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斜槓青年》:為自己重新賦予工作與人生的意義

2020/08/13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圖片來源:博客來
這不是一篇教你如何成為斜槓青年的文章,也不是在介紹《斜槓青年》這本書的重點摘要,更不是在解釋斜槓青年的定義與迷思,而是一篇藉由《斜槓青年》這本書的觀點進行自我反思的心得文,心得分成三個部分:反思過去、賦予與建構、小結,因此本文並不會著墨任何關於斜槓青年的操作型定義。
《斜槓青年》這本書有許多獨特的觀點,包括「選擇」、「自由」、「幸福/生命的意義」等等。都讓人可以在思考工作、人生或職涯選擇時得到許多啟發,這不是雞湯文的教條,不會直接給你最佳解答,而是看著書中所描述的某種樣貌反思自己的人生狀態,最後我們仍要為自己做出選擇適合自己的解方

反思:生命中的所有迷茫與痛苦

當我們經過「把書讀好、考上好學校、取得好工作」的社會期待之後,我們對人生的想像還剩下什麼呢?擁有好像還可以的學歷跟工作,是我們拚命努力賺錢、勉強自己跟所有人競爭下所想要的結果嗎?如果不是,那我們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嗎?或是知道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什麼嗎?
如果不去嘗試看看,可能無法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吧!所以大家是否因此花了很多時間迷惘自己的人生意義?若以結果論來說,人到頭來終會死,所有擁有的一切終將消散、失去,那我們這麼辛苦勞累的用意又在哪呢?
尼采說:只要有了活下去的理由,幾乎什麼都能忍受。生活有意義,就算在困境中也能甘之如飴;生活無意義,就算在順境中也度日如年
每當我得到什麼都沒有意義的結論時,總會回過頭反思自己的前提:「為什麼我相信世界上有一個大家都要去追求的、至高無上的人生意義?」、「為什麼沒有意義的人生就不值得努力、不值得活呢?
如果世界上不存在一個大家都必須追求的人生意義,那每個人是否可以選擇屬於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追求大家都想要的、單一的人生樣板與成功模式?
我的迷茫狀態是否只是對想要追求「正確的人生意義」而產生的誤解?那麼宗教、文化、社會對生命意義的崇高解釋,也只是一種可以選擇的信念,因為生命並不存在客觀的事實或解答。而痛苦就像書中提及米哈賴‧契可森《快樂,從心開始》的觀點:「人類所有痛苦都來自內外的失序與不和諧」,因為「內心想要的和真實擁有的不一致」,所以「有衝突」。
如果我的迷茫來自於我對正確人生意義的追求,那導致我痛苦的不一致與衝突又來自於哪裡呢?

拆解:痛苦的來源

文化—被社會強加的價值觀

《幸福的魔法》中寫道:「即使在最民主的制度下,人們也往往感覺自己被奴役了─不是被政權,而是被社會強加的價值觀。」
書中將文化定義為社會的價值體系,引導著人們的行為模式,具體體現在「當你想做的事情不符合主流時,彷彿全世界都會跟你說不要這麼做」,甚至在社會還沒有人開口前,你心中都有一把「不應該」的尺阻止自己,而大多數人都會在這強大的力量下妥協。
就像師長會建議你不要選沒有辦法賺錢的科系;父母會要你不要花太多時間在社團。甚至當你花很多力氣去做某個有趣的事情時,總有人會潑冷水說:「那個沒有用,賺不了錢」。因為現在的文化只認定「財富」、「權力」、「名聲」與「地位」是有用的東西,其他東西都不值得花時間與力氣的、沒有用的東西,社會不在乎你的所思所想所求,它只在乎你的價碼。

工作—自我認同的身分證

在文化的力量下,工作從獲取溫飽的手段漸漸變成人生的目的,「獲取好工作」成為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目標,從出生、念書到出社會之前的所有努力都是為此而無其他。若我們沒有得到好的工作,我們就會覺得自己是個沒有用的魯蛇,因為我們的自我認知大部分都來自於社會給予我們的評價與回饋。
我們必須用「一份高薪的工作」去證明自己的能力,用「一份成功的工作」獲取他人的認同,否則我將無法掩飾自己的不足與缺陷。工作不再只是一份工作,變成一種身分認同、能力象徵,陌生人間的自我介紹也只能用工作身分來定義對方。
然而《斜槓青年》提醒我們:「文化既不是宇宙中的客觀存在,也非永恆不變,它僅僅是存在於人類社會的共同信念所以我的衝突與不一致在於「我想要的」與「主流文化的價值觀」不同,我的痛苦來自於得不到內心所渴望的,又無法完全服鷹於社會的資本競爭。
這些反思讓我想試著將工作的定位退回手段,而不是人生的目的。

賦予:人生意義前先找回自己

人類對於生命的意義卻有股強烈的渴望,而且這股渴望是如此強大,以至於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類的主觀幸福程度。
如果我不想再進入追逐名利、財富的競賽,不將人生的全部給予工作後,便開始思索、尋找只屬於自己也適合自己的人生意義。過去我順應體制走入學校、走入社會,藉由社會的價值體系去判斷什麼是好的工作、好的生活方式,這些固有的信念限制了我對人生與生活的想像、發展與成長。
現在為了找尋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則必須要釐清一些、回答一些關於自我的重要問題:「我是誰?我想做什麼?我的未來在哪裡?」我才有辦法對自己的生命意義或生活方式有一些雛型與規劃,我才能有方向去選擇我想要相信的信念,才能選擇自己想要的、適合自己的、跟主流不一樣的人生。
幸福是關於生命意義的整體感知與體驗
過去大多數人在求學時期都走著類似的軌道,讓我們誤以為跟大家一樣的生活才是正確的。實際上我們就像被異化的機械被填入同樣的教育,被迫遵守著同樣的規則,過著一樣的求學生活,若無法達到相同的標準則會自我懷疑。
體制忽視我們之間的差異,忘了每個人其實有著屬於自己的生活節奏,這個節奏是指我們每天、每週、每月各自在經歷的情緒、狀態與表現,這樣的節奏起伏不定且每個人都不一樣,但體制忽視每個人擁有自己的天賦、喜好,唯有意識到真實的自己、不被外在價值綁架,才能發現我可以不用勉強自己去符合主流的框架。
不需要讓別人去告訴我怎樣才能獲得幸福,也不需要讓社會跟我說怎樣的人生才有意義。我可以選擇怎麼活才有意義,我可以自己決定生活幸福的實際樣貌。

建構: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

一、如何才能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行動

  • 概念:什麼是自己的生活方式?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一種「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它不是固定不變的,會隨著自己的經歷、狀態與需求而有所不同,最核心的概念是「適合自己身心發展」,所以每個人適合的生活都不一樣。
讓自己回歸內心最渴求的部分、擺脫社會的標準,不意味懶散、沒有目標或自私,而是發自內心追求屬於自己的獨特生活,全心全意投入地生活、發展所長並為自己負責。這樣的生活方式要適合自己的身心發展,所以它並不是不吃不喝的純精神生活或只想要玩樂的酒池肉林,而是在自己所需的物質條件下才能達成,過程成功也會為某個自己在意的目標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這樣的生活我最喜歡的部分是不須違背自己的意願去符合社會的「成功樣板」,每個人都可以被鼓勵去找自己的答案與人生意義,用自己的方式生活。無論遇到任何事,都要意識到自己有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利。
  • 方法:如何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
1.找尋「沒有獎賞的樂趣」
當我們發自內心地想做一件事時,這件事本身就是目的,我們去做,不是為了得到報酬或獎賞,而是在做的過程中能獲得樂趣。
生活方式沒有標準,但太習慣跟大家過一樣的日子,反而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由於適合每個人的都不同,也不容易有類似的模板或軌道可以依循,因此最終仍要回歸自己的內心。因為適不適合自己、是不是自己想要的,都只有自己的心最清楚。只有在當下你能單純感受到那件事情、或那個生活所帶來的快樂,而不是為它所附加的任何好處、名聲,你才知道那是你的心之所向。
2.用有效的方法不斷試錯
除了用心感受外,也用理性去檢視自己的信念與行動,才能不盲目並有效的達到我們的目標:「適合自己的生活」。書中提及理性必須有邏輯思維能力和足夠的知識儲備能力,但仍提供「如何判斷自己是否理性」的小步驟:
第一,目標是否合理,是否符合自己真實的願望?第二,信念形成是否基於合理的邏輯?第三,行動是否為達成目標的最佳方式?
在嘗試的過程中,我們的行動與判斷都立基於自己對假設與規律的理解,但我們的理解不一定正確,因此要再根據事實的回饋做調整,這很正常也是「試錯」的過程。也許一開始以為自己適合的或喜歡的東西,到最後才發現其實沒那麼喜歡,這也是一個認識自己的過程,之後要繼續堅持還是放棄都是自己的選擇。
  • 心態:尋找過程中的自我調適
我們找尋「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是獲得幸福的手段,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很多大大小小的選擇,面對任何人生處境或事件,最健康的心態都需要自我調適,畢竟事事無法都順心如意。
不是擺脫外界標準後一切都海闊天空,生活裡仍然有挫折與苦難,當我們決心尋找適合的生活方式時,要面對的反而是自己給自己的難關,因為沒有標準之後,一切都得由自己決定。心裡反而會冒出許多質疑與不確定:我在做的事情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嗎?別人的生活好像也很不錯,但那適合我嗎?
最終我們要面對自己的不如意時只有兩個選項:「勇敢追求另一個想要的」「改變心態接受現狀」。兩者沒有好壞之分,只要能讓你內心衝突消失就是好的選擇,畢竟屬於自己的生活裡沒有「必須」,你只是需要勇於改變的勇氣坦然接受的智慧
  • 最終目標:讓生活與內心達成一致
還記得為什麼我們要尋找適合自己的生活嗎?
因為原來的生活與內心的不一致讓人感到衝突,所以我們的目標也僅是讓自己的生活與內心的期待一致而已,無論我們想要的生活是五彩繽紛還是簡單樸質,只要自己的內心與生活達成和諧都是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其他人的評價都只是旁觀者的內在投射,因為你的人生真正在體驗的人是自己。

二、允許每一種生活方式:不評價、不比較

這不是一篇宣揚每個人都必須找到適合自己生活方式的文章,這也不是貶抑追求名利的生活不好,而是我單純對人生、對工作進行的反思,也因為世上不存在著所有人都應該追求某一種生活狀態。
若我把適合自己的模式與價值觀強加在別人身上,反而本末倒置了,也讓這個世界失去了更多種可能的生活模式,我們允許這個世界有各式各樣不同的生活方式存在,因為沒有人有資格去告訴別人什麼樣的人生才是值得追求的,所以更不能去過度評價他人的人生選擇,再辛苦也是別人甘之如飴的選擇。
每個人對於人生的理解,以及因環境和經歷所形成的信念,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允許才有容納的空間,過去太常習慣追求單一的標準人生,導致自己總在不知覺中要求自己或要求他人去服膺某個外在準則。因此我們必須時刻提醒著自己去區分「自己的」與「他人的」生活,將能量與力氣關注在自己的生活,努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一切並坦然接受那些不能改變的,達成內心和諧的美好人生。
當牽涉到「他人的」生活時得明白那是他的選擇,無需過度評價或操勞,因為沒有誰的人生比較好,我們都必須自己選擇並承擔後果。

三、困難點:抵抗文化的價值體系

好像不做些什麼,我們就不是什麼。
一直以來都過著非常扭曲的生活狀態,我按照社會給予我的規則與價值觀過活,不停與他人比較、競爭,整天思索著別人會如何看我、評價我,追求大家的認同,任由他人的觀感擺佈我的情緒,全身充斥著恐懼、焦慮與疲憊,最終的結果好像也不是我真心想要的。刻苦耐勞只是為了未來某個美好想像,終日活在對未來的期待,總是為了取悅社會、取悅父母委屈自己。
我想試著停下來,藉著這本書的內容問自己:「到底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有什麼能比現在的生活更讓我感到快樂呢?」我想根據自己的節奏來安排生活,我想過著內外一致、身心和諧的生活,我想回歸我原來的樣子去詮釋生活的方式,我想知道自己是誰,也想知道自己想過怎樣的生活,我想心安理得地做著熱愛的事,我想每一天負責地活在當下,不被他人或社會價值觀綁架,我想找到適合我的生活。
成功不在於最終的成就,而在於他守住了自己的心。
最大的困難是忠於自己的內心,因為要能不隨主流的價值起舞很困難,我們需要時間、經歷去明白自己到底想要怎麼樣的生活,還必須有勇氣與強大的內心去對抗恐懼、貪婪、虛榮等等。
願有一天我不再需要依賴外在的新事物與刺激來獲得快樂,我能夠在屬於自己的平凡日子裡與自己的心怡然自得地待在一塊。

小結

斜槓青年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擁有額外收入,甚至也不是為了能夠自由支配時間,而是為了追求更豐富的人生和更完整的自己
許多說書都著重在如何成為斜槓青年,內容都圍繞著斜槓青年到底是什麼的問題,但《斜槓青年》這本書讓我眼睛為之一亮的不是這些,反而是作者對自己的人生有著追求更完整的自己的精神與勇氣。
她討論到關於幸福、關於人生的意義,以及許多扭曲生活狀態的起源。讓我開始思索自己的經歷,並檢視自己的生活狀態,最後促成了這篇文章的誕生。
財務自由最終的目標是心靈自由—過自己真正想過的生活,不再為金錢工作,也不再為慾望所累,這才是財富自由的意義所在。
真正吸引我的並不是財富,而是可以拒絕的自由,當我能夠不再需要為了錢把所有人生都花費在不喜歡的事情上,我擁有的時間可以去做我想做的事情,可以去探索自己、認識自己,更完整地感受豐富和諧的人生。

以上內容是書中佳句綜合個人心得的整理與編排,此篇有大量篇幅佳句引用原書。若有興趣的人歡迎去閱讀原書後一起互相交流討論哦!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daymaker Lin
daymaker Lin
致力成為悅日人(daymaker)的Lin,相信真正的幸福是來自於讓自己與他人感到快樂,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好好生活。希望透過閱讀、寫作與對話成為自己想要的模樣。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