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綠光,就能找到幸褔?

2020/08/07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侯麥 #綠光
住在巴黎、擔任私人公司秘書的女子黛芬期待著即將到來的夏日長假,但早就相約好的朋友臨時變卦放鳥她,而她又不願隨著家人去都柏林避暑(為了逃離自己的母親),另一方面,她不斷地打電話去詢問前男友的近況(即便明知已無力挽回)。巴黎夏日的暑熱令人難耐,黛芬心中的焦慮感也益發強烈。
這部電影裡的黛芬是個很不令人討喜的角色,她自我否定,即便身旁的朋友和旅途中所碰到的人都對她展現友善,但她總是以利嘴與人爭辯,抑或根本視而不見,她誰也不相信,只相信偶然看到掉在路上的卡牌或路途中出現的某些標誌會帶給她一些命運的啟示。
而就在某天,她經過一群歷經風霜的老人,他們正在分享自己最近所閱讀的書。戴芬駐足聆聽,並且相信:就像Verne小說裡說的,只要看見太陽消失於海平面前所放出的短暫綠光,自己便能洞悉未來、找到幸福。
這部電影拍出了巴黎、拍出了法國人的生活日常,在看似隨性的敘事中,夾雜著長段落的對話。但,看似隨性的敘事並不代表電影無秩序、無結構,其實如果搭配那些在電影中所插入、表示日期的字卡,我們都能感受到,時間其實並不等人,而是在往前持續地推移中。
敏感的黛芬當然也體察到時間的推移,所以當假期逐漸步入尾聲,面對自己的一無所獲(但果真如她所想一無所獲?),她也只能百般不情願地準備搭火車回巴黎。等待火車到站的空檔中,她隨手拿出杜斯妥也夫斯基的《賭徒》,卻無法專注於閱讀。這時,她發現一名男子正注視著她、朝她靠近,而她也一改先前那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態度,主動開口,希望男子能陪她到附近的漁港走走。
劇情走到這邊,也讓觀眾恍然大悟:這個轉折,將會是黛芬人生另一個階段的開始,所以,電影最後戴芬究竟有沒有看見綠光其實並不重要。何況,就算看見了綠光,就保證自已能找到幸福、人生從此一切順遂?
再回頭檢視這部電影,我們便懂得:電影裡頭所出現的每個人、每個物品、每個事件、每段對話,其實是彼此緊緊扣合、相互映照的。而那個自我否定、自我懷疑、明明在度假中卻始終開心不起來的戴芬,不就是我們的化身?因此,我們對戴芬這個角色所感到的不耐,是不是也代表著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在某些時刻也會令人感到不耐或討厭?若我們希望自己能夠融入人群,找到快樂與幸福,我們是否也該放下固執與成見、做出一些改變?
又,戴芬相信偶然看見掉在路上的卡牌會帶給她一些命運的啟示,她相信機緣與巧合,但《綠光》並不像奇士勞斯基電影那樣把機緣與巧合推到極致、並做出浪漫且具有衝擊性的闡述;相反地,《綠光》針對那些只相信機緣、不相信別人、更不相信自己的人,用一種看似隨性的筆法,做出深刻但並不刻薄的批判。
《綠光》這部電影,雖不見得能讓觀者馬上進入、理解侯麥所要表達的意旨(而是需要反覆地咀嚼),但那樣的猶疑與不確定,不就是劇中主角黛芬所感受的、人生的況味?
(觀影時間:2020.07.21)
    Daniel_Tsai
    Daniel_Tsai
    一個行走於地球/又不甘心只是行走於地球的/走索者(引自陳黎詩句)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