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land Barthes《明室》摘要與心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La chambre Claire

Roland Barthes

1980

raw-image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出生於1915年,一年後他的父親即死於海戰,因此他由母親一手撫養長大。1927年,他的母親在沒有婚姻關係的情況下,生下他同母異父的弟弟,自此不幸地導致她母親和娘家的關係破裂。巴特在貧困中長大,十九歲時染上肺結核。在接下來的十二年裡,他經常進出療養院,不難理解這段經驗對他而言是極為沮喪且孤立無援的。二十幾歲時,巴特在絕大部分的時間裡,不是獨處就是遭到隔離,這樣的經驗導致他異乎尋常地警戒且習慣反思。後來Merquior據此認為巴特的作品中帶有某種「過度詮釋的態度」。這意味著他頃向於認為人類世界充斥著各種符號體系,抑或世界是經由這些體系長期編碼而成的。以整體來看,巴特並非佛洛伊德信徒。然而,他和佛洛依德都懷疑個人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透明性,也深信表面外觀之下必然有隱藏的意義。毫無疑問的是,巴特因此在青少年時期一直是病人,屈居在勢力強大的他者之下,因此他有充足的時間去思考人際關係中的權力文法(grammar of power),以及人們如何藉由操控再現過程與意義,將真實「歸化」(naturalization)。

  從Chris Rojek的敘述可知,他把巴特的思想來源歸因於巴特幼年的經驗,縱觀巴特的所有文本,《明室》屬於巴特後期的作品,有別於早期的符號學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明室》就像自傳書寫,巴特將他的個人經驗與感動投射出來。

  一張照片可為三種意向的客體:操作、承受、觀看。操作者(Operator)即拍照的人;觀看者(Spectator)是閱讀報刊、書籍、檔案資料及攝影藏品的我們大家;而拍攝者則是標的、指稱物、小假象、散發自物體的外表形象,巴特將它命名為攝影的幽靈(Spectrum)。

  根據W. Brugger哲學辭典當中的解釋:普通的一元論者主張神與世界是本質的一體,由此取消了不同對象領域間的本質區別,物質與精神、有生命及無生命實體、個人與團體均被視為本質相同。上述各種對立的一邊如果佔優先或佔全面性的統轄地位時,就形成各種不同的一元性,作為存有之為存有的統一性不能結論出只可能有唯一的存有物,或者一切事物只屬於唯一的本質及實體。這種一元論無法立足地原因在於,一元論違背了經驗事實,因為物質是多樣性的始元,無從解試統一性,二元論承認實在世界中存在許多基本的對立,即在適然存在和絕對存有之間,適然界中的認識與存有之間、物質與精神之間、物質和物質相聯合的生命之間、存有與動作之間、實體和附質之間的種種對立。

當然一切的多樣性最終將被主體歸為一統,這裡可以看出某種認知過程的時間序列,由多樣至統一。巴特的二元性類似於上述在統一前的二元性,舉例來說,他認為從Koen Wessing的這張攝影作品來看,前方的士兵與後方的修女即為照片中呈現的二元性。

raw-image

這裡的修女和士兵如果離開照片的脈絡,他們明顯有某種共有的屬性;但在照片中卻像是兩種不同的要素(屬於不同質)同時出現,巴特也認為就是這種二元性展現了吸引力。

  Studium意趣(知面):代表共有的普通情感,可以透過教育培養,但不特別激烈,我覺得像一種比大眾稍高一點的審美意識。Punctum 刺點:個體對作品產生激烈的共鳴,參雜過去的經驗,當下也許會不知道什麼細節產生這種觸動,但存在於記憶中。

  刺點,意思是穿刺或傷口,羅蘭巴爾特在Camera Lucida(1980)中,形容他的感受,被一些照片感動了,因為偶然的細節,觸發充滿感情的個人關係,照片的意義並無關乎文化的釐定。在由詹姆斯·范德徐的肖像,例如,他拿到一條女人的項鍊,這讓他想起了一個他的姑姑,在她去世以後,保持在一個家族的盒子中。然而,這是值得懷疑的,這些並未獲得證實。要提醒的是,歷史照片是一個家庭項鍊珠寶,紀念品和紀念品的既定語言的輔音。在Camera Lucida現象的影響下,探討團結而不是照片,而是我們的遭遇與他們的共同因素(的本質)。 而The 'noeme' of photography,則讓我們以某種方式體驗照片,是他們所具備的能力。

  巴特以他母親年輕時的照片為例,來解釋攝影的本質,雖然他沒看過年輕時的母親,卻產生刺點,也從照片中看到了生命的純真和本質。巴特在後文中引述尼采:「陷入迷宫裡的人永遠不會去尋求真理,而是一心一意地尋找他的阿里阿德涅(A labyrinthine man never seeks the truth, but only his Ariadne)」。巴特把攝影照片看成一個大迷宮,刺點讓他在混沌的生活中找到出口,戰勝死亡(客觀的東西),進而了解本質,這本質不是形而下的存在而是一種近似於存在主義的本質存在。

  本書以28至30小節附近為一臨界點,如果只閱讀前部分,可能會把刺點看成一種個體的共鳴;但後面卻是哲學的反覆思辨。這也是有趣的地方,讀者可以自由選擇終止的時刻。巴特在固定的架構下試圖延長本書的篇幅,也有點像德希達(Jacques Derrida)的延異(Différance)。自第30小節之後,巴特想要探討的攝影連繫著愛情、死亡和時間。最後,回到前面攝影的本質,巴特認為攝影本質是光線、明暗等等東西的構成。

  巴特藉由探討攝影的本質,延伸至生命、死亡與世界,攝影中的人物跟場景產生張力,而這種張力構成了世界本質。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康康的沙龍
46會員
42內容數
康康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7/31
國族寓言(national allegory)   國族寓言是指特定的歷史、政治和文化時機下,將個人經驗和國族寓言構連的意義生產形式。詹明信(Fredric Jameson)的「處於跨國資本主義時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學」(Third-World Literature in the Era of Mul
Thumbnail
2021/07/31
國族寓言(national allegory)   國族寓言是指特定的歷史、政治和文化時機下,將個人經驗和國族寓言構連的意義生產形式。詹明信(Fredric Jameson)的「處於跨國資本主義時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學」(Third-World Literature in the Era of Mul
Thumbnail
2021/06/29
《The Most Good You Can Do: How Effective Altruism Is Changing Ideas About Living Ethically 》 Peter Singer 2016 如果生命只剩一個禮拜可以活,你會做什麼呢?   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門:花錢買喜
Thumbnail
2021/06/29
《The Most Good You Can Do: How Effective Altruism Is Changing Ideas About Living Ethically 》 Peter Singer 2016 如果生命只剩一個禮拜可以活,你會做什麼呢?   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門:花錢買喜
Thumbnail
2021/05/30
《Modernity at Larg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Globalization》 Arjun Appadurai 1996   《消失的現代性》為一本多篇論文集結而成的專書,正如封底簡介所言,本書為全球化的文化研究提出一全新框架,它指出想像在今日世界的作用具有現
Thumbnail
2021/05/30
《Modernity at Larg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Globalization》 Arjun Appadurai 1996   《消失的現代性》為一本多篇論文集結而成的專書,正如封底簡介所言,本書為全球化的文化研究提出一全新框架,它指出想像在今日世界的作用具有現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他是少數在三大影展都有斬獲的電影巨匠,他的風格特色不外乎是偏愛用非職業演員,去表演化(他形容演員要像「模特兒」),以及去戲劇性地方式來創作,刻意透過一種疏離冷漠的敘事方式,來延遲拖沓影片的節奏造成情感的「間離效果」。這種低限度的戲劇性,甚至是反戲劇性與感官效果,不去讓觀眾投入沈浸在影片的氛圍...
Thumbnail
他是少數在三大影展都有斬獲的電影巨匠,他的風格特色不外乎是偏愛用非職業演員,去表演化(他形容演員要像「模特兒」),以及去戲劇性地方式來創作,刻意透過一種疏離冷漠的敘事方式,來延遲拖沓影片的節奏造成情感的「間離效果」。這種低限度的戲劇性,甚至是反戲劇性與感官效果,不去讓觀眾投入沈浸在影片的氛圍...
Thumbnail
《La chambre Claire 》 Roland Barthes 1980 這裡的修女和士兵如果離開照片的脈絡,他們明顯有某種共有的屬性;但在照片中卻像是兩種不同的要素(屬於不同質)同時出現,巴特也認為就是這種二元性展現了吸引力。
Thumbnail
《La chambre Claire 》 Roland Barthes 1980 這裡的修女和士兵如果離開照片的脈絡,他們明顯有某種共有的屬性;但在照片中卻像是兩種不同的要素(屬於不同質)同時出現,巴特也認為就是這種二元性展現了吸引力。
Thumbnail
*買書贈送3/18號的《時代革命》紀錄片電影票! https://forms.gle/ERpgtzxkTz3nFrWg9
Thumbnail
*買書贈送3/18號的《時代革命》紀錄片電影票! https://forms.gle/ERpgtzxkTz3nFrWg9
Thumbnail
「迷失的愛人啊,你在哪裡?」 「我在這裡。和你,在這個房間裡。」
Thumbnail
「迷失的愛人啊,你在哪裡?」 「我在這裡。和你,在這個房間裡。」
Thumbnail
訂閱會員限定|《千日千夜》的形式是工整、超然、旁觀的結構,然而填滿其中的內容卻是令人不安、殘缺、不完整的,並以此對立的特質對抗了它所處於的理性結構,形式與內容相互衝突。於是,對應到我們先前所提出的問題──安德森所採用的敘事手法,是否讓我們對人物的處境感同身受?──,我們可以發現這個問題的弔詭之處。
Thumbnail
訂閱會員限定|《千日千夜》的形式是工整、超然、旁觀的結構,然而填滿其中的內容卻是令人不安、殘缺、不完整的,並以此對立的特質對抗了它所處於的理性結構,形式與內容相互衝突。於是,對應到我們先前所提出的問題──安德森所採用的敘事手法,是否讓我們對人物的處境感同身受?──,我們可以發現這個問題的弔詭之處。
Thumbnail
一群醫生在一個精神病人的指導下診斷、治療其他的精神病患者,那麼到底誰才是正常人?一個充滿控制欲的罪人,即使進了精神病院也要在病人中間扮演領導者的角色,享受缺乏理智的膜拜和尊敬,而唯一一個勇敢地指出真相的人,卻被當成精神病人,遭受逮捕和迫害。
Thumbnail
一群醫生在一個精神病人的指導下診斷、治療其他的精神病患者,那麼到底誰才是正常人?一個充滿控制欲的罪人,即使進了精神病院也要在病人中間扮演領導者的角色,享受缺乏理智的膜拜和尊敬,而唯一一個勇敢地指出真相的人,卻被當成精神病人,遭受逮捕和迫害。
Thumbnail
桑塔格的《論攝影》被攝影人視為聖經,但他並不是一本拍攝技巧指南的工具書,而是詮釋攝影、思考攝影的書籍。我以他的目錄章節為架構,寫下自己的筆記心得;紀錄之餘,希望也可以幫助到對此書感興趣的人。本篇為第一章〈在柏拉圖的洞穴裡〉的部分。
Thumbnail
桑塔格的《論攝影》被攝影人視為聖經,但他並不是一本拍攝技巧指南的工具書,而是詮釋攝影、思考攝影的書籍。我以他的目錄章節為架構,寫下自己的筆記心得;紀錄之餘,希望也可以幫助到對此書感興趣的人。本篇為第一章〈在柏拉圖的洞穴裡〉的部分。
Thumbnail
當我們用雙眼看著世界,把手舉起來,遮住世界,再次打開,會有甚麼不同嗎?讓自己的眼光沒有離開這個世界,凝視著自己、身邊的人與所有的一切,真實就會無所不在。德國電影無主之作,無主之作以葛哈.李希特這位當代藝術家的故事切入,探討的是在這些二戰到東西德分裂,如何引響了主角的心靈與視野,內在所探求的是甚麼?
Thumbnail
當我們用雙眼看著世界,把手舉起來,遮住世界,再次打開,會有甚麼不同嗎?讓自己的眼光沒有離開這個世界,凝視著自己、身邊的人與所有的一切,真實就會無所不在。德國電影無主之作,無主之作以葛哈.李希特這位當代藝術家的故事切入,探討的是在這些二戰到東西德分裂,如何引響了主角的心靈與視野,內在所探求的是甚麼?
Thumbnail
所謂人的感動,似乎成為了某種可以預料的、可觸發調控其大小、時機、起伏轉向的事情。駱以軍的一段文字把這樣的「工作」看得頗為下流和身體性……
Thumbnail
所謂人的感動,似乎成為了某種可以預料的、可觸發調控其大小、時機、起伏轉向的事情。駱以軍的一段文字把這樣的「工作」看得頗為下流和身體性……
Thumbnail
我們這些已經長久習慣觀看戰爭、謀殺、災禍、特殊疾病等等與不幸相關的文字、影像的文明,如今似乎變本加厲了,人們現在嗜癮的是──如果我的描述不會太過脫離事實的話──喜歡看著自己、也歡迎讓旁人看著自己,對他人施加痛苦,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在社群網路上以言語和情緒所施加的欺凌。
Thumbnail
我們這些已經長久習慣觀看戰爭、謀殺、災禍、特殊疾病等等與不幸相關的文字、影像的文明,如今似乎變本加厲了,人們現在嗜癮的是──如果我的描述不會太過脫離事實的話──喜歡看著自己、也歡迎讓旁人看著自己,對他人施加痛苦,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在社群網路上以言語和情緒所施加的欺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