國情懷和愛國主義精神,至今仍具有強
Thumbnail
竹裏館 唐代王維 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這首詩是王維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之一。詩中描繪了詩人隱居山林、怡然自得的生活情景,表達了詩人對自然山水和自由生活的熱愛。詩的語言清麗淡雅,意境幽遠。首聯以「獨坐」點明主人公的孤獨,以「幽篁」點明環境的清幽。頷聯以「深林」強調
Thumbnail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宋代詩文大家蘇軾對王維詩的批評,後代論者,都無疑義。衡諸王維一系列五絶作品,實在非常貼切。其實王維不僅是詩人,也是唐代著名山水畫家、音樂家。他創始的「破墨山水」一向被視為「文人畫」的始祖,歷代畫論資料對於王維《雪溪圖》的討論也非常多。王維肯定使用過繪畫技法入詩。
Thumbnail
歐陽子曾說:「白先勇才氣縱橫、不受拘束;他嘗試過各種不同樣式的小說,處理過各種不同類似的題材。難得的是,他不僅嘗試寫,而且寫出來的作品,差不多都非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