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懷舊、急凍、中環價值:香港的黃金年代只是美化了的過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我沒去過,所以不想它倒閉。去過的話,覺得不怎麼樣,就可能無所謂。

廣州朋友脆魚很老實。海洋公園倒閉,她發現不論地區,不論政見,大家好像都挺開心的。藍方說,即使那隻海馬是藍色,但海洋公園老闆是黃,倒了不可惜;港人說公園長年只做大陸人生意,欠中銀錢,與港人無關,倒了不可惜。

脆魚說微博上面,不希望海洋公園完蛋的理由,多半與她一樣—— 沒有去過。畢竟那是港劇常見的場景,觀光朝聖是常識吧!大馬學姐瑪麗也如是說,她上次訪港旅遊,沒去過海洋公園,至少讓她去過一次才倒。

蘇州湯姆老師和兒子喜歡海洋公園。海洋公園和廸士尼他們都去過,他們覺得後者又破又舊,去年標誌性的城堡還被圍起來。海洋公園風景比較漂亮,感覺挺好。

香港朋友覺得可惜的,不在少數。中學旅行最期待就是一年一度去海洋公園,玩機動遊戲,坐纜車。他們去過下水禮,去過哈囉喂。回憶一種。十幾年沒去了,與自己的生活無關,海馬是生是死,其實不太介意。


港人習性,平日不去,結業就衝去打卡。(圖源:The Culturist 文化者)

港人習性,平日不去,結業就衝去打卡。(圖源:The Culturist 文化者)

懷香港的舊

近年盛行懷舊,我不能確切指出時間點,當我意識到整個社會都在懷舊的時候,大約是五六年前,雨傘運動前後。一些本來不起眼的裝置,例如手寫招牌、霓虹燈、海味老店,忽然成為社會議題。

未去到保育層面,保育對象往是是標誌性的事件、建築物,例如皇后碼頭,有專家倡議保育方案,有系統地與當權者爭取保育。懷舊是純粹感性,報紙檔、霓虹光管,這些生活上的零星細節逐漸消失,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紛紛懷勉當年的好。不曾經歷的人惋惜:來不及紀錄便不見了!

懷香港的舊的,不止香港人,而是整個東亞。遠一點的日本、韓國,他們熱愛香港街景、流行文化。動畫作品常常出現香港背景的故事,《高達Z》重高達就是在香港鬧巿裡大開殺戒、攻殻機動隊深層化了香港街景;韓國明星上節目唱張國榮;台灣人懂得背周星馳對白;馬來西亞人唱海闊天空。

我們稱80、90年代的香港是黃金年代,流行文化稱霸亞洲,經濟實力名列世界頭幾位,百花齊放,人人有飯開,人人有屋住⋯⋯因為夠美好,夠強大,別人才會羨慕,香港人產生了優越感。

這份優越感,很可能是虛假的。

自我感覺良好的黃金年代

黃金年代的軟實力是貨真價實。那個年代並不如現在想像的那麼美好。

陳冠中可算是成長於黃金年代而敢於批判同代人的少數作家。

這一代是名符其實的香港人,成功所在,也是我們現在的問題所在。香港的好與壞我們都要負上絕大責任。
我們是受過教育的一代,可訓練性高,能做點事,講點工作倫理,掌握了某些專業的局部遊戲規則,比周邊地區先富裕起來,卻以為自已特別能幹。
我們從小知道用最小的投資得最優化的回報,而回報的量化,在學校是分數,在社會是錢。這成了我們的習性。
在出道的1970和1980年代,我們在經濟上嘗到甜頭,這成了路徑依賴,導至我們的賺錢板斧、知識結構、國際觀都是局部的、選擇性的,還以為自已見多識廣。
我們整個成長期教育最終讓我們記住的就是那麼一種教育:沒什麼原則性的考慮、理想的包袱、歷史的壓力,不追求完美或眼界很大很宏偉很長遠的東西。這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的一種思想心態:我們自以為擅隨機應變,什麼都能學能做,用最有效的方法,在最短時間內過關交貨,以求那怕不是最大也是最快的回報。 ——陳冠中,《我這一代香港人》

幾乎我認識的每一位黃金年代成長的香港人,均是自私自利,唯利是圖。為了錢,可置親情與不顧。每個人願望都是發達,只有發達。

相熟的台灣教授在80年代接受教育,她們形容那年頭的香港僑生「很喜歡錢」。話題總是圍繞著怎麼賺錢,怎麼炒股票。

珍.莫里斯,一位英國作家,對於70、80年代的香港人,觀感相似。《香港:大英帝國的終章》記述了香港人對於發達的熱衷,對於金錢的追求。

幾乎就在這番大業的初始之際,香港就已經是本性難移的香港了,縱然過了一個世紀左右,不管什麼降臨到香港,也不會真的改變它的特質。急功近利、追逐享受、愛好耀眼燦爛奪目,以為它的能量、極端混亂、蜚短流長——全部都老早存在了。

這份以「經濟」、「財富」、「效率」為的價值觀,龍應台稱之為「中環價值」

中環價值等於香港核心價值。

急凍了40年的城巿



raw-image

中環價值壟斷了香港兩三代人的思維模式,如今回頭看這一批富起來的香港人,頗像是沐㺅而冠,為了利益不顧原則。或者說,他們的原則就是按照利益的來源改變自己立場。香港人引以為傲的靈活多變。

這種價值本來90年代後半,經歷過八九六四,一連串民主運動,就應該漸漸改變。然而這套價值觀卻一路主導直到雨傘革命前後,粗略估計達40年。

80年代,中、英、港三方都希望香港能夠保持原狀,平穩過渡97。因為香港很好,繁榮興盛,中西交融,幾乎沒有缺點。每個人都希望香港維持原樣,不願改變,「馬照跑、舞照跳」,既是中方的承諾,亦是香港人憧憬的未來。

社會學研究者呂大樂形容為:急凍香港。

世事根本不可能不變,可是大家均認為保持原樣至為理想。呂大樂敏感地意識到,情況就等如把香港擺進冷藏庫,形容為「急凍香港」

事後看來,不變的想法為日後香港社會的發展帶來很多問題。(中略)這在日後成為了一種束縛,令過去被認為是靈活和善於應變的香港社會,反而變得反應緩慢。——呂大樂,《尷尬的香港,仍在準備中》

人的思想同樣「急凍」了,功利主義長期視為各種行為的唯一理由。立法會議員、民間抗爭人士是「做show」(作秀),他們一定收了錢,背後有龐大利益輸送才站到台前抗爭。

與此同時,為了錢而服從政權是理所當然。大家都是打工仔,搵食而已。誰給錢誰是老闆。沒有必要為錢鬥氣,沒有必要關心其他人,社會上任何一個人都是生存的競爭對手。親身仔不如近身錢,不要信任其他人。

沒有必要改變。黃金年代的一切經已安排好。娛樂文化只要不斷複製80年代的成功方程式,沿用一樣的創作人,作詞作曲編曲監製,來來去去都是同一班人。營銷手法、與電視台合作,家有囍事到天荒地老⋯⋯

這種自我重複,因為我們相信、仰望著香港的金光,選擇性無視燈火下的陰影。東方之珠依然會發亮發光。

可是城巿的死亡正正是因為人們箇步之封,他們反而把責任推缷給希望改變的新一代,批評他們擾亂規矩。

外來者:香港有新舊之分嗎?

時代的脈動卻是無法阻止。香港變了很多,香港人也變了很多。這一點留待日後再談。

然而,因著過去的榮光,外來戶口對現在的香港不感興趣,渴求的是他們記憶中的香港。

《信用詐欺師JP 浪漫篇》:怪獸大廈(左)、李小龍(右)

《信用詐欺師JP 浪漫篇》:怪獸大廈(左)、李小龍(右)

偶然機會,接觸到許多內地來港就業工作的人。與他們一起出門,他們熱愛船P(遊輪party),偶爾喜歡上茶樓,打卡地點離不開海山樓,珍寶海鮮坊。談論著張國榮、周星馳。

這些全都是他們小時候接觸到的香港文化,出現在港劇和港產片的場景。他們之所以喜歡,一半是念舊,一半是能夠在內地的親朋戚友之間製造談資。他們認為這就是香港人的日常生活。至於為甚麼會出現這些文化產物,背後的社會原因,他們無意理解。現在的香港是怎樣,香港人在想甚麼。他們興趣缺缺。

美女、高街、牛肉撈檬,內地朋友說:你可能遇到女間諜

接觸過一位在港大做新聞研究的內地研究生。反送中運動開始之初,我和她討論過當時的社會現況。她好像是聽進去了,後來表達的觀點卻是「香港保持原樣即可」。她生活在香港兩、三年,卻是與社會切割了。

帶過許多內地朋友、台灣朋友、港漂、台漂晃盪香港。渴望藉此讓他們更理解香港,發現他們有一個共通點,喜歡聽黃金年代的香港故事,更甚於認識現在香港人和社會發展。原因大概有幾個:

  1. 認為從前的香港是他們熟悉的香港;
  2. 昔日香港比較有魅力;
  3. 近年香港太混亂太敏感,不願意談;
  4. 香港不是香港人的,香港人沒資格討論香港。

我的想法是,假如純粹是一個外來的觀光客,不理解現在的香港。尋找昔日的文化餘光,在所難免。可是一個在地生活的人,無論哪一國籍,為何就不願意去理解當地發生的事情呢?

批評不純粹是外來者,許多香港人,包括80後的我們,都是這樣的態度。此前我接觸的一位廣告公司老闆,每次製作一定要扯到周星馳,風格必然是王家衛。客戶不接受這種風格,他會罵對方「唔識貨」。至於香港最近上映的電影,他是一概不看的。喔⋯⋯他只是30到尾的一位80後而已。


懷舊是一種病,我們卻視這種病為美學。過去10年舊區重建導致大量本土文化在尚未來得及保育之前,經已被拆缷、消失。我們選擇用大量的媒體篇輻和工餘時間,悼念舊事舊物的失去。鮮少像郭斯恆老師那種,在失去之前,進行紀錄、保育和傳承。

相對而言,懷舊比較不費力氣吧?即使部份群體意識到,懷舊本身是無力的,漸漸舉辦各式活動,希望動員社會更加關注現在的香港。情況卻不樂觀,人們偏向在時代巨輪面前,不反抗被輾壓。更多的是,在巨輪輾碎日常之前,在黃金年代的痕跡磨滅之前,打卡留念,了卻一件心事。

事情是否一面倒的悲觀和負面?倒也不是。改變的力量縱使微薄,改變卻持續地以不同形式,在社區裡引爆。我們漸漸地意識到,不是要讓過去的香港,永無止盡地延續下去。而是要把香港建設成適合香港人生活的地方。

既然我們都不去海洋公園,懷念何需留下建築物?讓歷史成為歷史,別糾纏著變成行屍。該革新的想法子更替,懷舊?看照片就行了。



每周一則城巿故事。
突破點對點的生活模式;
邁開腳步,劃出舒適的平面。〒原地遊FB:追蹤即時旅遊動態。
📷原地遊IG:了解敗家飲食生活。
🅿️Patreon:課金支持創作及攝影計劃。
🌐Wordpress:預約行程,一同分享城巿故事。


https://button.like.co/housescheung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Let'Off
20會員
240內容數
在點與線之間建立幸福的平面
Let'Off的其他內容
2024/09/08
找照片,花了點時間。 本系列因為抽奬原故,分三篇刊出,卑鄙地。 找照片花了點時間,陸續更新到截稿為主。 第一篇:20歲前 那是她的20歲,不是我的。那年她剛好從大陸來港,短期課程結束後,認識了我和另一位喜歡拍照的朋友。我們假日出門拍照,那是休息時拍的照。 那個夏天,在赤柱她跟我說起她的髮小
Thumbnail
2024/09/08
找照片,花了點時間。 本系列因為抽奬原故,分三篇刊出,卑鄙地。 找照片花了點時間,陸續更新到截稿為主。 第一篇:20歲前 那是她的20歲,不是我的。那年她剛好從大陸來港,短期課程結束後,認識了我和另一位喜歡拍照的朋友。我們假日出門拍照,那是休息時拍的照。 那個夏天,在赤柱她跟我說起她的髮小
Thumbnail
2024/09/03
28歲相簿裡最捨不得刪的照片 那些年我帶了兩位大陸來的碩士行,走遍了香港。 從銅鑼灣走上山頂,想拍下萬家燈火做cover photo。 遇上大霧。
Thumbnail
2024/09/03
28歲相簿裡最捨不得刪的照片 那些年我帶了兩位大陸來的碩士行,走遍了香港。 從銅鑼灣走上山頂,想拍下萬家燈火做cover photo。 遇上大霧。
Thumbnail
2024/09/03
20歲前最捨不得剛的照片,不解釋。 那些年儲了人生第一筆錢買,買了一台單反和一支定焦鏡頭。 在人生低谷時,在沒有椅子的房間送了一本書給我。 相簿裡最捨不得刪的照片
Thumbnail
2024/09/03
20歲前最捨不得剛的照片,不解釋。 那些年儲了人生第一筆錢買,買了一台單反和一支定焦鏡頭。 在人生低谷時,在沒有椅子的房間送了一本書給我。 相簿裡最捨不得刪的照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近年,我們都在集體懷念以前的香港,那個香港是不夜之城,即使凌晨仍是燈火通明,人來人往。香港人不是不睡覺,而是有些香港人不願下班,工作到好晚好晚;也有些香港人晚上才上班,看著英國及美國環球市場的變動,爭分奪秒賺到最盡;更多的是不甘寂寞的人夜夜笙歌,下班後流連忘返尋求娛樂⋯⋯
Thumbnail
近年,我們都在集體懷念以前的香港,那個香港是不夜之城,即使凌晨仍是燈火通明,人來人往。香港人不是不睡覺,而是有些香港人不願下班,工作到好晚好晚;也有些香港人晚上才上班,看著英國及美國環球市場的變動,爭分奪秒賺到最盡;更多的是不甘寂寞的人夜夜笙歌,下班後流連忘返尋求娛樂⋯⋯
Thumbnail
行文時恰巧遇上「陶大才子」評論香港人氣男團Mirror,並與蕭大燈神網上交鋒,鬧得江湖上滿滿笑話,人人抽水為樂。各中年KOL爭相引用二才子觀點,嘲弄有之、解話有之、以示體諒的、引為自嘲的⋯⋯卻,甚少認真評論,甚至連Fans的反感也沒怎麼讀到(可能因為演算法關係吧)。 然而,整件事情好笑嗎?幽默嗎?值
Thumbnail
行文時恰巧遇上「陶大才子」評論香港人氣男團Mirror,並與蕭大燈神網上交鋒,鬧得江湖上滿滿笑話,人人抽水為樂。各中年KOL爭相引用二才子觀點,嘲弄有之、解話有之、以示體諒的、引為自嘲的⋯⋯卻,甚少認真評論,甚至連Fans的反感也沒怎麼讀到(可能因為演算法關係吧)。 然而,整件事情好笑嗎?幽默嗎?值
Thumbnail
遊歷過世界,才發現香港比不少知名大城市更發達、龐大,有繁榮的一面,山水又在可望可即的距離。百多年功夫建造出首屈一指的城邦,卻在主權移交的廿多年間急速退化,迫令無數人離開安樂窩,教人感慨萬千。但正因如此,我們更需要認識歷史、掌控話語權《空白的一百年》值得我們細閱,感受前人如何建構香港,思考如何開拓未來
Thumbnail
遊歷過世界,才發現香港比不少知名大城市更發達、龐大,有繁榮的一面,山水又在可望可即的距離。百多年功夫建造出首屈一指的城邦,卻在主權移交的廿多年間急速退化,迫令無數人離開安樂窩,教人感慨萬千。但正因如此,我們更需要認識歷史、掌控話語權《空白的一百年》值得我們細閱,感受前人如何建構香港,思考如何開拓未來
Thumbnail
我真的沒想到不見了一個蘋果,會觸發了我這個澳門人對一座城市的無限感慨。也許是我對已消逝的思想自由的惋惜吧。(坦白說,是真的被奪走?還是某年頭自己邊學普通話邊親手送走?這是值得思考反省的問題。) 但我接觸得更多的
Thumbnail
我真的沒想到不見了一個蘋果,會觸發了我這個澳門人對一座城市的無限感慨。也許是我對已消逝的思想自由的惋惜吧。(坦白說,是真的被奪走?還是某年頭自己邊學普通話邊親手送走?這是值得思考反省的問題。) 但我接觸得更多的
Thumbnail
與大部成長於八十年代那段繁榮盛世的香港人一樣,我們敬拜的神祇,只有「樓神、股神、馬神、波神」這「四大天王」。
Thumbnail
與大部成長於八十年代那段繁榮盛世的香港人一樣,我們敬拜的神祇,只有「樓神、股神、馬神、波神」這「四大天王」。
Thumbnail
人開始越來越懷舊,是不是代表要我真的老了。37歲的以前, 我不會去感受香港, 不會太想聽比較舊的粵語歌, 也不會去特別懷念什麼東西。37歲以後的我,有一天,吃早飯的時候,我跟父母說,如果我年輕的時候生活在你們來香港打滾的那個年代那便太美好了。
Thumbnail
人開始越來越懷舊,是不是代表要我真的老了。37歲的以前, 我不會去感受香港, 不會太想聽比較舊的粵語歌, 也不會去特別懷念什麼東西。37歲以後的我,有一天,吃早飯的時候,我跟父母說,如果我年輕的時候生活在你們來香港打滾的那個年代那便太美好了。
Thumbnail
我沒去過,所以不想它倒閉。去過的話,覺得不怎麼樣,就可能無所謂。 廣州朋友脆魚很老實。海洋公園倒閉,她發現不論地區,不論政見,大家好像都挺開心的。藍方說,即使那隻海馬是藍色,但海洋公園老闆是黃,倒了不可惜;港人說公園長年只做大陸人生意,欠中銀錢,與港人無關,倒了不可惜。 脆魚說微博上面,不希望海洋
Thumbnail
我沒去過,所以不想它倒閉。去過的話,覺得不怎麼樣,就可能無所謂。 廣州朋友脆魚很老實。海洋公園倒閉,她發現不論地區,不論政見,大家好像都挺開心的。藍方說,即使那隻海馬是藍色,但海洋公園老闆是黃,倒了不可惜;港人說公園長年只做大陸人生意,欠中銀錢,與港人無關,倒了不可惜。 脆魚說微博上面,不希望海洋
Thumbnail
——香港不是一夜之間變成「曾經」的。 ——香港是一夜之間成為「曾經」的。 究竟香港與「曾經」還有多少重複之處,又有多少遠去不復,每個人心裡也許有不一樣的衡量。 要是再有一次選擇的機會,去年五月春日裡會從香港轉機,再看一眼那翡翠般的海水,那山、那人、那飛鳥,那個「舊世界」。立於現在能望著過去那一刻道出
Thumbnail
——香港不是一夜之間變成「曾經」的。 ——香港是一夜之間成為「曾經」的。 究竟香港與「曾經」還有多少重複之處,又有多少遠去不復,每個人心裡也許有不一樣的衡量。 要是再有一次選擇的機會,去年五月春日裡會從香港轉機,再看一眼那翡翠般的海水,那山、那人、那飛鳥,那個「舊世界」。立於現在能望著過去那一刻道出
Thumbnail
八年後人在檳城的我看到中大淪為戰場,當晚我哭著看直播,看到隔天帶著黑眼圈去上班。剛好午飯必須跟反對香港暴民行動、認為年輕人都不知道好歹的老闆一起吃,我大概睡眠不足就理智斷線冷嘲熱諷了他一頓。
Thumbnail
八年後人在檳城的我看到中大淪為戰場,當晚我哭著看直播,看到隔天帶著黑眼圈去上班。剛好午飯必須跟反對香港暴民行動、認為年輕人都不知道好歹的老闆一起吃,我大概睡眠不足就理智斷線冷嘲熱諷了他一頓。
Thumbnail
香港時至今日,民生尚可,民主和政制不用問誰都知是垂死掙扎半點不由人。本地人和新移民的矛盾;政府的大花筒方式擴展基建;中共的政治打壓;年輕人的向下流……大家心知肚明。很喜歡編劇巧妙地以兩婆孫在不同年代的掙扎去述說兩個年代香港人的甘苦與共,偏偏中間一代就像缺塊砌圖般沒在劇中着墨過。
Thumbnail
香港時至今日,民生尚可,民主和政制不用問誰都知是垂死掙扎半點不由人。本地人和新移民的矛盾;政府的大花筒方式擴展基建;中共的政治打壓;年輕人的向下流……大家心知肚明。很喜歡編劇巧妙地以兩婆孫在不同年代的掙扎去述說兩個年代香港人的甘苦與共,偏偏中間一代就像缺塊砌圖般沒在劇中着墨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