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小故事〉桃園轉角遇到田

〈臺灣小故事〉桃園轉角遇到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桃園市,只要行往蘆竹大園觀音的路,不論走哪條路,都可能遭逢一片田,尤其是緊鄰中壢桃園的蘆竹,每次騎腳踏車常常前一刻在工業區路段想著壓力好大、空氣有點差、該不該閉氣,下一刻突然被一大片搖曳的綠意療癒,想著「啊~解脫了!」的同時,常不禁駐足拍照。

這張照片,是我從蘆竹南竹一帶穿越往中正路的橋底隧道出口光景,

這張照片,是我從蘆竹南竹一帶穿越往中正路的橋底隧道出口光景,

這個奇特的景象怎麼來的?要講這個,就不得不提桃園特有的埤塘系統。我們都知道桃園是一片台地,不論開車騎機車還是騎腳踏車,只要有從桃園大園往中壢方向行車的經驗,大概多少都注意過那些路段的大斜坡,作為腳踏車族,騎上去超級累,滑下來超暢快,以我從桃園火車站和內壢火車站間騎腳踏車經驗為例,來回車程可以差到10分鐘,可見那個斜坡真的很明顯。想像一下,這樣的斜度,比起平原水更容易溜滑梯滑下去,那在過去以農為本的社會中,該怎麼好好耕田──需要大量用水的水田收入相對較高,而即使決定讓這片土地作為旱田,也是需要水的啊?於是,從明朝開始,桃園的埤塘一個接著一個冒出來,到了日治時代的水利計畫,在離海比較近的蘆竹、觀音、大園這些埤塘面積比較大的西北地區興建桃園大圳,藉由埤塘輔助大圳灌溉,國民政府時期則在東南半部則建了由石門水庫輔助灌溉的石門大圳。

由誰輔助,誰就有它的利用價值,於是,桃園大圳一帶的埤塘相對不可或缺,而消失的比例比東南半部少了非常多,也因為桃園大圳建得早,西北地區在豐沛水源的輔助下農業可以好好發展,至於其他地方,既然沒辦法大量發展水田,就慢慢走向工業發展與都市化,既然水庫讓埤塘變少了,田也慢慢減少經濟價值,就一起慢慢消失了。回到一開始的提問:怎麼從桃園中壢往蘆竹大園觀音走,就突然是工業區,突然又冒出田?或許一個比較簡略的說法是,地形與水文決定了桃園各區的埤塘規模,而最一開始的埤塘規模決定了政策先在哪邊建水利系統,也讓哪邊的農田維持得比較久,另一邊則成為城市。行經田園、工業與都會區的交界點時,我們可以多些想法:桃園埤塘的發展史不僅受自然與文化影響,政策的導向進一步的決定了各區埤塘文化的興盛與衰頹。換言之,埤塘的消失並不全是命定或該地區經濟發展所決定,政策也需要負很大的責任──因為桃園大圳,埤塘文化和農業一同成長,因為工業向埤塘要地,卻沒有同時轉型文化,使目前中壢一帶變成只剩地名和埤塘有關的地方,滿可惜的。

----------------
參考資料:
埤塘、產業變遷與客家族群--以中壢為例(張翰璧,2004)
http://ebooks.lib.ntu.edu.tw/1_file/hakka/7/


avatar-img
山與心交會之處
29會員
44內容數
回到山林,走入家庭,穿越小說、電影、動漫與各式創作,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經驗,在這裡我將引入臨床人文療癒作筆記,捕捉生命中的殘影,歡迎跟我一起從不同角度去觀看,生出任何想法也歡迎留言分享,一起成長 :)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山與心交會之處 的其他內容
「嘔!為什麼連掃地機器人都要干擾我們!」 「雖然我們努力地撐出談話時光,還是很難忽略這家子的東西齁!」 在個案家中做治療,不似傳統諮商室的無塵空間,個案以外的人事物也會進來成為結構的一部分,個案以外的人事物也會進來成為結構的一部分,最初我很困擾,但現在,這也是日常,也是值得被傾聽的語言。
晚上七點半,轉往新營交流道的公車還要十分鐘,卻見那神秘的鹽水天主堂竟然有開,便溜進去晃晃。 鹽水天主堂有傳統禮拜堂的木長椅數排,也有寺廟一般刻著對聯的大紅柱子,後頭還有金字紅木匾額,理論上該感到違和,但一切又是那麼的合理安詳,要說中西合壁反而太化約,因為,這就是這裡最初的模樣。
山腰駁坎間,忽然我們來到一個開闊平台,這裡,是舊古樓社舉辦五年祭(Maljeveq)的所在,而五年祭的背後,藏著一段承諾與愛的故事。
「嘔!為什麼連掃地機器人都要干擾我們!」 「雖然我們努力地撐出談話時光,還是很難忽略這家子的東西齁!」 在個案家中做治療,不似傳統諮商室的無塵空間,個案以外的人事物也會進來成為結構的一部分,個案以外的人事物也會進來成為結構的一部分,最初我很困擾,但現在,這也是日常,也是值得被傾聽的語言。
晚上七點半,轉往新營交流道的公車還要十分鐘,卻見那神秘的鹽水天主堂竟然有開,便溜進去晃晃。 鹽水天主堂有傳統禮拜堂的木長椅數排,也有寺廟一般刻著對聯的大紅柱子,後頭還有金字紅木匾額,理論上該感到違和,但一切又是那麼的合理安詳,要說中西合壁反而太化約,因為,這就是這裡最初的模樣。
山腰駁坎間,忽然我們來到一個開闊平台,這裡,是舊古樓社舉辦五年祭(Maljeveq)的所在,而五年祭的背後,藏著一段承諾與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