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ost Good You Can Do: How Effective Altruism Is Changing Ideas About Living Ethically 》
Peter Singer
2016
如果生命只剩一個禮拜可以活,你會做什麼呢?
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門:花錢買喜歡的東西、放空、陪在親人身邊、到小時候的地方看看、高空彈跳、餐餐火鍋吃到飽、瘋狂做、喝酒、資產過戶....等。
等等,沒有想過要改變世界嗎!?
哪可能....一個禮拜能做什麼?而且憑我的能力能做什麼呢?
但Peter Singer告訴我們,這是有可能的! 不管你是什麼身分、有多少能力,任何時間都可以,而且從現在起就做得到。
Peter Singer在本書中提出一個運動「有效利他主義」(Effective Altruism),這運動已經行之有年,「有效利他主義」基於一個非常簡單的概念:我們應該盡可能行最大的善,過一種最低限度可接受的倫理生活,要求我們用大量的富餘資源來使世界變得更好。過一種充分的倫理生活則意味著要去做我們所能做的,最大的善。
作為哲學分支的實踐倫理學在有效利他主義的發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有效利他主義反過來證明哲學的重要,哲學能夠劇烈的改變那些涉足哲學的人們生活。
大多數有效利他主義者都是普通人,生活介於最低限度可接受的倫理生活與充分意義上的倫理生活之間,有些人知道自己的行動正在切實地讓世界變得更好,並因此感到滿意。2009年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生Matt Wage閱讀了關於全球貧困問題以及我們對此應當如何作為的資料,假定有人將一生的平均薪水捐出10%給有效的組織,他能拯救100條性命。兩年後Matt Wage畢業了,他捨棄牛津大學的研究生轉而前往華爾街的一家貿易公司上班,因為這樣會有更多的薪水能讓他捐出善款,他正在拯救100條性命的道路上。
Matt Wage是一位有效利他主義者,他們會用以下的方式做事:
生活節制並將相當一部分收入捐給最時切有效的慈善機構。
研究並同他人討論那些慈善機構是切實有效的,或著參考其他獨立評估人所做的調查。
選擇自己能夠獲得最高收入的職業,但不是為了活得滋潤,而是為了做更多的善事。
在網路上或是面對面與他人討論捐助,這樣有效利他主義的理念就會傳播開來。
將自己身體的某部分捐贈給陌生人。
Peter Singer指出四個方面區分有效利他主義明顯有別於傳統的慈善理念。
有效利他主義看重慈善捐助能產生的實際效果。
有效利他主義看重理性選擇和客觀判斷。
越來越多有效利他主義者出現。
有效利他主義並不是以他人為導向的倫理準則,而是一個人為自己選擇的生活態度與生活方式。
接下來用問答的方式來具體描述有效利他主義
如果我們現在有一筆捐款,我們要把它們拿來做什麼事情呢?
困難的比較:我們要如何比較環境問題比較重要,還是幫助第三世界的人治癒眼睛或是消除瘧疾更重要呢?
有效利他主義者拋除感性,一切回歸到理性,成立了Give Well這平台,上面計算慈善機構的成效,並讓一切資金透明化,使用者可以上去選擇所要捐款的單位。
假如你有10美元去做慈善,你面臨兩個選擇。一是你家鄉的藝術博物館正在籌備資金新建側樓,這樣就有空間來展示更多藏品。另一個選擇是,有組織希望你捐款,以組織手術幫助發展中國家受沙眼困擾的人恢復視力。假設新博物館需要花費5000萬,在50年的使用時間內,每年將有100萬到此參觀,總計會讓觀者增加5000萬次訪問,因為你的貢獻占成本1/500,因此你可以宣稱你的行為提升了10萬人次的審美體驗。另一邊恢復視力的平均手術是100元,所以你的貢獻可以讓發展中國家的1000名貧困人口恢復視力或預防視力下降。
有些人會說避免15年的失明和無法欣賞博物館新側樓的藝術相差太大,無法比較。但Thomas Scanlon認為不論在多大程度提升博物館的參觀都無法勝過保護某人的視力,他邀請我們想像一下,在直播足球比賽時,一個技術人員在電視臺的發射室發生意外,技術人員處於極大的痛苦之中,除非中斷直播並因此剝奪所有看線上直播球迷觀看比賽的樂趣之外。在Thomas Scanlon看來無論有多少球迷在看這場比賽都不重要,我們不應該計算球迷的快樂,並考慮這些快樂與技術人員的苦痛相比較。當我們面對那些承受沉重負擔的人,多數人的較小的快樂總和毫無值得辯護的份量。
至於健康與生命要如何比較呢? WHO發展一個類似的概念來解決這一類問題,為了設置優先級,WHO估算各種疾病在全球展生的普遍負擔,發展出一套「失能調整生命年」(DALY)這一指標,一個失能調整生命年代表了完全健康狀態下的一年生命,該指標與「質量調整壽命年」(QALY)指標一起使用,就意味著處於傷殘狀態下的一年生命,是要根據傷殘的嚴重程度來加以折算的。當然這種實際的比較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如果我們能知道所有相關事實,我們才會有客觀的基礎來判斷,在成本不變之下,某一類的慈善機構比另一類的慈善機構更能達成提高窮人的福祉這個目標。
除了提高窮人福祉捐助的單位五花八門,另一部分的有效利他主義者將慈善投入防止人類滅絕,他們試圖降低存在風險(existential risk)防止某種不利後果或毀滅源於地球的所有智慧生命,或者永久劇烈的剝奪其潛能。
利他主義與幸福
自尊是幸福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Richard Keshen發展一個合理自尊(reasonable self-esteem)的概念,他極好地契合了有效利他主義的心理傾向。Richard Keshen的出發點是有理性的人這個概念,即認為一個人的根本承諾是要具有合理的信念,無論是關於世界、關於其自身利益所在還是關於他應當做出的行動,一個有理性的人試圖保持那些合乎相關事實和價值的信念,而這些價值不會招致他人的合理批判。
行最大的善是否意味著優先考慮自己或孩子是錯的呢?
不,前面說到大多數有效利他主義者都是普通人,對於自己與家人我們必須有超過陌生人的關切,有效利他主義會給自己留下多餘的時間放鬆,給其他家庭成員保持關係,不過他們也認識到鑒於其他人具有更迫切的需要,因此他們為自己或自己的孩子所做的事情是有限度的,他們認為有些物質性的東西是不必要的,也認為當父母去世後,並不是把一切財產都留給孩子,而是將其中的大部分贈於給更能從中獲益的人。
足夠是多少?
眾多實踐者都表明,就算有家庭、孩子、房貸,只要過著最低限度可接受的倫理生活,會有多餘的金錢能給更需要幫助的人。
有人對此展開反駁,不平等是因為資本主義導致全球貧富不均。
有效利他主義者的特徵在於他們看重平等並非平等本身,而是因為它帶來的結果。讓富人變更富,同時也避免使窮人變更窮,這會增強富人幫助窮人的能力,資本主義確實讓一些人陷入極端貧困,但也同是讓成千上萬人脫離極端貧困。
VIDEO
我覺得Peter Singer的貢獻在試圖消除人與人之間異化,把所有人都拉進了地球村的社群中,隨著越來越多人加入有效利他主義,看到不少成績。但根據聯合國糧食計劃署(WFP)2019年的報告全球近6.9億人處於飢餓狀態,預計新冠疫情可能使全球飢餓人口暴增1億多人,人類光是在終結飢餓這塊,仍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Peter Singer, The Most Good You Can Do: How Effective Altruism Is Changing Ideas About Living Ethically ,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