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 Baxandall〈The Period Eye〉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The Period Eye 〉from《Painting and Experience in Fifteenth Century Italy
Michael Baxandall
1972
相對知覺
Baxandall首先概述視覺的光學基礎,接著指出人類眼睛(視覺器官)的生理普遍性,但每個人的視覺素質是各不相同的。大腦必須解釋圓錐細胞接受到的光色信息。這種解釋有賴於先天和後天獲得的技能。簡言之就是認知風格(cognitive style)的不同會造成觀看的理解不同。
Baxandall小結大腦需調動三種可變而與文化有關的因素:
  1. 儲存的圖像、範疇、推理的方法。
  2. 再現程式方面的素養。
  3. 根據不足信息做出適當想像的實際經驗。
Baxandall接著補充繪畫與知識的理解過程
  1. 理解一幅畫得承認一種再現程式,關鍵是畫家把顏料施於二維平面以表示三維對象,畫家必須掌握這種不同於平面塗的繪畫精隨。
  2. 繪畫容易受到每個人所具備的觀畫技巧:模式圖像、範疇、推理、類比的影響。
  3. 我們會把來自一般經驗的許多信息和假設賦予繪畫。
Baxandall接著15世紀義大利宗教、公民生活與繪畫之間的關係,他分許多段落來分別論述,首先是圖像的功能與故事:
圖像的功能與故事
宗教畫不僅僅是指一些宗教題材的畫,它的含意是:這些畫的存在為了風俗目的,為了幫助某些具體的智力和精神的活動。另一個含意是這些畫應在教會成熟的聖像理論規定的界限內。Fra Michele da Carcano曾對此做出三點補充:
  1. 讓那些不會讀經書的人可以通過宗教畫而學習。
  2. 由於我們感情不豐沛,因而需要用聖像來喚起我們的虔誠感。
  3. 由於我們記憶不可靠,因而需要用聖像來幫助記憶。
宗教畫的功能可用做促使觀者沉思聖經和聖徒平生的簡明、生動、易記的刺激信號。如果告訴畫家這三點,畫家會知道它的畫所描述的故事應該清晰得讓人易懂,醒目易記得讓健忘的人難忘,而且他得畫還需要能夠充份調動觀者得視覺以及其他得最強烈和最精準的感覺。
但畫家有時候難以準確的描繪出,甚至有誤畫的狀況產生,Baxandall接著舉不同母題來舉例:
Fra Filippo Lippi. The Holy Family with Saint Mary Magdalen, Jerome and Hilarion (about 1455). Florence, Uffizi. Panel.
《神聖家族與抹大拉的瑪麗亞》(1)謙卑(2)貧窮(3)歡樂。
Piero di Cosimo. The Visitation (about 1490-1500). Washington,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Panel.
《聖母訪親日》(1)慈祥(2)母性(3)美德,慈祥是借助虛構,即瑪麗亞竭力想找遠方得伊麗莎白為伴,行李和交談等表現出來的。這樣的佈道是對故事進行一種很徹底的情緒歸納,它與那種對奧義的實在具象,也是視覺化的具象是有緊密聯繫的。
Piero della Francesca. The Annunciation(about 1455). Arezzo, S Francesco. Fresco.
《聖母領報》這裡區分了三種重要意義
(1)天使使命
  1. 一致:天使是上帝和凡人間理所當然的中介。
  2. 尊嚴:報喜天使是眾天使之首。
  3. 清晰:天使呈現在瑪利亞面前。
  4. 時間:3月25日周五,這裡還不確定是日出時也可能在正午,不過肯定是在冬天過後花草覆蓋大地的那一季節裡。
  5. 地點:Nazareth,意味鮮花,指的是花與聖母的象徵性聯繫。
(2)天使禮
  1. 榮譽:天使向聖母下跪。
  2. 赦免生育之苦。
  3. 表示恩惠。
  4. 與上帝一體。
  5. 聖母獨享的至福,即既是處女又是母親。
(3)天使語:包括了聖母的五種值得讚頌的心情
  1. 不安:對天使高貴而又莊重的問候,出於驚訝的驚慌。
  2. 反省:內心揣測,這該怎麼問候?
  3. 疑惑:。
  4. 服從:。
  5. 受賞:靈魂躍升到了一種對行動以及神聖事物的甜蜜所產生的高貴和崇高的沉思狀態。
Baxandall接著對人體及其語言、人物模式、色彩值、體積、間隔與比例做更詳細的描述,這裡就不一一列舉。
道德之眼
此時Baxandall從世俗回到宗教,他提醒,我們看來在神學上中性的那些圖畫性質:比例、透視、色彩、變化等等,也許並非中性的,道德和心靈的眼光是無法估量的。文獻記載15世紀義大利有兩種敬神的文字記錄,其中暗示了道德與心靈的眼光如何豐富人們對繪畫的知覺,其中一類是關於可以感知天堂的那些書籍或佈道文;另一類則是把正常視覺、知覺性質加以明確的道德化的經文。
Fra Angelico. Sts. Peter and Paul Appear to St. Dominic(from the Predella of the Soronation of the Virgin(about 1440)). Paris , Louvre. Panel.
畫中在透視法縮小的一排圓柱,從14世紀開始義大利畫中的天使報喜、死亡景象以及幻景之間,都存在著類似的東西。但是就我們所見的宗教文化而言,假設這種透視不僅被理解為一種藝術技法,而且還被理解為一個視覺暗喻,一種讓人想起諸如聖母領報的最後階段聖母瑪莉亞的心態等等的手法,那麼它首先是作為一種道德信念的類比象徵,然後才是作為末日對福音的一瞥來解釋的。
15世紀義大利認知風格中存在著最終不可捉摸性,就是思想家把這種道德與心靈的眼光帶入了這些繪畫。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4會員
4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康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書名】いごってなあに? 【作者】著:小林泉美、協力:張栩、設計:関千春 【繪者】荻並 トシコ  【出版】ぶんしん出版 (2019/7/1 初版一刷) 【語言】#日文、內文有翻譯成 #英文 #中文的小冊 【分齡】3歲至高中生 【主題】#知識繪本   旅日棋士張栩九段致力於推廣圍棋,本書是其夫人小
〈The Image of the City〉 Kevin Lynch 1960 似乎任何一個城市都有一個大眾意象,是由眾多個人意象交疊而成;或著說,是有一系列的大眾意象,每個大眾意象都由某一部分居民所共享。 這裡的城市意象僅限實體的、可被感知的物體對意象的影響。當然還有其它因素會影響可意象性,例
《La Peinture de Manet》 Michel Foucault 1971 Michel Foucault曾打算寫一本關於Édouard Manet的書,他做了大量的筆記,也非常關注Thomas Couture的畫室,但他只做一次講座,後來又分別於1967年在米蘭、1970年在東京和佛羅
《Cultures and Societies in a Changing World》 Wendy Griwold 2004 文化物件 為了嘗試理解社會與文化的關聯,就有必要先對文化物件進行仔細的檢視,也就是對組成大體系的相關部分進行仔細檢驗。此處,我們採取的是人文學科的取向:世界各處皆有文化,至
《Psychologie des Foules》 Gustave Le Bon 1895 王志弘設計的封面,把字型學運用的淋漓盡致 一個人一旦進入群體之中,原本自覺的個性變逐漸消失,群體的思想將會取得主導地位。 群體(crowd)一般定義:個體聚集體。心理群體:這群人的觀念和想法趨於一致,他們自覺的
記得八年前至中興大學中文系旁聽中國文學史,上課前經過中庭看到歷史系學生在出清書籍,順手花50元買了一本二手的Anthony Giddens《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利用下課時間翻了前面黃瑞琪寫的推薦序,其中有一段讀來令人感動。 Giddens著作等身,據他自己說主要是由於勤勞。「
【書名】いごってなあに? 【作者】著:小林泉美、協力:張栩、設計:関千春 【繪者】荻並 トシコ  【出版】ぶんしん出版 (2019/7/1 初版一刷) 【語言】#日文、內文有翻譯成 #英文 #中文的小冊 【分齡】3歲至高中生 【主題】#知識繪本   旅日棋士張栩九段致力於推廣圍棋,本書是其夫人小
〈The Image of the City〉 Kevin Lynch 1960 似乎任何一個城市都有一個大眾意象,是由眾多個人意象交疊而成;或著說,是有一系列的大眾意象,每個大眾意象都由某一部分居民所共享。 這裡的城市意象僅限實體的、可被感知的物體對意象的影響。當然還有其它因素會影響可意象性,例
《La Peinture de Manet》 Michel Foucault 1971 Michel Foucault曾打算寫一本關於Édouard Manet的書,他做了大量的筆記,也非常關注Thomas Couture的畫室,但他只做一次講座,後來又分別於1967年在米蘭、1970年在東京和佛羅
《Cultures and Societies in a Changing World》 Wendy Griwold 2004 文化物件 為了嘗試理解社會與文化的關聯,就有必要先對文化物件進行仔細的檢視,也就是對組成大體系的相關部分進行仔細檢驗。此處,我們採取的是人文學科的取向:世界各處皆有文化,至
《Psychologie des Foules》 Gustave Le Bon 1895 王志弘設計的封面,把字型學運用的淋漓盡致 一個人一旦進入群體之中,原本自覺的個性變逐漸消失,群體的思想將會取得主導地位。 群體(crowd)一般定義:個體聚集體。心理群體:這群人的觀念和想法趨於一致,他們自覺的
記得八年前至中興大學中文系旁聽中國文學史,上課前經過中庭看到歷史系學生在出清書籍,順手花50元買了一本二手的Anthony Giddens《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利用下課時間翻了前面黃瑞琪寫的推薦序,其中有一段讀來令人感動。 Giddens著作等身,據他自己說主要是由於勤勞。「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探討了文藝復興巨匠達文西的藝術創作及其對科學的熱愛,透過參觀達文西體驗展,深入瞭解他的創作理念及對人體的研究。文章中介紹了達文西的經典作品,如聖母頌報等,以及展覽中的沉浸式體驗,最終反思自身對生命的好奇心與追求知識的熱情。
Thumbnail
跟著畫展經歷了5個世紀,不敢說變得多懂西洋繪畫,但看過展覽後我更瞭解自己的喜好,我似乎特別偏愛精緻的畫風、有故事感的主題。
Thumbnail
從脈輪的代表顏色所衍生出來的意象,這次跳到眉心輪全是因為靈感指引;更直觀的用繪畫呈現。來自於幾百年前的聖母像…..
Thumbnail
《從拉斐爾到梵谷之旅1_聖母》 母親節快樂!❤️ 感謝YJ的招待, 應景的剛好~ 聖母是主耶穌基督母親瑪利亞, 她, 對於基督教或天主教都有重要的意義。 她, 是個凡人慈愛而聖潔。 畫展裡臨摹著聖母的特種樣貌, 一個母親的樣貌究竟是什麼樣子? 我想 每個母親對孩子的愛都是
父母固然賦予我們一張臉,歲月固然會在這張臉上留下痕跡,但是真正為這張臉鑄型的卻是我們自己,我們的臉,具體地、巨細靡遺地刻劃了我們的心思意念、語言行為。 一、騙誰? 相傳,文藝復興時代的藝壇大師米開朗基羅應允為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圖繪耶穌一生的壁畫後,有一天他在羅馬街頭看到一位婦人抱著一個嬰兒,這嬰兒
Thumbnail
摘自賽斯資料(賽斯書)《靈魂永生》 “神明”的歷史代表人意識之旅程 外在的宗教劇是不斷在開展的內在精神性實相之不完美的代表。 這些各種不同的人格,在宗教歷史裡的神明與先知----他們吸收了居住在某一段時間的人們所拋出的集體的“內心投射”。這種宗教劇貫注並指揮內在實相中必須以物質來代表的那些面,
  我心目中的理想陳述更像是,每個人首先向塞尚那樣,去思索、去努力把人知覺中的現象表現出來。相較於所謂的「客觀世界」或「物理世界」,那可能看起來有些扭曲或歪斜,但那是朝向一種「真正的人在世界裡看到的樣子」的嘗試。
Thumbnail
  《眼與心》(L'Œil et l'esprit, 1961)是法國哲學家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 1908-1961)的最後書寫,其主要著作有《知覺現象學》(Phénoménologie de la, 1945)、《可見與不可見》(Le Visible et
Thumbnail
第一隻眼是客觀之眼,第二隻眼是觀心之眼,第三隻眼是天眼,即以上帝視角觀看的眼,如此依經典上所分別之肉眼、心眼和天眼。今天要用什麼眼投票呢?
Thumbnail
這幅迷人的畫結合了多種寓言元素,不只有對人類的隱喻、對太陽系的象徵,也不只是描述通向解脫和覺悟之路;事實上,它在多方面的象徵中包含了所有這些元素。因為人是太陽系的映像,且太陽系也映像在人類裡面。畫面的前景由明亮的白色百合花裝飾,呼喚著那些心靈純潔的人登上眾神之階梯,前往更美好的地方。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探討了文藝復興巨匠達文西的藝術創作及其對科學的熱愛,透過參觀達文西體驗展,深入瞭解他的創作理念及對人體的研究。文章中介紹了達文西的經典作品,如聖母頌報等,以及展覽中的沉浸式體驗,最終反思自身對生命的好奇心與追求知識的熱情。
Thumbnail
跟著畫展經歷了5個世紀,不敢說變得多懂西洋繪畫,但看過展覽後我更瞭解自己的喜好,我似乎特別偏愛精緻的畫風、有故事感的主題。
Thumbnail
從脈輪的代表顏色所衍生出來的意象,這次跳到眉心輪全是因為靈感指引;更直觀的用繪畫呈現。來自於幾百年前的聖母像…..
Thumbnail
《從拉斐爾到梵谷之旅1_聖母》 母親節快樂!❤️ 感謝YJ的招待, 應景的剛好~ 聖母是主耶穌基督母親瑪利亞, 她, 對於基督教或天主教都有重要的意義。 她, 是個凡人慈愛而聖潔。 畫展裡臨摹著聖母的特種樣貌, 一個母親的樣貌究竟是什麼樣子? 我想 每個母親對孩子的愛都是
父母固然賦予我們一張臉,歲月固然會在這張臉上留下痕跡,但是真正為這張臉鑄型的卻是我們自己,我們的臉,具體地、巨細靡遺地刻劃了我們的心思意念、語言行為。 一、騙誰? 相傳,文藝復興時代的藝壇大師米開朗基羅應允為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圖繪耶穌一生的壁畫後,有一天他在羅馬街頭看到一位婦人抱著一個嬰兒,這嬰兒
Thumbnail
摘自賽斯資料(賽斯書)《靈魂永生》 “神明”的歷史代表人意識之旅程 外在的宗教劇是不斷在開展的內在精神性實相之不完美的代表。 這些各種不同的人格,在宗教歷史裡的神明與先知----他們吸收了居住在某一段時間的人們所拋出的集體的“內心投射”。這種宗教劇貫注並指揮內在實相中必須以物質來代表的那些面,
  我心目中的理想陳述更像是,每個人首先向塞尚那樣,去思索、去努力把人知覺中的現象表現出來。相較於所謂的「客觀世界」或「物理世界」,那可能看起來有些扭曲或歪斜,但那是朝向一種「真正的人在世界裡看到的樣子」的嘗試。
Thumbnail
  《眼與心》(L'Œil et l'esprit, 1961)是法國哲學家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 1908-1961)的最後書寫,其主要著作有《知覺現象學》(Phénoménologie de la, 1945)、《可見與不可見》(Le Visible et
Thumbnail
第一隻眼是客觀之眼,第二隻眼是觀心之眼,第三隻眼是天眼,即以上帝視角觀看的眼,如此依經典上所分別之肉眼、心眼和天眼。今天要用什麼眼投票呢?
Thumbnail
這幅迷人的畫結合了多種寓言元素,不只有對人類的隱喻、對太陽系的象徵,也不只是描述通向解脫和覺悟之路;事實上,它在多方面的象徵中包含了所有這些元素。因為人是太陽系的映像,且太陽系也映像在人類裡面。畫面的前景由明亮的白色百合花裝飾,呼喚著那些心靈純潔的人登上眾神之階梯,前往更美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