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究藝廊探訪史一

2020/09/1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一件事持續做上一段時間,便會試圖回溯伊始。
  開始思索這一切是為什麼,總是因為外界言語。做一件事不會估量投入程度的多寡,也就沒有自己正熱衷於某事的意識。
・・・
  一直以為去年夏天不小心步入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是起點,翻查手機相片才發現最早的紀錄是去年一月底參觀的日升月鴻畫廊(Ever Harvest Art Gallery)。即使有相片佐證,由於記憶的缺失,研判初次參觀的藝廊是哪家已不可考。況且我做什麼事都憑感覺,不是每到一個觀展空間都會拍照記錄。有時只想把全部的自己交付當下,然後一走了之,將一切留在身後。(強制)手機紀錄是最近才開始的。
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
日升月鴻畫廊(Ever Harvest Art Gallery)
  日升月鴻畫廊不是那種走在路上瞥見,心想:「那個地方看起來挺有意思!」便能心血來潮走進去的地方,它位於仁愛敦南圓環某大樓二樓——是慕廖繼春和陳澄波的名去的。對那時的我而言,大師的畫作在美術館以外的地方展出是件很不可思議的事。
  直到去年七月底才又身在藝廊之中。
・・・
  去倫敦只為見網友,其餘不曾多想。安排兩週多時間,初到幾天就幻滅。也不知道以見網友為出發點的旅行該如何定位,在倫敦的日子漫無目的其實就像生活。
  某天隻身搭車前往海德公園角(Hyde Park Corner)一路東轉西晃至皮卡迪利圓環(Piccadilly Circus)。我沒有什麼必逛清單,根本不知道去哪裡好,只記得父親一直嚷著要我去海德公園,就選在那站下車了。走著看著,便進了皇家藝術學院,久久難以相信自己就在皇家藝術學院裡。大概是身無分文,覺得自己零落的處境配不上有「皇家」稱謂的地方吧!
・・・
  穿梭於空間與空間,處處可見美展。身為路痴的我,其實一直不太清楚自己在哪裡,僅靠著室內設計與藝術品的風格差異區別空間功能及屬性的不同。逛蕩著就闖進一個有明確入口的地方,一旁近乎擁擠的櫃檯後站著一位工作人員——這種配置不就是要買門票的意思嗎?我怯生生地想盡速移轉至別處,反而越往裡頭衝。
迷失的雙足
  「好棒的地方!難道不用收費嗎?」「怎麼還沒有人來把我趕出去?」「我大概在一間藝廊裡⋯⋯?」漸漸解除被下逐客令的虛妄幻覺後,收拾好心神便逛了起來。沉靜的棕紅色牆面,裡頭畫作或單幅或成系列,平鋪直敘中產階級的日常。每一至二幅畫前散落獨身或結伴看畫的人,相較於臺灣的藝廊,空間中充滿生氣。
  畫前輕聲交談的男女引起我的注意,稀鬆之姿令我敬慕。一名提公事包、貌似上班族的男子,神色認真地端詳。
  畫與人間沒有距離,人與人間亦同。
・・・
  不是第一次踏進藝廊,卻是第一次感知到自己身在其中。如此悉心經營的處所供免費參觀令我驚詫良久,接受這個事實後,對於藝廊的存在一直心懷感激。
皇家藝術學院中眾多藝廊之一,以及,早已身在藝廊中卻不自知的自己
Anne Chen
Anne Chen
畢業於東吳大學 德國文化學系、英文系 英文作品:https://annechen1004.medium.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